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备战高考的学生来说,句意理解题历来是一个重难点。虽然该类题目答题要求“意思对即可”,但评卷抠点严格,大多考生仅能触及部分得分点,丢掉到手的分数。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句位、句法和句读意识是失分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强化三种意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以意为主”是我国古代写作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庄子有言:“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庄子·天道》)他把“道”归结为“书”,把“书”归结为“语”,把“语之所贵”归结为“意。”可见早在先秦之时,就确立了意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当然,意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等于文只有意。文除了意之外,还有其他构成因素。那么,意与其他构成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对此,历来说法很多。曹丕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引自魏庆之《诗人玉屑》)他认为在“意”、“气”、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就是顺“道”而为,就是游于世间。在庄子的思想中,“游”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包含了理解因何而生与顺应为何而生的含义。一方面,它要求人超越自我知识的辖制,从世人逐利争名的世俗生活中归隐;另一方面,人也要从理解自我的过程中明晰人生追求的方向,从知、行、意三者的统一规划自己的生活。因此,从个体、群体交往以及人与自然交往三个层级叙述庄子的游世之学,以挖掘庄子思想之于现代人的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论析后世思想家注《庄》来讨论思想史上的“庄子影响”问题。文章认为.“庄子影响”是通过后人对《庄子》的接受、理解和阐释实现的,由于这一接受活动必然地经过“视界融合”过程,因而“庄子影响”就不是单向的和绝对的,它在思想史上表现为一源多流也就是必然的。所谓“庄子影响”问题的实质,乃是接受者对《庄子》思想各自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论苏轼文艺思想的庄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文艺思想的渊源问题上,庄子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具体说有四个方面的表现:1、受庄子“心斋”“坐忘”说的影响,苏轼注重艺术创作过程中审美心胸的培养;2、在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启发下.苏轼创建了“文理自然”的创作风格论;3、受庄子技道并进思想的影响,苏轼非常重视艺术创作技巧规律的训练和探讨;4、受庄学言意观的启示,苏轼在形神问题上,不仅追求“传神达意”,还追求形象之外的无穷意蕴。  相似文献   

7.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在课文的品读与感悟中。在情感的蓄积与释放中.在模仿与借鉴中,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我们阅读《庄子》的文章,可以从中感受到浓浓的“舞”意。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原来庞朴先生早就谈到巫、無、舞三字来源于同一项巫风文化活动,其中“巫”作为主体、“無”作为对象、“舞”作为手段。对此,我们的理解是庄子借助“舞”中之“象”,揭示他对“無”的人生审美境界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此课上过多次了,如何更有效地导学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既然《庄子》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极具特色,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困难,且本文是《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那么教学时,就应该从有助于理解本文着眼,找准一个突破点进行突破。哪个是突破点呢?  相似文献   

10.
写意国画 ,顾名思义 ,即以意写之 ,这种对“意”的自觉强调 ,是以审美经验中的“得意忘形”为依据的 ,集中反映在对“得意忘形”的新解上。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如是说 :“有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中写道 :“烟云泉石 ,花鸟林苔 ,金铺锦张 ,寓意则灵” ,“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孟子曰 :“万物皆备于我。”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写意国画 ,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 ,对“意”有着独特的理解 ,“意”在审美意境中占有主导地位。翻开八大、白石、青藤等大师的画集 ,画中…  相似文献   

11.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清代王夫之也将“意”(即文章的主题)比喻为三军的统帅。决定文章优劣和品位的最重要因素是立意。立意就是开宗明义.或者卒章显志,确立文章的主题.揭示中心思想或者观点。  相似文献   

12.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理解题意”是基础,这一步直接关系到应用题教学的成败.那么,如何“理解题意”?学生在“理解题意”时有哪些困惑呢?  相似文献   

13.
文章是一句一句写出来的,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必须把每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理解清楚。句子教学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但是,如何让学生把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理解清楚,这里面有一个“结论”与“过程”的问题。好的方法应该是引导学生经历理解句意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句意的结论。请看下面两个句子的不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prefer是动词,意.为“宁愿;更喜欢”.其用法有以百几种。 1.prefer后接名词或动名词,表示某人在一般情况下“更喜欢……”或“更喜欢干某事”。如:  相似文献   

15.
学习语言,从不理解到理解是一个飞跃.从理解到运用是又一个飞跃。如果学生获得的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缺乏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听说读写之间、语言的“言”“意”之间不能顺畅地转化,就会削弱语言的整体功能,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其扛鼎之作,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关注。“逍遥游”是精神的自由自在,是对人的个性的一种高举。我们通过梳理历代庄学研究者对“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从整体上考量庄子思想中“逍遥游”内涵,再结合精神分析理论以探视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深层心理原因,得出庄子逍遥游思想是对现实从精神上的一种超越,庄子建构的理想国只是一个存在于文本之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7.
教学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之后,有不少学生在默写时将“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与其他语文老师交流,他们也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大多强调一通算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不难分析出产生错误的原因:一是“白云深处”比“白云生处”更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也更容易理解:二是教师备课还不够深入.课堂启发也不到位。上课时,我没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导致了默写时大面积地出错.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遗漏。  相似文献   

18.
言意关系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命题,解读《庄子》之《齐物论》《知北游》《寓言》《秋水》这几篇集中论述言意关系的文本,可以解析出庄子哲学言意关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言不尽意”,意在申明有限的语言不能把握具有无限意义的道;第二层是“言以表意”,是庄子独特的言道方式;最后一层则是“忘言得意”,表明在终极意境上,真正的得道体现于忘言之中。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是一篇神文,它不仅在于庄子超乎寻常的想像力,对比手法的运用,语言的奇伟瑰丽,更在于他在本文中提出了深刻的哲学概念——“绝对自由”。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学生容易理解为现实社会中的无组织纪律。实质上则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在庄子看来,世上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他们的活动都受到限制;人类也被生死、寿天、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即在头脑中完全消失物我对立,使自己的精神和道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20.
陈康华 《课外阅读》2011,(10):292-292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这一篇目被选入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正确理解《逍遥游》主旨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把握庄子思想的一个关键。师生都有同感,《逍遥游》一文词句过于艰深晦涩,所阐发的思想也过于难懂,学生在阅读时往往花上好长时间却还不知其所云;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往往用尽浑身解数,学生对本文的主旨还是雾里看花。笔者试图按照新课标理念,以文中“三笑”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分析“三笑”的意味,进而水到渠成地理解《逍遥游》主旨,收效甚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