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林成亮  林花 《考试周刊》2012,(49):115-116
研究表明,影响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民族传统文化、家庭、教育政策、教育思想、课程教学等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其中职业教育理念、思想和体育课程教学是影响高职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材必定载负着某种价值、某种文化。学科教学不是"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的纯粹知识活动,它应该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作为指导。随着经济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一些英语教材却以西方文化价值取向作为指导,使得学习者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这必将影响今后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所以,我国的英语教材应当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活动和产物,是一个群族智慧的结晶,对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古代汉语课程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古代汉语教学也是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形式.借助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方面对他们施加影响,学生在潜...  相似文献   

4.
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学生与作为客体的课程之间的一种需要关系的反映.任何课程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课程的价值取向反映了课程开发者和课程实施者的教育价值观,它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方向性的引领作用.传统的学科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在学科课程领域建立起了完备的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其价值取向是追求技术解放.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对中学生的一种心理教育活动,旨在追求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种课程研究的对象是中学生复杂的心理行为,着眼于学生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生活经验的发展,课程知识主要是个体的自我知识,而不是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知识.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决不是传统的学科课程的价值取向.那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什么为价值追求?它又有哪些基本价值取向呢?研究这些问题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组织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市场对大学生的就业配置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因素对市场的影响作用主要反映在市场主体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三个方面。文章对市场主体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两者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构成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大学生就业市场失调的传统文化因素,以期为深入研究如何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生就业市场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课程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从根本上说,影响课程价值取向变迁的因素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革。从影响作用的根本意义上来看。这种“影响”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从影响作用发展变化的趋势上来看,这种“影响”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物质实践的发展决定着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从影响作用的直接表现来看,这种“影响”是指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定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范式直接影响了课程价值取向;从影响作用的时效性来看。这种“影响”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矛盾运动直接推动了课程价值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罗环 《教育导刊》2007,(9):8-11
"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订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1〕任何一名从事教育的人,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课程价值取向,它综合了人们对课程哲学、社会、文化、方法论等方面内容的一个总体认识,影响人们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影响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在研究过程中重视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从较高的角度来认识课程的问题。本文在对传统课程价值取向审视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代学前教育课程价值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各种病理现象的出现,说明构建新时期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传统与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统与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文化传统往往决定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而课程则具有保存、传递、活化与选择、整理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功能。对我国目前课程建设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反思表明,如何处理好文化传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将是迎接新世纪挑战、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之关键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课程的文化特性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传统课程的批判、建构的品性,是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生成与创新的体现.职业教育的课程文化表现在: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理念上的实用性、课程知识选择上的科学性、课程开发上的多样性、课程实施方式上的师生共同参与性.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通过对20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访谈的整理与分析,研究者得到如下结论: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普遍持有肯定态度;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普遍偏低;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存在功利主义取向;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存在技术化倾向;不同学段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有所不同;课程政策与教材成为影响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现代高等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多元的课程价值并驾齐驱的展现,各种课程价值彼此保持一定的张力并试图走向融合,这种融合的突出特点是为了摆脱并超越个人和社会本位从而回归到人类活动中去。现代高等教育课程这种应然的价值取向为高等教育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高校课程发展有着自身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是随着课程的发展变化和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而发展变化的。透过西方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轨迹,可见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因循社会的发展和课程的内在规定性在人和社会的两端寻求平衡点,呈现出不同时期的演变特点。在追寻平衡的过程中,高校课程的本质、功能和课程主体的需要及文化的发展要求等各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了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从几种不同的课程观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课程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基本价值取向上主要受三种课程观的影响,即学科中心的课程观、人本主义的课程观、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其中,后两者影响较大。分析和研究不同的课程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魏青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1):98-100
课程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把课程论的思想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的问题。课程设计是课程理论在应用层面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在于课程设计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不同的知识观决定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不同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后现代教育思潮的不断冲击,我国在建构课程理论时吸取了很多国外课程理论精华,其中新型课程观的形成受到了西方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而幼儿园课程作为整个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课程观、知识观、课程基本要素的价值取向也受到了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同时,后现代课程观在影响之余,给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带来了挑战:课程多元化带来挑战,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对教师教学及师幼关系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17.
特殊教育领域存在着补偿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功能性课程等不同的课程范式,其背后都有其课程观的理论支撑,也都有其实践的指导价值。由于学生特殊需要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教育者不能片面地强调或排斥某一课程取向,或完全否定它的意义。因此,当代特殊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逐渐从单一的补偿性或发展性、功能性,向以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发展,强调三者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课程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仍然是技术理性主导下的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并且这种改革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表现出比较强大的行政权力和监控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文化价值不断被发现,并被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目标。职业教育课程文化作为文化的工具存在的特征更为明显,还原其文化主体性地位,建构自己特有的课程文化,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综合艺术是一门新开设的中学课程,其开发与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改革项目。文章从综合艺术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构建综合艺术课程内容组合的平台、以点带面地组织综合艺术课程内容等多视角出发,提出了选择与组织综合艺术课程内容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传统教师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特质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推行,也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反思并积极寻求重建教师文化是解放教师和激发课程活力之关键所在。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知识技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孤立的教师文化之成因可以从教师个人和教学实际情境两个角度分析,而合作的教师文化可从营造适宜的组织气氛,建构教师间的相互对话,善用教学观摩进行专业交流,运用民主参与的合作成长模式和建构教师间相互支持的协同合作网络等方面重建合作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