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核心提示:提供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要的优质 课程资源和有效教育行为,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能力, 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围绕 这一基本目的,走课程文化多元开发之路,紫小从传 统经典文化、地方艺术文化和学生现实生活吸取源 头活水,建构了经典文化诵读、绵竹年画、数学探究 性学习、普及性器乐、快乐英语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的大批校本课程,形成了落实课程的认识建构和技 术系统。 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互动,紫小 课程文化建设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单一到多元 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艺术课程 鼎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并进,课程的 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功能并举的多元学校课程 文化,紫小以有效管理,保障了课程文化建设扎实有 序地挺进纵深。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学校课程建设是依据学校的特色发展,从学生多元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角度,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内容上的整合与体系建构,学校课程建设需要突破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在目标、内容上相对分离的状态,形成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相辅相成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是开放性的、形式多种多样,校本课程的创设、研制与发展也是基于学校所处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校本课程的建设有自身的建构进程和规律。是一个自然的进化过程。校本课程的建构要历经从学校课业规划到学生学业进展的自然建构,从学生学业进展到社区教育生活的自然建构,从社区教育生活到地方教育实践事业的自然建构,再从地方教育实践事业向学校课程美化事业的自然建构,这一课程进化的过程是校本课程发展的基本取向。探究校本课程建构意义上的自然进化取向的意义.也在于期望获取校本课程发展规律的模式化启引。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体系的建设成为每一所学校所面临的新的课题,我校在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要求下,秉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学校积极探索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本土特色,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特色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课程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首先提出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是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重要策略,进而分析小学校本化德育课程开发对学校教育、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的价值,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实践总结了学校校本化德育课程建设的三方面经验,即依据社会需要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德育校本活动课程建设和依据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6.
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这一管理制度优化了课程结构,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的功能主要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必要的补充,保证国家教育意志的实现;实现学校课程文化的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校本课程的实施刚刚步入正轨,其功能尚未得到全面和有效的开发,加强对校本课程功能的认识是进行其有效开发的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7.
依托地方丰富广阔的教育资源,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地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主题大单元活动、研学活动、项目式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怀,推动学校地方课程建设的深入,丰富学校课程的内涵,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逐步形成学校自己的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校本课程的建构策略上,我校坚持“三性、三结合”(“三性”即校本课程要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三结合”为校本课程建设要有效地与学生和老师的个性特长相结合,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学校的“十一五”教科研课题相结合)原则;在校本课程的体系建构中,我校本着三级课程相互包容,相互促进,互为拓展,互为孕育的原则,在三级课程的整合中实施全面有效的素质教育,建构起适应大连经济先导区发展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凸显学校特色的科学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教育科学论坛》2005,(3):77-78
核重建学校课程化。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时空。也对教师素质和教育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应对挑战,紫小确立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系统。创建了教师学习机制、教学研究机制、教师管理机制,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宽阔平台。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紫小兑现先进理念、建设现代学校课程化的重要支柱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0.
丁玉祥 《辽宁教育》2013,(10):22-24
一、全区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新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前提性基础,但是国家课程突显基础性和统一性,无法满足不同地区、学校  相似文献   

11.
具有地方特色的丝绸文化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主要资源。学校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加强了课程建构,开创了教学模式,调整了评价方式,实现了丝绸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课程结构优化、师生课程能力提升的潜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教育已发展到三级课程阶段,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而设计的课程,所以也叫“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关系如何呢?国有课程、地方课程都体现着我国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校本课程则是在保证国家教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设计的课程。因而,它根据各  相似文献   

13.
重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有助于落实劳动教育有关要求。劳动教育应坚持以劳育人的价值导向,把握劳动教育与校本课程的契合点,开发适合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前,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存在课程目标片面化、课程内容智育化、课程实施浅层化、课程评价形式化等问题。应基于校本课程建设,重塑课程目标以突破片面性,重塑课程内容与实施以融入情境性,重塑课程实施与评价以回归主体性,提高劳动教育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4.
"花木文化"课程建构了涵盖"基础性学科课程""选择性多元课程""综合性特色课程"三个层面的课程体系,从"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探究""生命与健康""语言与人文""公民与社会"五大领域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有机融合,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活动课程主题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班为本优化学校课程是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新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使非小班化学校更好地贴近"生本",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班本"具有其独特性和综合性。通过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班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班本化实施、德育课程班本化实施三方面综合实践,全面优化学校课程,让课程更适合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改革课程设置过于统一的局面,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补充国家和地方课程留下的空间,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区域内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改进评价方式,采用文本评价与实施情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校本课程.在对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文本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评价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我们将实践中的做法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7.
蔡林芸 《学周刊C版》2011,(11):156-15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学校在按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同时.努力开好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形成特色.在此基础上协调好综合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我校紧紧依托当地丰富的地方资源.积极探索、大胆开发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初步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充分展现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长清区实验小学一直致力于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在不断的学习领会和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幸福教育办学理念,努力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各级课程进行统整,进而建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化幸福课程体系。一、德育为先之德育课程在有效德育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班级管理课程化、主题教育课程化、养成教育课程化、校外资源课程化四个方面的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育人之路。班级管理课程化主要是建立了"学生在班主任的宏观调控下自愿组合形成班级管理互助小组,以学生自我管理与同伴相互提醒、监督、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黄马福 《生活教育》2012,(13):57-59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更是学生素养能力培养的基石。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校本课程就应该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家课程虽然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进行校本化改造,实现由理想课程向实践课程的转化。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既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又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几年来,育才课程文化围绕“爱阅读,爱运动,爱劳动”三个核心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为目标,追求“六年影响一生”的精神价值,通过全员全程的参与,以“完善和丰富国家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围绕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这一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核展开实践,形成独有特色的育才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教育探索过程中,始终根据社会发展诉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陆续开发文科实验班课程、理科实验班课程、项目式学习实验班课程、社科特色班课程、数字化学习特色班课程,形成"班班有特色,人人有所长"的多元课程局面。各类课程在"校本化"和"生本化"的实施中兼顾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