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小说研究是鲁迅研究中发轫最早、历史最长、成就最大的一项,但鲁迅小说语言研究却不够发达.“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随着鲁迅研究的不断深入,鲁迅本体论研究随之而出。研究者分别从社会学和哲学两个层面对鲁迅本体进行了探寻。两种探寻最终应合而为一,探寻出一个完整的鲁迅本体,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3.
杨剑龙: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25周年,国内外都有一些有关鲁迅研究的学术活动。鲁迅及其作品已成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遗产,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除了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都有一些有影响的鲁迅研究学者与成果。今天我们来讨论鲁迅,作为对于鲁迅的一种纪念。大家读了很多鲁迅的作品与研究著作,我们是否可以就如下几方面展开讨论:我心目中的鲁迅;鲁迅的精神世界;鲁迅的世界性意义;鲁迅研究的拓展。大家可以直抒己见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鲁迅研究,包括鲁迅小说研究,以及反映在中学语文鲁迅小说教学方面,出现了普遍的错位现象。所谓错位现象,是指由既定的鲁迅研究的政治意识形态体系及其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即从197年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党外的布尔什维  相似文献   

5.
对鲁迅小说的形式研究颇多,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固然可以增加对鲁迅艺术创造力的理解,但是意义之间的转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点,它涉及人物命运的转折和故事意义的深化。就小说的转换方式这个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研究,可以取得对其小说创作方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艺心理学角度,深入探讨了鲁迅的个性气质对其小说人物形象创造的深层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奴隶”、“看客”形象等三大形象之中.从而,将鲁迅研究开掘到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 ,“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 ,换句话说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 ,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 ;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著作和思想,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研究鲁迅不仅具有民族性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如果从1913年4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1号上恽铁樵对鲁迅文言小说《怀旧》的评点性的赞语算起,鲁迅研究迄今已有七十三年了。在历史的嬗变中,鲁迅研究随时代的浪潮颠簸前行。纵观这七十多年鲁迅研究的历史,我们将其分为鲁迅研究的雏型期、发展期、混乱期和繁荣期。我们打算将鲁迅研究的历史作一简洁的回顾后,重点评述繁荣期的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9.
鲁迅虽已过去,但是历史还在继续。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却被延续至今。鲁迅关注的某些问题仍然存在,或者变异。鲁迅研究在当代还要继续。而且在重新审视鲁迅的时候.我们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遗产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思维”,它是鲁迅的精髓,相对于问题来说,这些更值得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其“表现的独特和格式的特别”在问世之初即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往的鲁迅小说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艺术的领域范畴内,未能充分认识到鲁迅小说所包容的多种艺术特质.《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一书从鲁迅小说与其他非小说艺术的渊源关系入手,从“跨艺术”研究这一新颖独特的视角,综合运用“传记学”和“文本细读”两种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鲁迅和各种艺术的关系及鲁迅小说和非小说艺术在审美追求和审美效果上的深层契合,卓有成效地将鲁迅小说的表达技巧与思想内涵相结合,为人们研究鲁迅及其小说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鲁迅杂文研究,虽说作为鲁迅研究的一部分也已六十余年了。但它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较为薄弱;只是到最近几年才有转机,不仅论文激增,而且出现了阎庆生《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等专著。彭定安的《鲁迅杂文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版)则又别开了一个新生面:一方面,它不是鲁迅杂文某一方面的研究(如阎著),而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从产生到发展,从客观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形成文学史上“这一个”的独特风格与文化现象,对鲁迅小说的解读,长期以来,主要是从社会学,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对其现代性生存意义和哲学意蕴的向度进行的。本文拟从鲁迅叙事本体的角度试叙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策略及其先锋色彩。  相似文献   

13.
作为鲁迅研究“务实派”的代表,李何林的鲁迅研究体现出重实证、重文本的特点。专著《鲁迅〈野草〉注解》对鲁迅最具“玄学”意味的作品集《野草》进行了“朴学”式的探究,并在对注释和解读的反复修改中不断强化这一研究策略。李何林的《野草》研究确立了鲁迅文本研究的一种范式,即通过详细的注释和逐词逐句的解读,追求文本阐释的准度而非深度。这一保持学术底线而不奢求上限的研究立场,使李何林在教学与研究、普及与提高、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朴学与玄学之间做出了取舍,其成败得失均体现出重要的学术史、思想史和精神史(知识分子心灵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著作除了少量学术专著、论文以外,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文学样式的审美艺术来表达其作为伟大思想家的深刻思想的。小说、散文自不必说,就连占据鲁迅创作最大数量的杂文,其精辟的思想见解,也大都是通过璀璨的艺术来折射的。鲁迅研究专家林非先生说得好:“想要充分理解鲁迅上述这些充满了浓郁文学艺术色彩的篇章,是只有通过细致的审美鉴赏这一途径,才可能透彻了解蕴藏于艺术形式和感情色彩中间的这种深刻思想的内涵,可以说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研究,肯定是最为准确和迅捷的途径,舍此就无法切中肯綮,而容易陷入隔靴搔痒或帘外看人的窘境,因此也不可能达到透彻了解其深刻思想的目标。”(林非《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前言”,《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8期)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巴人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理论家,巴人在人格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研究上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不仅严格捍卫鲁迅杂文的历史地位和倡导“鲁迅风”杂文,且在自己的创作中秉承鲁迅杂文文体多样性、对时事反应迅捷、寸铁封喉和言辞朴直庄谐的传统特质;同时继承和完善了鲁迅的乡土世界,其小说不仅力承批判暴露质素,并且提炼出两种新兴的劳动人民形象,并在创作中加强了乡土小说对绚丽环境描写的吸收和承用。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换句话说,“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研究领域,鲁迅域外传播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王家平所著《鲁迅域外百年传播史(1909—2008)》,即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完整、综合性的鲁迅域外百年传播史,填补了鲁迅域外传播研究的一个空白.本文从鲁迅学史的角度,对《鲁迅域外百年传播史(1909—2008)》一书的研究范式、文献价值和学术意义予以充分肯定,希望借此进一步引起学术界对此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 ,当下鲁迅研究的主要缺陷有 :研究者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的狭窄 ,学风和文风的浮躁 ,以及学术个性的匮乏。新世纪鲁迅研究所面临的难题是 :如何在现有的文化机制内 ,保持鲁迅研究的“批判性”、“科学性”和“当代性”。未来鲁迅研究学术生长点可能存在于对鲁迅遗产“被接受”状况的考察 ,对鲁迅文学创作之外诸种“行为”的研究 ,对鲁迅文本的“形式”阐释和对网络时代鲁迅及其作品命运的关怀  相似文献   

19.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是近些年来对鲁迅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其作品中叙事者“我”与作品人物之间构成了一种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既是处理小说中不同声音的方式,也使小说中个体主体性特征及其矛盾性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研究了鲁迅小说的一个结构性因素: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五四小说的一个经典叙述方式.但是只有鲁迅最大限度地发掘它的叙述潜力。在他的小说中,作为叙述者的“我”在不同的文本和场景中表现出不同的姿态。通过设置不可靠的叙述者,鲁迅把叙述变成一种疑问;通过并置两位等值的叙述者,鲁迅发展出一种丰富的简洁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