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地市报经济报道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一般性综合报道多,鲜活典型报道少;专业术语、统计数字堆砌多,具体分析、深入解读报道少;枯燥乏味的公文语言多,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少。”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呢?笔者以为,只有在“专”字上下功夫才有出路。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经济报道存在一个现象--对经济决策的结果报道得多,但是对决策过程报道得少,几乎是一个空白.干什么,报道得多,为什么要干,报道得少.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读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填补这个空白,增加对决策来龙去脉的报道,反映决策的背景、意义、影响,既具体、生动地记录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谋划思路、立意站位,反映各级各部门创造性的实践,又增强广大读者贯彻落实重大部署的自觉性、坚定性.正是一项项决策及其落实,构成了河北改革开放的历史篇章,决策的解读就是对河北现代化进程的忠实记录,具有宝贵的史料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作为各级媒体,更应唱好经济报道的重头戏,但从目前情况看,经济报道,特别是企业报的经济报道存在这样的现象:高高在上的多,贴近群众的少;反映现象的多,挖掘本质的少;枯燥无味的多,妙趣横生的少;人云亦云的多,独出心裁的少,给人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之感。笔认为,克服这些现象,无论是记还是编辑都应多视角看问题,具体说应具有俯视、环视、透视的目光,巧妙地找角度,写出有深度、有厚度的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体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目前,很多新闻媒体都存在着会议新闻多、领导人活动报道多,报道基层少、报道人民群众的活动少;报道领导新闻视角多,群众新闻视角少;新闻工作浮在上面多,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少,了解民心、民意、民情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沈浴晖 《视听界》2007,(3):91-92
打开地方台的电视新闻,特别是市、县级的电视新闻,一个久冶不愈、久论无效的通病就是“三多三少”:会议新闻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空洞的无新闻由头的成就性报道多;新闻事件、新闻故事少、基层的典型报道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少。“三多三少”使得不少市、县台的电视新闻成了彻头彻尾的“电视政闻”,新闻节目成了名副其实的宣传节目。  相似文献   

6.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灾难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国内各媒体都第一时间公布了灾情的发生、发展状况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救灾的感人场景,在客观、及时报道新闻的同时,还广泛宣传了灾害常识和自救方法,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唐山大地震时的那种"三多三少"的倾向得到改变,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我国的新闻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往往存在这样的倾向,即多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多报道领导,少报道群众;多关注群体,少关注个体.新闻中虽然也能看到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但这种关怀是一种政治关怀和物质关怀.考察这次地震灾难报道,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一直渗透在各媒体的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7.
方延安  王涌 《视听纵横》2004,(1):106-107
我们以往的新闻宣传工作或多或少地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会议新闻多,报道基层少;报道领导视角新闻多,群众新闻视角少;新闻工作浮在上面多,真正深入实际、深人群众少;说教性的报道多,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报道少。  相似文献   

8.
扶贫和消除贫困是一项世界性问题,由于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我国的贫困报道历经生产自救、虚假浮夸、讨薪维权和规模化报道几个阶段.在扶贫力度加大和媒介融合格局下,人民网创办扶贫频道专门报道扶贫信息,在报道实践中信息来源广泛、内容丰富、符号多元、官方视角鲜明.也存在自制信息少、栏目发展失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频道特色,构建多维的传播体系,增强信息的贴近性和有用性,加强对贫困群体、一线扶贫人员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吴运来 《新闻爱好者》2011,(20):154-155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在各种新闻媒体中数量多、频率高、具有持续性,在成为新闻焦点的同时,这类报道也招致各种批评与反思。对此类报道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1.追求新奇,报道不全面、不客观;2.忧多喜少,忽视舆论导向;3.信息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各级党报宣传报道的重头戏理所当然是时政报道.事实上,时政报道也承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或与政策相关的信息.然而,时下很多党报的时政报道,死板者多,鲜活者少.笔者以为,一是角度过高,生硬说教,再加上政策性强,与读者产生距离;二是内容空泛,很难与读者产生共鸣;三是形式单一,经常以会议报道“会议”,内容程式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经济报道领域不断向深广拓展,报道质量有明显提高。但是,也必须看到,经济报道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些报道没有新角度,写法呆板、老套;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群众生活的角度报道少,很难引起群众的广泛兴趣;思想性不强,就事论事,对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重大问题揭示不够,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增强经济报道的通俗性、可读性,使之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为当前经济报道中亟待探讨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两会”是代表、委员商讨国家大事和发展战略的“政治盛会”,也是社会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制度窗口”。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应该是严肃性的、政治性的会议报道。网络报道相对于传统媒体报道如何把这些严肃的会议报道变成有血有肉的民生新闻,一直是媒体报道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报道略显轻松,也仅限于互动部分。普通的新闻和专题制作还是严肃有余,轻松不足,多严肃性,少亲和力。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怎样把经济报道写“活”?笔者认为,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源于生活关注百姓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出现了“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是因为记者跑“上”多,跑“下”少,听领导、专家“指出”的多,听群众反映的少。还有的经济报道片面追求“理性色彩”,忽视了事实的生动展示,犹如一篇冗长的说理文章。而有的记者却将自己的视角“下移”,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其生活性和服务性增强了,新闻也就“活”起来。1996年,…  相似文献   

14.
所谓上层活动的报道,是相对于对基层和群众的报道而言的,本文想着重探讨的,则是省区一级党委机关报对同级党委、政府及其领导者活动的报道。 对于上层活动报道现状,各方反映不一:一些领导机关呢,说满意又不满意,往往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多,譬如对领导的某次报道位置放低了,题目作小了,或是某个报道字数发少了等。这些意见都是浅表层次的,至于这些报道的宣传效果如何,如何去提高这方面的报道质量,领导似乎没有多少考虑。但由于“意见”出自领导或领导身边人员之口,所以往往给报社老总以无形的压力,一些胆小的老总更是不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新闻信息量的多与少之争、时效性的快与慢之争,更表现为新闻报道的独到性与深刻性之争。因此,深度报道成为各媒体普遍采用的报道形式之一。事实上,深度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迅速崛起至今,已成为各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增强吸引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传媒品牌、提高媒体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多年来,各媒体对如何搞好深度报道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很多可贵的经验。但如何深化对深度报道的认识,如何深入搞好深度报道,如何提高深度报道的水平,这些问题尚需我们进一步探讨。本刊特约请新闻界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6.
现在地方党报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要闻版时常被一些枯燥冗长的会议报道、材料味十足的工作总结、不痛不痒的应景文章“霸占”,严重削弱了要闻版的可读性。许多读者一提起地市党报的要闻版都直摇头,他们埋怨政务报道多、领导活动多、会议消息多,可读性的文章少。地市党报要闻版既担负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又承载着地方各种新闻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各媒体的两会报道做得越来越好,机关报台在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和旗舰作用的同时,积极创新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市场化媒体则侧重于开展各种专题报道,既反映焦点热点又贴近社会民生。但是,两会报道从选题、内容到报道形式,总有些老套的痕迹,语言枯燥、信息量少,这些都是媒体应当着力避免的。如何才能改进两会报道、提高报道质量?笔者认为必须从选题、内容和版面设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翻开企业报,各行各业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便会映入眼帘。然而,掩报深思,不免觉得宣传有所不足,这就是一般性工作报道多,一好百好;就事论事的多,没有作深层次的分析;问题新闻少,而且少得可怜。我们《江苏盐业报》也是如此。每次评报会,编辑对这一点都感到遗憾。作为一张企业报,除围绕企业党委和行  相似文献   

19.
张燕 《新闻实践》2007,(4):12-14
成就报道的目的是要通过群众亲身感受到的巨大变化来鼓动社会,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干劲。成就报道活起来,动起来,才能让群众喜欢看。当前成就报道的通病是:谈工作多,讲故事少;列数据多,说新闻少;单向式多,互动式少。如何让成就报道活起来、动起来?一是用“新闻故事”让成就报道活起来,二是让“人物”成就报道动起来,三是通过活动策划,让成就报道与群众互动起来。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时政报道、文娱体育报道等,经济报道往往较抽象,很容易造成数字多、术语多、行话多、枯燥、乏味的情况.笔者认为,从拓宽经济报道的视角人手,不失为改善经济报道可读(听、视)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