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姜桂春 《教育探索》2000,(12):66-66
师生关系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从高层次来看,师生关系包含在整个社会的关系体制中;从微观层次来看,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人们普遍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影响着师生之间信息的互相传递,影响着教育教学全过程,直接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探析新型师生关系模式,对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十分必要的。新型师生关系主要有民主型、友爱型、对话型、期待型、合作型等多种模式。  一、民主型师生关系传统师生关系以专制型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2.
王永 《教书育人》2006,(10):34-36
现代社会,民主不仅是一种国家制度,也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教育生活中,师生关系的民主不再仅仅指教师对学生管理方式的民主。笔者认为,民主型师生关系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互动建立起来的以“平等、自由、爱和尊重、对话”为内涵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民主不仅是一种国家制度,也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教育生活中,师生关系的民主不再仅仅指教师对学生管理方式的民主。笔者认为,民主型师生关系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互动建立起来的以“平等、自由、爱和尊重、对话”为内涵的人际关系。一、师生平等是民主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的待遇,或泛指地位相等。在很长时间里,教师对学生的专制和压迫一直是社会声讨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新的学生观已经形成,师生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教师与学生的平…  相似文献   

4.
民主型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种互相尊重、自由和谐、平等对话与交流的人际关系。民主型师生关系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是良好教育的前提,但是在构建民主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师生间的伪民主、师生关系的绝对化平等、师生间的情感疏离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正确处理民主与权威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等策略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高校师生关系呈现出较为疏离的状态,这不只是大学教育的特点或学生身心发育阶段所使然,同时与资讯的发达,高校扩招、收费上学等有一定关系,也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密不可分。这种疏离的实质是传统师生关系向平等、民主型师生关系转型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转变尚未完成,正处于冲突、协调之磨合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前中国由单一传统社会向现代多元社会迈进的现实压力,高校德育正不断地推进各种改革,其中教师在高校德育过程中的角色也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就总体而言,高校教师的角色主要有三类:威权型教师、民主型教师和导师型教师。从契合时代发展来看,导师型教师有超越权威型教师和民主型教师的时代优势,有利于现代大学德育的开展和主流价值观的传导。  相似文献   

7.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强制型师生关系、放任型师生关系、民主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对于体育教学效果定会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治主要表现为民主型法治。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大体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自由竞争阶段,一是19世纪以来的政府干预阶段。在这两个发展阶段中,法治也经历了由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实质法治弥补与矫正了形式法治  相似文献   

9.
试论现代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对思维处于半成熟发展阶段的个体。进行正确引导。建立起的一种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丁桂苏 《广西教育》2007,(6B):14-14
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活动中最为普遍和主要的人际关系,从教育学的内涵来看,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教与学的关系上。由于教师在知识、能力、社会经验等诸多方面,在水平和成熟程度上往往高于学生,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常处于主导地位,传统的师生关系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的权威与非权威、控制与被控制、先知与后知、施与受的对等性,  相似文献   

11.
论从主体性教育角度把握师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主体性教育思想的角度对教育活动过程进行概括,并对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传统界定进行反思。在分析传统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把握师生关系现状的基础上,从主体性教育角度来审视作为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在主体性教育实践过程中来建构新时期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相长思想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的产生、发展和人们对师生关系的不断认识而产生和不断演进的。“教学相长”,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新课程背景下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为基础,同时对学生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和谐的民主型师生关系。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3.
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高校师生关系不仅是影响教与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师生情感联系弱化和师生道德传承关系弱化。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教师应正确认知学生,克服认知偏见;树立教师威信,增强人际吸引;优化领导方式,建构民主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时期师生关系与传统师生关系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学生则是被教育的对象。由于地位、对象不同,决定了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平等性。“师道尊严”便是传统师生关系的基本法则。现代社会,教师逐渐失去了“闻道有先后”的优势,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新时尚、新知识、与人交往等方面的热情与能力己远远超过教师。因此,在新时期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应从两个角度加以研究:一是师生关系是在改革开放、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二是师生关系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一、影…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学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过程的改革与发展。在网络环境中,虚拟社区技术、视频点播系统、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广泛应用,使师生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和谐师生关系”作为网络社会中师生关系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根本出发点,师生社会关系、师生教学关系和师生心理关系都在传统师生关系基础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和谐师生关系促进策略是内化尊重教育理念、营建和谐教育文化、体验和谐网络课堂、寻求师生共同发展、坚持过程评价。  相似文献   

16.
成人教育个性化培养中师生关系的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要素形成。从系统论角度看,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发挥系统的最佳作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发挥整体作用,这样才能得到1+1>2的效果,而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员的个性化培养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我们上海电力学院数年的教改实践,对于树立现代师生关系的新理念作一论述。现代师生关系的新理念作一论述。一、传统教育理论下的师生关系传统教育理论下的师生关系是把学生视作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即认为教师是…  相似文献   

17.
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师生关系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新课程改革提出师生之间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相结合,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改革实现的保障。在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指导者,课堂的主导者。因此,创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脱离不了老师的导向作用。教师确立全面的教育理念,才有利于建立起民主型师生关系。思想政治课学科本身的特色,决定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这样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多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解读现代师生关系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 《教育与职业》2007,(27):166-168
现代师生关系是在传统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和创新而形成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在现代社会民主化思想和人文教育理念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师生关系.文章从现代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和层次性分析、形成基础、主要特征等几方面综合分析了现代师生关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自主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学习。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其能够独立地、有效地展开学习活动。本文概括阐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种策略,诸如:兴趣的培养、民主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实践活动的参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个体差异的关注等等,为新课标背号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分析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师生关系,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试从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出发,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反思及对现代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认识,论述在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