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欧盟、美国等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不仅强调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等学科专业知识与研究的能力,也强调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就业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全面发展的能力。这些国家和地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能力提升策略,主要表现在全方位的导师指导、系统的课程规划、普遍的助教岗位、充实的职业训练和跨学科的学习环境等方面。我国可以通过制定更具个性化的能力框架、加强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科研训练项目等方式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传统知识生产模式Ⅰ向新知识生产模式Ⅱ转型,博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顺应知识生产模式Ⅱ伴生的跨学科、复合性、应用性、社会反思性等新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跨学科性”特征日益凸显。在把握知识生产模式变化及其对博士生培养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外一流大学积极开展跨学科联合博士项目,借鉴其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表现出的开放灵活的招生选拔、卓越拔尖的培养目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合作贯通的导师指导、严格规范的培养质量保障等经验,面向未来提出我国变革跨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中国范式”。  相似文献   

3.
美国研究生STEM教育核心能力框架为其高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对《21世纪研究生STEM教育》报告中美国硕士与博士研究生STEM教育的最新核心能力分析,形成2项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和26项三级指标的最新核心能力标准框架。跨学科多元教育要素整合的内生路径和多元利益主体协作的外促路径,构成了美国研究生STEM教育核心能力培养路径。我国研究生教育亟需构建基于类型和专业的研究生核心能力框架;强化学科能力各要素的关系研究,完善专业能力的内容与考核机制;明确可转移能力的具体内容,制定多元的培养路径;立足协同多元利益主体,建立研究生核心能力联动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4.
创建于21世纪初的英国博士培养中心,通过承担博士培养、协同合作及跨学科研究等三大功能,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对博士生进行资助,强调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优先问题,重视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合作,强化拓展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与可迁移技能,养育了跨学科、跨部门、跨机构合作的文化,重塑了博士教育目标。我国博士生教育应加强用户驱动型的博士生培养,发挥科学研究的聚集效应,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创新跨学科博士培养模式,重视博士生可转移技能培养,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博士生培养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知识生产模式演变对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知识生产模式变革需求,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博士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系列改革,如灵活设置学科,建立丰富多样的博士学位授予类型;设置跨学科研究计划,提升博士生应用跨学科理论与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协同多元主体,构建博士生协同培养网络;采取多种方式,评价博士生研究成果等。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应以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多样的博士学位授予类型;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强化组织协作,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博士生培养网络;改革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博士学位成果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突破,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方面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化、培养机构单一化、培养过程理论化和培养效果同质化等问题。随着教育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入,应用型高校将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机构和阵地,这主要在于应用型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目标合一、主体多元、过程融合及效果双维等方面的契合性和优势。应用型高校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知识和技术应用与创新理念;以实践育人共同体为桥梁,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为核心,形成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多元多维评价为手段,彰显多元价值与效果。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我国教育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生的特征,即他们多为自发地通过考试选拔进入硕士或博士阶段学习,其目标取向既有学术性追求,也有各种复杂的生活性追求.认为跨学科比例高、学科背景复杂是我国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突出特征.学业适应需求与教师有限指导之间的矛盾、成长周期与跨学科优势体现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两大挑战.指出应加强前期合理选拔,注重考查研究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和原有学科基础素质;教师也要了解跨专业研究生的成长特点,掌握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技巧;在院校层面则要通过跨学科课程和项目的优化设置,建立基础知识补充的有效督导机制,对跨学科培养给予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满足国家战略,新工科建设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方向。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容易接触到技术和产业的前沿,因此,研究生教育具有比本科教育对"新工科"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新工科要求研究生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协同能力。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与协作意识,研究生导师需发挥主导作用,侧重对研究生科研习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并在科研任务、评价体系等方面予以倾斜。研究生需要发挥主动作用,在科研方案设计、科研任务协同以及跨学科知识储备等方面努力,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工科需要的创新意识和协同能力,形成适应今后科技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9.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跨学科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内蕴着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双重命题,这一双重命题也构成了高校开展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内在逻辑与基本遵循。而在以学科组织为基本结构的大学中开展跨学科教育,尚面临着活跃的跨学科科研与滞后的跨学科教学的分离、跨学科人才旺盛的产业需求侧与迟滞的高校供给侧的脱节。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组织经验表明,高校需突破传统院系单一封闭的培养模式,通过嵌入多种类型的跨学科学术组织,构建多方主体跨学科协同育人的组织策略,为跨学科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产业界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提供组织基础,培养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师的发展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复合型英语教师.复合型英语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较强的学习与发展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显著特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途径包括构建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提高自主学习与发展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