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深刻的抒情方法把生活组织起来对一出戏,人们谈得最多的是“戏剧性”问题。一部“戏剧性”强的作品,演出时能产生强烈效果,观众看得才有兴致。因而,剧作家在情节布局的构思设计上,总是不遗余力地精心编织。戏剧理论家们也把“戏剧性”作为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英国的阿·尼格尔谈到“戏剧性”时说:“除上述戏剧艺术的纯外在的特征外(指戏剧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外在区  相似文献   

2.
现代叙事诗 3 0年 ,在“中国叙事诗不发达”的文化检讨后 ,出现了长篇叙事诗创作的繁荣局面。戏剧因素和抒情因素的渗透 ,是现代叙事诗最积极最富有成效的探索。戏剧因素中的故事性、矛盾情境以及戏剧性情节的安排等都在诗中有所体现 ;而抒情因素突出的表现形式是结构的抒情性与语言的抒情性。正是由于这两个因素的渗透 ,使得现代叙事诗中许多优秀诗篇达到了故事性、戏剧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3.
“停顿”,作为一个重要的戏剧术语,又有沉默、静场、冷场等多种称谓,系指人物没有台词,没有明显的形体动作。从戏剧行动的视角看,“停顿”乃戏剧动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若从戏剧内在情节发展之具体环节的微观视角而论,“停顿”不啻为剧作家们最惯常使用的表现戏剧节奏或曰戏剧节奏化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本文这里即拟就有关戏剧中运用“停顿”之问题,展开一番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名剧作家群中,曹禺以其对外国戏剧敢于借鉴、善于借鉴而著称。他创作戏剧《日出》时对俄国剧作家契诃夫的《三姊妹》进行了多方面的借鉴,其中对《三姊妹》剧中契诃夫式的“生活化的散文诗体”结构和悲喜剧有机结合、相互交融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借鉴更为突出。曹禺这种因借鉴外国戏剧而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成功,为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5.
“戏剧诗境”是戏剧学领域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戏剧诗境”是指兼具戏剧性与诗性的情境,或者说是戏剧性情境与诗境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往往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出人意外、耐人寻味,使人进入一个有别于现实生活的、更高远更深邃的灵境之中。有无戏剧诗境对于戏剧作品来说是性命攸关之事:有则可演可传,无则湮没无闻。对于戏剧创作者来说,精心营构戏剧诗境,实现戏剧性与诗性的高度融合,有助于创造出优秀戏剧或一流戏剧;对于戏剧鉴赏者、评论者来说,重点关注戏剧诗境,着重探讨作者营构戏剧诗境的方法,有助于贴近戏剧本体、把握作品精髓。鉴于在事实层面中国戏曲可称为“剧诗”、中国话剧具有“诗化传统”、域外一流戏剧往往戏剧性很强且兼具“诗的境界”的事实,在理论层面上“戏剧诗境”对于戏剧创作、戏剧评论、戏剧美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完全可以考虑将“戏剧诗境”纳入中国戏剧学话语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6.
萨特是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集中体现在戏剧创作上。这是由于存在主义者所倡导的“哲学的人学”中有关“人的存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的“自由选择”等哲学观念客观上与戏剧所要求的冲突、集中等特点相契合。因此,萨特的“境遇剧”理论也主要呈现于他剧作的思想内容上,从他的诸如“人的概念是新戏剧的动力”、“当代哲学本质上是戏剧性的”言论中,我们也足以见出他视戏剧为宣传自己学说的工具的明显意图。境遇剧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剧情中那种荒诞而又隔膜的人际关系。在萨特的戏剧中人物的性格往往  相似文献   

7.
姜向东 《韶关大学学报》1992,13(1):0035-0039
戏剧中的静场,是戏剧动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剧作家都注重“静”的形态的布置。《雷雨》中静场的出钯表现在:(一)具有审美功能。戏剧的审美特征在于它的同步性,因而,剧作家便在冲突与冲突之间,巧妙地安排静场,使观众既有时间来进行审美活动,又使戏不失美感。(二)蕴含着强烈的动势。静场不“静”,是寓动于静,是以一种蕴味深刻的含蓄,表现着剧中人微妙而陷晦的情感搏斗,传达着剧作家的思想和哲学。(三)是无声的独白。静场是人物的心灵解说者,是无声的倾诉,是“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相似文献   

8.
作为深受俄国剧作家契诃夫影响的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其剧作《欲望号街车》里表达了与契诃夫的名剧《樱桃园》极为相似的创作主题。然而,两位剧作家各自生活经历的不同,以及各自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了这两部主题相近的戏剧有着不同的审美特质。威廉斯的悲剧性审美观照和契诃夫戏剧性的审美心态赋予了这两部主题近似的戏剧以相异的戏剧冲突处理方式,形成了两部戏不同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契诃夫与威廉斯两位剧作家不同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9.
亨利·詹姆斯是注重小说技巧的作家。他的小说中广泛借鉴了戏剧的一些手法,即“戏剧性”(指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戏剧性的借鉴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认识其小说重视人物心理的窗口。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对“戏剧动作”的引入,对“戏剧冲突”的借鉴,对“戏剧情境”的吸收三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10.
在众多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中,荒诞派戏剧是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抛开传统戏剧所强调的“启、承、转、合”和引人入胜、曲折动人的戏剧情节,完整的舞台形象及起伏的矛盾冲突,主张通过“直喻”把握世界,提倡“纯粹戏剧性”。本文从采取直喻手法,突现荒诞、抽象的主题;借助舞台形象,传达象征意蕴;运用非理性语言,寻求“语”与“意”的和谐等三个方面评析了荒诞派戏剧独树一帜的成就。同时指出这一流派沿袭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的反传统道路前进,在戏剧领域以“反戏剧”来反对传统的戏剧,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人生,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革新面貌,其革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都值得当代人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评价“黑人文艺复兴运动”时,评论界从根本上忽略了黑人女性的文学贡献,从而遭到当今越来越多的批评。仅以戏剧为例,当时就出现了一批影响大、很具活力的女剧作家,如约翰逊、米勒、斯宾塞、赫斯顿。研究“黑人文艺复兴运动”,黑人女剧作家及其作品是不可或缺的视域,因为她们通过戏剧语言表现了黑人民族精神力量的另一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2.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雷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洁敏 《文教资料》2014,(28):15-16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剧坛的“巨人”,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其代表作《哈姆雷特》集聚了多种艺术成分,体现的人物特性完美而又悲剧,反应的人文主义思想鲜明又强烈,这些都是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特点。曹禺,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他的处女作《雷雨》被认为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雷雨》的诞生奠定了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第一人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戏剧发展开拓了道路。本文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将两部戏剧的悲剧主题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更深入地解读两部作品,从而更好地了解两住剧作家的创作思想及中美文化背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不仅是挪威杰出的剧作家、民族戏剧的开拓者,也是欧洲现代戏剧的创始人。他的戏剧创作,以严峻的真实、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在现代世界戏剧史上古有头等重要的地位,赢得了“现代戏剧之父”的崇高赞誉。意大利著名戏剧家皮兰德娄说:“在莎士比亚之后,我毫不迟疑地把易卜生放在第一位。”恩格斯在致保尔·恩斯特的信中写道:“挪威在最近二十年中所出现的文学繁荣,在这一时期,除了俄国以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们的戏剧艺术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上座率不佳。有人认为这是电视普及的结果,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传统的戏剧观念在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观众面前,显得十分狭窄和陈旧。如目前我们话剧创作中存在的对“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规则作简单化的理解;过多地追求直观的、直接的冲突,导致了“问题剧”中唇枪舌剑式的枯燥乏味的论战;有的片面追求冲突的外在紧张性、尖锐性,以盗宝、凶杀、打斗。追捕取胜,而忽视了内在的戏剧性,缺乏浓郁的抒情性。而且,冲突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回响,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带有浓郁现代主义色彩的戏剧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且促进了中国戏剧观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既促使中国戏剧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又促使艺术家们开始了对话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索。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彻底打破了中国话剧原有的美学体系,使话剧艺术从写实性的再现艺术向假定性的表现艺术转化,向中国戏剧传统回归,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6.
著名“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已公认的“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它没有连贯的情节 ,整个剧情表现为静止、无变化、无行动、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发生。即生活只是某种有过如此事件的简单的重复。所以如此 ,是因为剧作家并不想提出问题或通过展示矛盾冲突最后解决问题 ,而只是想要表现出人的一种荒诞无意义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7.
胡绍轩简介:“胡绍轩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坛著名作家、剧作家。1911年生于湖北大冶县,青少年时代即酷爱戏剧艺术。抗战军兴,即展纸挥毫写抗日戏剧参加斗争。后在武汉与友人合作创办“武汉文艺社”;主编《文艺》月刊和《文艺战线》旬刊;同时以其出色的戏剧创作蜚声文坛。  相似文献   

18.
出走和归来是人类两种既相互冲突又紧密联系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精神要求,也因此成为中外文学重要的原型主题,并在中国现代戏剧中得到了充分显现。中国现代剧作家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归来惧出走"的思维模式和感情定势,崇尚西方出走的文化传统和"在路上"的现代精神,并因社会形势的变化变换表现的侧重点。剧作家对现实使命的关注,使其满足对这一主题现实层面的表达,缺乏形而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叶尔米洛夫曾指出"在小说家的契诃夫的艺术里浸透着剧作家的契诃夫的创作风格"。契诃夫善于在小事中挖掘戏剧性,在对比反差中使其文本严肃中透露着幽默,现实中透露着荒诞。本文试从戏剧性入手,阐释契诃夫戏剧与小说的沟通与不同。  相似文献   

20.
戏剧性指的是戏剧的基本属性,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基本法则。它使戏剧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而具有其独特的生命艺术价值。它从戏剧自身表现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文学构成"和"舞台呈现",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强调的是戏剧以文本形式呈现出的一些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