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具有种种弊端,新课改呼唤一种新型教学文化。应该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三方面入手,创建一种重视学生自主建构、质疑批判和个性发展的“探究型教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提倡批判性思维 建设新型教学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深入分析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认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精神没有得到明确而又充分的培养,从而形成了一种“无批判的被动接受”型的教学文化。因此,要改造传统的教学文化,创造新型的教学文化,可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人手,使学生成为具有批判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个体,最终将教学过程导向为师生间思维与思维、智慧与智慧、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过程,从而形成一种“批判性的充满智慧”的新型教学文化。  相似文献   

3.
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学科具备文化属性。据此,科学实践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文化实践,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过程亦是参与科学文化实践的过程。科学文化理论框架的建立既揭示了科学文化实践的要素,也从理论层面阐明了科学文化实践的育人价值。以“人性的释放与创造”为目标、以“突出科学的情境性和共同体参与”为内容和以“‘三位一体’促进文化觉醒和自信”为过程,确立了科学文化实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机制,搭建了科学教学和科学文化实践间的桥梁。从科学史、科学情境、科学道德和科学审美四个角度出发,可以进一步探寻通过科学文化实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史延虎 《教书育人》2014,(11):70-71
正如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文化,一个班集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所谓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创造与形成的精神气候、文化氛围以及承载它们的活动形式与物质形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和谐的班级文化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提升创设良好的氛围,还能对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多方式进行综合治理与协调发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现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部分学校和班主任片面重视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对班级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做的还不够。如果说,物质文化强健了班级文化的“筋”和“骨”,那么班级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充满文化气息的“气”和“神”。所以,班级文化建设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分别加强外显层面的物质文化、中间层面的制度文化和深层面的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要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5.
杨颖东 《教师教育研究》2003,15(2):72-75,67
本文深入分析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认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精神没有得到明确而又充分的培养 ,从而形成了一种“无批判的被动接受”型的教学文化。因此 ,要改造传统的教学文化 ,创造新型的教学文化 ,可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入手 ,使学生成为具有批判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个体 ,最终将教学过程导向为师生间思维与思维、智慧与智慧、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过程 ,从而形成一种“批判性的充满智慧”的新型教学文化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对话交流中关注学生差异”、“在生活文化中关注课堂发展”、“在学习文化中关注规范课堂”,在一种文化的分享和创造中为学生创设一种促进其素质不断生成、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课堂生活。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人类精神领域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导致了科学文化的异化和人文精神的缺失。而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和气质更多的是从中学时期就开始形成了,因此,作为基础教育中的生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生物学层面上的“人”,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做好生物学层面以外的文化层面上的“人”。在教学中要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培养结合起来,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融合,使学生学会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关爱生命,关注社会,使学生在拥有完整知识的同时,还要形成丰富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宽容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而网络化教学既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和师生互动的优势,又具有常规课堂教学的特点,这对于中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发展独立的个性,以至于实现生命的价值、寻找生活的真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语篇内文化语境下文化转接的可能性和必需性的论证,试图建构一种适合于艺术类大学生养成多维学养的教学模式——对接解析和融合透视的文化教学模式,在两种语言文化中追寻可为己用的“间性文化”,引起艺术类学生对多元文化和异质性的关注,促使他们在思维习惯和文化视域层面的思考,直指对艺术存在真正把握的“内在视域”。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讲到:小学的古诗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育教学的方向是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为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相似文献   

10.
文化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存在一种“生动的循环”关系,文化对于人发展的意义在于“以文化人”,即引导主体获得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发展人的文化素养,建立主体的文化自信,实现人的文化本质。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教学的文化品格决定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本质上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过程,其基本方式是文化理解与认同、文化反思与批判、文化觉醒与自信。挖掘课程知识的文化元素,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促进学生与文化的相遇,引导文化回应性学习;聚焦于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课堂文化实践,是课堂教学中文化育人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结合发展的趋势,也是学校管理发展的大趋势。“现代的学校必须有现代的管理,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管理。”而学校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主体,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学校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文化管理引入学校教师管理中去,引导教师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这是对当前中学学校教师管理理论的一种创新和发展,也是21世纪全球各国中学教育管理创新的一个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为核心,从知识传授、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而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战场,在课堂这个空间中,存在着教师、学生及他们相互间的活动等,他们共同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课堂文化,塑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文化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旧的教学文化的主要体现:本土教学文化与外来教学文化冲突,传统教学文化与现代教学文化的冲突,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突,都对当时的课堂教学改革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分析传统教学文化冲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文化转型——文化自觉下的课堂教学。认为文化自觉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应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把握现代教学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研究域,力促课堂教学的本土化生成。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开办的高职院校在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落实高职的定位,更要融入地方文化、突出企业特色,使课程的教学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专业、贴近社会发展,达到培养"四有新人"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外语学习者通过目的语的世界图景去理解异文化,实现“文化拓展”。但母语的世界图景又巩固了本族语的“文化核心”,故而也不能轻视。外语教学的过程不应该长期停留在方法论的阶段.它不仅应该成为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过程,更应该成为一种异文化导入、母语文化推介的过程,从而形成多元文化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Patrick提出的“文化体验”的实践观念,探讨英文电影作为多模态文本,将其作为文化教学素材进行文化体验教学的可行性,同时探讨了具体课堂教学实施步骤,并提出可能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数学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已经被纳入新课程理念中来。但是把数学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观提出还是第一次,文章将从“‘数学文化’教育观”的角度,对中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旨在使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再上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教学文化(culture of teaching)的结构要素及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教学的有效性(effective teaching)、学生的参与性(student engagement)和学习的主动性(learning motivation)是描述教学文化的有效要素。第二,教学文化的各结构要素与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相关性。第三,教学文化结构要素对学业成绩具有层次性影响关系: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对学习的主动性具有直接显著影响效应;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效应;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性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中介性影响效应;而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性两个变量对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效应。本研究运用实证数据揭示了教学文化发生作用的动力机制,提出构建良性的教学文化必须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前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中心,通过提升教与学的品质,促进学生内生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参与应用戏剧教学法的培训过程中,通过在虚构情景中扮演与体验“假想(what-if)角色身份”,使其“本然”(what-is)的自我角色身份起了变化.他们在经历自身的转变后,促使他们反思旧有的教学观念,以新的目光去看待自己及自己的教学身份及与学生的关系,从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个案剖析教师在学习及实践戏剧教学法的过程中,所经历以上提及的变化,从看待自己的角色转变伸延到教学上的角色转变,影响学生对他们的态度转变,正面促进师生关系.探讨关于持续维持这些转变的因素如教师信心建立、外力认可、教学氛围、实践机会与校方鼓励的不确定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