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代重视科举,但由于荐举制度、门阀制度、科场腐败等原因,落第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唐代的各个时期都留下了许多落第诗,晚唐尤多。晚唐诗人赵嘏是长期沉沦科场的典型,写下很多出色的落第诗,从他的这些落第诗可以看到落第对晚唐士人的影响以及落第诗人的心态和风貌。  相似文献   

2.
盛世剧变下的晚唐,士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爱国、忠君、怜民”的晚唐诗人的杜牧,其诗歌中流露出的心态在晚唐颇具典型意义。文章选取杜牧的政治爱国诗,着重分析其诗歌中所流露的济世补天心态。并试图通过横向考察,探讨出晚唐士人群体所共有的这种心态。从而探究这种心态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中唐的文坛上,柳宗元诗文自成一格别具风韵。本文试图从柳宗元的生活经历、诗文创作出发,管窥其大致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轨迹,即从盛唐诗人的自信到中唐诗人的自适再到晚唐诗人的自伤,并由此揭示从盛唐到晚唐文人心态的历史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酉阳杂俎》是晚唐时期的一部史料笔记小说,该书对其时科举士子的生活多有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晚唐科举士子的各种社会心态,如明经不如进士、仕途空幻、喜奇话异、重视高门等,颇可补正史之阙,具有重要的社会史料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与盛唐诗人明朗昂奋的精神共性、中唐诗人信心不降又期望中兴的心理趋向比较,晚唐诗人明显地表现出由执着激愤到感伤忘世的心态走向。这种心态作用于诗,便使他们的诗歌创作从广阔的社会现实收敛到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日常生活情趣的抒写。无论咏史或抒怀,都表现出明显的感伤心态。  相似文献   

6.
盛世剧变的晚唐,诗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诗人杜牧的心态堪称晚唐诗人的典型。纵观杜牧的山水题材诗歌,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浓郁的援道入儒心态。横向考察整个晚唐诗人群体,具有这种同样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变化对晚唐文学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盛世剧变的晚唐,诗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杜牧的心态堪称晚唐诗人的典型。纵观杜牧的咏史题材诗歌。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浓郁的怀旧伤时心态。这种浓重的感伤心态对晚唐文学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衰颓,导致了晚唐文人普遍的苦闷和绝望的社会心态,进而影响到了晚唐诗风的转变。生于晚唐的李商隐在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之后,以他天才的诗歌创作倾诉着内心的苦闷与不平,最终达到了心与诗的交融,呈现出既代表着晚唐诗风又极具个人特色的内转倾向,开创了与盛唐气象截然不同的诗歌世界。其内转倾向给人以内敛、隐晦和雕琢的总体感觉。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小说家大多为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由于科举是他们步入仕途,改善自身窘迫的唯一途径,因而他们的一生与科举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官场科场的腐败,使得绝大多数小说家难以步入仕途,盖世才华与生活窘况的巨大反差,以及传统士人的社会心态,使他们及易产生孤愤心理。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诗人玉屑》不屑科举、生活闲逸出发,以为编纂者魏庆之乃宋末江湖一派,引来不少学者的误解。魏庆之身处南宋末年,其晚唐诗观甚具包容性。仔细考察他并不推许鄙俗的晚唐诗的江湖作品,而强调盛唐诗的典范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元白风情诗产生原因及其文化心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成熟和文人政治基本确立时代的典型文人,元稹和白居易的风情诗既是唐代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以其典型意义生动表现了古代文人的情爱心理,因而具有了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代统治者由尚武转变到崇文,大兴科举,形成了文人创作、文人参政的局面.统治者的政策吸引着大批有产阶级的官宦家族,用家传、师教的形式,使其子孙读书、创作、科考、仕进,逐渐使其家族成为文化世家.这些文化世家大都是奉儒守官、家传教育持续时间较长的家族,它们在形成过程中各显其长,别具特色,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中晚期,士人的隐逸形式有了新的变化。这时的士人逐渐放弃了隐于朝的大隐,选择在有能力为天下计时,尽力施展抱负,而当仕途不顺时,委身于闲官职位享受自由闲适生活的中隐。他们巧妙的将入仕和隐逸集于一身,在两种角色之间转换自如。中隐的出现是当时政治黑暗,士人没有保障,佛道思想影响,以及士人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和为生存考虑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5.
唐前期,太湖地区朔县乡学校绝大多数没有如唐兴学诏令和《唐六典》中规定的那样建立起来。但在中唐时期,主要是代宗大历年间,在该地区却出现了“崇儒兴学”的活跃景象。“学”因“崇儒”而兴,主要原因在于:唐王朝在安史乱后将“崇儒兴学”作为稳定江南地区统治秩序的一项战略举措;以李栖筠为首的一批官僚士大夫亦通过“兴学”来“兴先王之道”,达到纠科举选官之弊的目的。代宗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办学又趋于沉寂。大湖地区官学教育以通经习礼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道德教化为其社会功能,以实现“兴先王之道”、天下大治为最终目的,“崇儒兴学”则是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试论唐代文学中天人感应观念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感应主要从瑞应和封禅两个方面对唐代学产生影响:瑞应的发现、上报、认定、宣布等促进学创作,科举考试中以瑞应为题不仅让该观念在士子中扩散,也启迪了浪漫思潮和风;封禅观念影响唐人心理,并进而促进学创作。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文》、《全唐文补遗》、《全唐诗补编》等所收唐人作品中,只有18种文献用过“状头”一词,共25次。最早使用“状头”一词的是卢瑰抒情诗所载卢储《催妆》诗。“状头”在唐代还只是个民间用语,著名文人没用过。官方正式场合不用“状头”一词,谈科第只用“甲科”、“上第”、“高第”等较笼统的词。  相似文献   

18.
由于唐代交通环境的变迁、科举制度的推行、工商业的发达与旅游观念的变化以及宗教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唐代士大夫形成了喜好、崇尚旅游的风气。唐代士大夫的旅游风习,可分为中上层官员的"宦游"和下层士大夫的"士游"。宦游与士游的空前盛况,反映出旅游已构成唐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唐代旅游也由此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上占有着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唐人议论而好称引经典,<诗>是常用者之一.考察唐代士人的议论引<诗>情形,可以看到,随着经学的统一与复兴,他们继续着汉人所建立的言说传统,以<诗>为发言立论的政治依据.不同的是,唐代经学因为与科举考试结合而出现的经学教育平民化,既使儒家经学获得前所未有的普及性教育,而重经文、轻义理,读经者多、研经者少的经学状况同时又潜藏着经学衰落的危机与变革的契机.通观唐人议论引<诗>的情形,可以见出<诗>在唐代随同政治的盛衰而有起落,而这一起落反映的是儒家经学在唐代的盛衰转变.  相似文献   

20.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唐代科举选官制度和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情况的考察,本文提出:唐代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不同于往古的读书士子人群,也造就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唐代士风--科举士子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心理、文学风习等,是中国散文体短篇小说在以往叙事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得以成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决定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精神内容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