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集团意识是日本国民性中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它对日本社会特别是日本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来源于日本人传统的家观念。本文试从几方面论述家制度与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人在集团社会里,大多数人存有他律的耻意识和自律的罪意识.依据"耻意识"按照相同的规则一起行动,对集团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如果接受了他人的恩情的话则一定报恩."罪意识"是自己能够意识到背叛了自己所属的集团,注重自律.而森鸥外的文学作品<舞姬>体现了耻与罪意识的重要特征.从小说的主人公去德国留学经历可以清晰了解,日本人的耻意识的统一性、责任感以及报恩意识.罪意识在日本自古就有,但是自己意识到背叛了集团时,耻与罪意识在同一个人物同时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集团意识是日本国民性中最具代表性的方面,也是日本民族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简单介绍了集团意识的成因、集团意识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体现和集团意识的两面性,进而将目光投射到日语中最为发达的敬语,特别是日本人在集团意识的影响下使用商务敬语的各种情况及意义。最终指出:文化会影响语言的表达和发展,语言承载着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日本社会中,潜在的集团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其要素源于日本人传统的普遍存在的“家”的观念。这种观念无所不在,几乎遍及整个日本社会。本文拟就从日本人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入手。探究其主要特征和对日本社会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各国的社会结构不同,反映的社会现象也不同。每个国家都在寻求适应本国发展的社会结构。日本人具有很强的归属意识,形成了以集团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结构。这种归属意识使日本人在各自的集团场合中建立起"纵式"的人际关系,形成纵式集团。通过对日本社会结构的分析,阐述了日本传统社会的优势及劣势,以期对揭示日本社会现象及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东洋史研究者、美国驻日大使赖肖尔对众多日本人的心理素质评价认为,比起个人主义,他们更加重视集体主义。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比其他国家的人尤为明显,因此,让人感觉日本人与其他国家的人有所不同。而这种集团意识是根据生活的基础场所、社会环境、个人价值观而后天形成的。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集团意识是日本国民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日本人总是把自己作为集团的一分子,把自己作为整体利益甚至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这种特性的形成与日本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及教育、文化等因素密切关联.集团意识在日本国民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集团意识是一把双刃剑,在助推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利己、排他、束缚个人发展等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内外有别的意识对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及至对社会规范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通过阐述分析"内"与"外"的判断标准、范畴,以及在其影响下的集团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差异,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缩小意识”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从古至今一直蕴藏于日本社会之中。从文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俳句、微型小说、民间故事以及名家名作等几个侧面探究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以求更加全面地了解日本人与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一个具有双重矛盾性格特点的民族,这种矛盾性格的形成与日本人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日本人的主要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集团主义。这种价值取向一方面使日本人产生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和对所属集团的忠诚心,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日本人对权威的盲目顺从。等级序列意识是集团主义带来的一个副产品。等级意识使日本人常常敏感于自己在集团中所处的位置,在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对上服从与对下傲慢的特性。在生活态度上,日本人倾向于对事物本身直觉式的认可和评价,只重视现在而不太拘泥于过去,表现出十足的现世主义色彩。上述这些特征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影响和制约日本民族特性的深层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11.
当前村民自治的主流形式是以村委会为载体,体现了中国行政主导型的官僚体制在农村的延伸。这种体制由于缺乏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而带来种种问题,改进之道在于效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民选的村民代表会议作为村庄权力机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以雷山县治安村、陶尧村为例,调查民族村寨建筑,用图纸标记、视频、录音、拍照等形式记录,并整理成册,收集第一手资料,对建筑元素进行了提炼和分类,为民族村寨的改造、修缮提供参考和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乡村政治研究一直是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由村民自治所开启的中国乡村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村落家族与村民自治的博弈。将村民自治看作一个突生的制度变量,从农民个体这一微观层面出发,探讨这些个体行动的聚合所形塑出的家族关系、社区关系及村落社区的政治或权力结构,以企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国家、村落、村民之间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4.
王玉亮博士的《英国中世纪晚期乡村共同体研究》以中世纪晚期英国自然聚居的村庄为研究对象,展现了村民们在社区事务管理中自我调控管理的能力和影响。该书的出版为我们研究英国中世纪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世纪的英国农民。  相似文献   

15.
论赣南客家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以赣县白鹭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文化资源因为与人的有机融合,而显出相当的复合性。在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古村落加以合理保护,涉及到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关系,并且体现出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区与学校的关系是当今国际教育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良性的,互动的社区与学校的关系有利于社区的发展,也有利于学校自身的进步。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建立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良好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现从社区的角度探讨农村学校与社区之间关系的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以组织部门的视点透视乡村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诞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现在的“乡政村治”体制的开端。进入19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建设的首要目标,村党支部的工作被定位为支持、援助并指导村民委员会的工作。1990年代中期党开始着手整顿“后进村”的基层党支部。其主要方式是由上级部门投入资金和人才,强化控制。1990年代后期,组织部改变了党建工作的方式,把以往由上级投入人才、资金的形式,改为通过重建基层组织和扩大听取村民意见的方式,来改善党群关系。这种转变,赋予了村党支部乡镇政府政策执行“代理人”和村民“代言人”的双重作用。而造成村级党群关系恶化的根源,主要在于乡政村治这一结构体制,党认识到村一级的党群关系的恶化,是来自“乡政村治”结构本身,因此要求建立新的乡村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西递、宏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古村落,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即使是同一个旅游企业,采用不同的运营机制也会带来不同的效益。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要注意把握好长远规划、社区参与、协调好各方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乡镇是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县、村之间的纽带,具体体现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分权关系。20世纪以来,在中国乡村治理的征途上并非一路凯歌,相反更多的是步履维艰的探索。在这一长时段的历程中,乡镇的变革是乡村治理一以贯之的主题。在见仁见智观点的背后,体现的是有识之士对现实乡村治理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出版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村落文化资源是无序的、散乱的,需要挖掘、整理、提炼和再创造。以出版为先导发展村落文化产业,目的是把村落文化资源知识产权化,构筑权利保护屏障,让相关权益为村民所有,同时为壮大产业夯实制度基础。基于“中国村落文化数字出版平台”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经验,对村落文化资源及其出版进行梳理,并阐释了以出版为先导发展产业的目的和意义,最后勾勒了村落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