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年级学生数概念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并具有超越数概念一般发展水平的巨大可能性。一年级学生掌握百以内数概念的顺序是:认数一数序与系列、组成一相邻数、比大小一应用。学生掌握数概念的重要指标是能进行数的分解与组成,能进行大小比较并合理应用。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数的分解与组成及相邻数的认识上,对那些数概念掌握较差的学生则帮助其形成数概念。教学中,可通过以下策略帮助一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概念。  相似文献   

2.
一、引入教师让学生用数字卡片3、4、5分别组成能被2、5整除的三位数,并让学生说出这样组数的理由。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三个数字能否组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在学生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的猜想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如果“3”不放在个位,看组成的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师:奇怪,为什么这三个数字无论怎样排列,组成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评】在学生已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容易产生由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来判断能否…  相似文献   

3.
用图形来表示数的大小,是我们对数感培养的一种新的尝试.这种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悟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在低年级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化"理解,而且也能促使学生数学化地思考.同时,这种方式有效沟通了"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联系.例如:我们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中,尝试着运用线段图来表示数最的多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由于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少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导致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认数"不必花过多的工夫进行教学,学生自然就会。针对这一现象,通过教学分析,我们认为应通过"重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数感""攻难点,弄清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讲应用,熟练数的组成与分解""辨数位,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四个途径引导学生认识数,因为"小知识里藏大文章"。  相似文献   

5.
<正>一、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面(一)数的认识方面在"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认识"方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例如学习认识分数的时候,就需要利用直观图出示四幅直观图,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这四幅图被平均分的对象分别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和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为学生概括单位"1"提供不同的素材。在学生用分数表示后,还要结合直观图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这样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就能掌握住分数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6.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学习小数,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日常生活中无法用整数来表示的数量,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感,为学生顺利进行各种运算奠定基础。因此,学生是否学  相似文献   

7.
一、利用微机进行数的认识,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重点是数的组成和分解。要让学生牢记所教的数是由几和几组成的,共有几种组成方法,再根据组成方法进行逆向思维,这个数又能分成几和几,为下一步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牢固的基础。教学的难点是基数和序数概念的建立。作为刚刚跨入校门的低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数的概念都是一些离散的、没有联系的数,要让这些学生了解什么是基数,什么是序数,从而进行抽象思维,难度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这方面教学时,将微机引入教学,把…  相似文献   

8.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况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我们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教学任务。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培养学生数感的做法。一、融入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数感,就应让孩子体会到  相似文献   

9.
张垚杰 《学子》2013,(4):26-27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需要让学生经历由"10个一表示1个十"的过程,从而理解把"十"作为计数单位,使他们不仅能读写这些数,而且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课堂教学中,通常结合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这样的操作进行教学。情景回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出示一把铅笔,猜一猜,有几支铅笔?生:12,16,20,17等结果。师:我们一起来数以数,1,2,3……10,不多不少,正  相似文献   

10.
正"数感"是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的概念和运算要领的体悟和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它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数感。一、在具体情境活动中建立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  相似文献   

11.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加强学生对算术敏锐的把控力和反应力,特别增设"数的表达"一课,让学生对一些数字的组成有所研究和了解。熟悉数字的组成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十进制运算法则,为今后的计算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在日常生活中,"美感""语感""乐感""方向感"这些词语我们常常能听到,但是"数感"一词却讲得很少。那么,数感是什么呢?数感指学生对于数值的一种直官感觉,也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以及运算概念的感悟和理解,并且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我觉得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也是一种对数、对运算的直觉,同时还带有一定的非确定性。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  相似文献   

13.
作好准备.先复习好lOO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几个"十"与几个"一"组成几十几.反过来把几十几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让学生计算如下四道式题:20+10、14+30、50+12、30-20,使他们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和整十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与算理.讲清算理.出  相似文献   

14.
1、通过数数认识"百".学生拿出小棒,先一根一根地数,数到一百,十根十根地数(10根一捆),数到一百;老师随意报出一个数,学生接着一个一个地数下去,数到一百,十个十个地数下去,数到一百;教师出示一根小棒、十根小棒(10根一捆)、百根小棒(10根一捆的10捆),学生观察,进一步认识"百".即领会10个十是一百和计数单位"十"和"百"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关系.2、通过组成与分解认识"百".(1)以"十"为计数单位,把"一百"分解成10个"十".反过来,把10个"十"加起来组成"一百".(2)以"二十"为单位把"一百"分解成5个"二十".反过来,把5个"二十"加起来组成"一百".(3)以"五十"为单位,把"一百"分解  相似文献   

15.
<正>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这让我想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在课堂上,不是非常努力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让学生得出思维之果吗?那么,如果能挖掘出教材的"支点",就一定能巧妙撬动学生的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挖掘教材的板块支点——领航板块学习如,"数与代数"是整个小学数学教材的主体,把握好"数与代数"的教学,无疑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树立了一根擎天柱。面对此板  相似文献   

16.
"1120各数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120各数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110各数及加减法的基础之上,对数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感受十进制;学会正确地数出1110各数及加减法的基础之上,对数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感受十进制;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地读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相似文献   

17.
<正>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一般通过理答这一教学方式来实现。数学课堂一般是理性的、比较抽象的,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安静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思考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生能静下心来思考吗?我们的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吗?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充分梳理自己的思路呢?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将学生带入数学的理性思考和感性享受中。  相似文献   

18.
<正>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第一次出现计数单位"一(个)"和"十",也是第一次提出"10个一是1个十"。这是学生数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乃至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其后续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熟练地写出20以内的数,说出数的组成;教学难点是理解"一"和"十"之间的关系。一、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9.
1.教师先出示3、4、5、三个数,让学生分别组成能被2、5整除的三位数。(能被2整除的数有:354、534;能被5整除的数有:345、435) 2.试一试。请学生仍用这三个数尝试组成能被3整除的数,并试除检验。(由于受“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容易从个位上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去考虑,从而组成543、453) 3.设置“陷井”。在学生用543、453试除以3,发现能整除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通过上面的特例得出:个位数字是3的数能被3整除,个位数字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从而假设出: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数学教学要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有意的尝试. 一、围绕数学中"数"与"形"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 "数形结合"是现代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有机结合能使许多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具体,因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得数学的学习不再让学生望而却步,可以使数学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有趣而简单.我们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与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