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陈振林 《中学教育》2004,(10):61-61
朱元璋幼时家境非常贫寒。为了糊口,不仅给财主放过牛羊,还在庙里当过和尚。后来,他加入了元朝末年起义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猛,屡建战功,郭子兴很赏识他,于是将义女马氏嫁给了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的皇帝梦,应从其为郭子兴部下而自拉队伍始,尔后这一愿望则愈渐强烈。这绝不是刘基等儒士作俑的结果。刘基仅只是协助朱元璋圆了皇帝梦。  相似文献   

3.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前,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们,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这便是悲剧的开始。朱元璋去世后,孙子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面对着那些拥兵在外,早年便跟随着爷爷朱元璋征战的叔叔伯伯们,他并没有太多的办法。尤其是这些藩王中有一个非常有才的,非常彪悍的人物,这人便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建文帝的亲叔叔燕王朱棣。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佃农家庭。元至正四年(1344年),皖北大饥疫,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相继去世。贫苦无告的朱元璋只好入皇觉寺为僧。不久又因乏食而作了遊方僧,遍历光、固、汝、颍诸州,凡三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朱元璋迫于形势,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从此开始积蓄力量,剪灭群雄,并终于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登上了皇帝宝座。朱元璋不仅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中心人物,是维持统治近三百年的明王朝的开国皇帝,而且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如何正确地评价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历史人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课題之一。而在这个问題上却经常存在着两种截  相似文献   

5.
元朝末年,天降灾荒,穷苦的农民李贞,为了寻找他的妻弟朱元璋,带着他14岁的儿子保儿背井离乡,四处讨饭、流浪,并打听朱元璋的下落。尽管一路上饥饿难耐,但是每当他们讨要到一点食物,李贞总是把它分给比他们更可怜的穷人。有时候路过庄稼地看到玉米秆上还有一点残存的玉米粒,李贞坚决不让保儿去做祸害老百姓的事情,而是让保儿忍耐再忍耐。不久,李贞找到了当时已经在郭子兴起义军中任职镇守滁州的朱元璋,他们的境况好多了,但是李贞仍不忘那些贫困中的穷人,经常把自己的银两分给那些贫病交加的穷苦人。李贞的所作所为,给保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子夏对孔子的学术承传及其在中华学术史上的地位;辨析了郑玄、郦道元、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关于西河地域指认的谬误;考证了子夏系卫国人氏,其从孔子游当在夫子第四次访卫时起。子夏退教及归老的西河,在卫国故商墟王畿之内,而非如郑玄所说的在河西“龙门至华阴之地”。  相似文献   

7.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曾大封诸子为王,以共保朱家天下。但太祖尸骨未寒,即骨肉相残,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朱棣即位,论评“靖难”功臣,以高僧姚广孝为第一。 姚广孝(1335—1418年),江苏长洲(今吴县市)人,出身于一个行医世家,初名天禧。广孝少有大志,曾对其父说:我将来决不愿为医,要么饱读经书,求取功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起义早期,在南下定远扩兵和攻取滁州的途中,开始萌生谋取天下的思想,并作出先拔金陵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取得天下的战略决策,但当时尚无实施的条件。计取和州之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先是取代病逝的郭子兴统领其部,寻被宋小明王授为左副元帅,成为该部的实际统帅,接着又亲至巢湖接受巢湖水师的归附,拥有数量可观的舟楫,从而创造实施其战略决策的基本条件。于是便率部渡江,攻取金陵,迈出了谋取天下的关键一步。朱元璋在巢湖地区的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月,但对其势力的崛起,却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上,语文老师不知怎么讲到了"露马脚"这句话,就问:"哎,谁知道‘露马脚’这个典故?"我快速思索了一会儿,正要举手发言,同桌,刚从乡下转学来的肖劲男举起了手。语文老师点到他,他便站起来,滔滔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从小生活很苦。1651年参加郭子兴起义队伍,后来当了官,便娶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马氏是个粗手大脚泼辣能干的农家姑娘。后来,朱元璋当上了明朝皇帝,老婆的脚不是三寸金莲,而是尺余的大蒲扇,这怎么行呢?  相似文献   

10.
明代,朱元璋及其子孙大兴谴谪流放制度。明初云南就聚集了一群谪滇诗人,他们互有诗歌酬赠,和当时云南最高行政长官沐氏家族保持着较密切的往来,还和来华居滇的日本僧人多有交往。对于这样一个群体交往的考察,有助于了解明初云南诗坛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福州光禄吟台,北宋郡守程师孟建。明末以后在此建玉尺山房,今存吟台石刻及残址。明清两朝,玉尺山房屡易其主,而文采风流相传不绝。孙昌裔孙学稼父子、许豸许友父子、齐鲲、林枫、叶敬昌、林纾、李宗言李宗袢兄弟、李宣龚、郭柏苍及其后人、黄睿等文人均在此居住过。其主人多为当时闽中著名文学家,且近代福州重要诗社——支社便以此为主要活动地点。  相似文献   

12.
郭初阳是一位新生代教师,他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摸索前进,他的教学行为在这个功利化的时代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但他没有妥协,以较强的姿态介入语文实践,想以此改变些什么,他的教育思想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根源。他的教育理念在主流语文界显得那么的不和谐,但他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对权威进行质疑和辩驳,因此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他是语文界的叛逆者,他的思想在当代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皇门解》是武王病逝 ,成王即位之后 ,周公以摄政身份发表的成王时期的第一篇施政文告 ,意在宣布成王将继续执行武王整合并依靠姬周、殷商和方国豪众三种力量统治国家的政策 ,用来安抚人心 ,缓和紧张局势 ,实现周政权的稳定统治。  相似文献   

14.
辽天柞帝元妃是萧奉先之妹,而非萧奉先之侄;元妃与天柞皇后、德妃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故元妃既不是天祚皇后之妹,也不是德妃之妹;被金将粘罕纳为次室的是元妃,而非天柞皇后。天祚帝共有六子:长子赵王习泥列,宫嫔昭容所生;次子梁王雅里,也为宫嫔所生;三子燕王挞鲁,德妃所生;四子晋王敖鲁斡,文妃所生;五子秦王定,六子许王宁,皆元妃所生。皇后萧氏无子。  相似文献   

15.
陆游家族的诗教传承,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教育史上,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对我们后人具有很深刻、很强烈的启发意义。陆游对子孙的诗教是非常严格、非常系统的。其主要经验:一是"务重其身而养其气";二是"传家但古书";三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四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相似文献   

16.
中唐名将郭子仅是我国封建社会少见的福、禄、寿、子等兼备的一个典型。他首先是一名军事将领,由军功而逐渐成为唐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所以出色的军事领导才能是他之所以能成为这个典型的根本原因,但他那非常讲究技巧性的为官之道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本具体分析了他的军事领导才能和为官技巧,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7.
周绍恒先生认为,慧震卒于梁大同三年闰九月至五年七月之间,其还乡国的时间为普通七年九月之前,因而推出刘勰卒于普通四五年间的新说。笔者认为周先生引的史料有误,因而推出的结论不实。慧震与刘勰在定林寺撰经,功毕回乡国的时间应为湘东王第一次任荆州刺史的大同三年闰九月至五年七月之间,其卒年应为湘东王第二次任荆州刺史的太清元年正月至二年十月之间。因而,刘勰应卒于大同三四年间。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742年至公元前688年这五十多年间是和氏三次献璞的年代。楚文王"伐申过邓"到南阳,才见到了抱璧而哭于楚山之下的和氏。文王让玉人理璞得璧。出产名玉的独山,山下有和庄,和姓至今生繁不息。以其时、其地,其山、其人论之,和氏璧必当出于南阳独山,和氏璧是今天的独山玉。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在出使期间,与日本驻英公使上野景范及日本留学考察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积极探求日本国内动态。郭嵩焘看到了蒸蒸日上的日本形象:日本的人才观念远在中国之上,积极学习西方各种制度,并寻求融入西方;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和侵华阴谋,郭嵩焘十分警惕并提出应对策略。他努力唤醒国人,然不被理解,孤寂终生。他的日本观虽被时代淹没,但今天去研究,仍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史弥远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史浩以藩邸旧臣际遇储君而拜相的政治模式。作为景献太子的藩邸臣属,史弥远凭藉东宫之助,在诛韩之变与排击政敌中获得胜利并得以起复拜相。及景献太子死后,史弥远察知有望出任储君的济王竑不利于己,便积极培养贵诚(理宗)以取而代之。理宗即位,史弥远又独相九年,且泽荫惠及子孙,从理宗的优礼、保全、重用等举动中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