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命本我之里比多释放,从而转型为发达且厚重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不仅存在于家居生活,而且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更植根于宗教祭祀.由此,肉类荤菜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衡量社会地位与宗教虔诚的重要尺度,成为衡量美感的标杆.肉类的美味也因其内在品质而与审美美感形成异质同构关系,从而转型为审美美感.美味之转型为美感,是与中国人的体悟直觉思维密不可分的,是有"道"的哲学为基础的.辨味批评之源远流长,就在于它根植于中国土壤.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音乐是最富感性的艺术,是人类心灵最为直接的语言,音乐的感性形态彰显出生命的本真状态和人对理想美的追求.目前高校的审美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大学生的强烈音乐审美需求与课程实际存在着许多矛盾.而种种相悖的现象源于人们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观念存在问题,音乐的特性、功能、价值以及对人的实际影响都是教育者必须深刻认识的.  相似文献   

3.
辨味批评源于饮食,植根于生命,体现肉体思维,遵从快乐原则。食品的机械化大生产,丰富了人们的饮食,也提升了大众的生命活力,促成大众审美。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造成生存危机,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形态就此而引起高度重视,生态批评被重新唤醒。趁着现代性对生命的关注,以食味为契机,实现审美之味的现代性转型,味之美感也同时提供了参与全球对话的支点,从而构筑中西对话的平台,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这就是我们的追求与目的。  相似文献   

4.
源于中国古代的辨味审美,通过与古代欧洲的粗略比较可知,其间独特的饮食生存环境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因.作为文化早熟的中华民族,远比欧洲更早地进入农耕生活,形成自身的素食为主的饮食结构,这就奠定了辨味审美的基本前提.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虽然阻隔了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古国的往来,却获得了自我生长的本土性,从而保持了辨味审美的一贯性,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审美活动的终极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惊异———审美体验———审美极致 (意境 )构成了动态发展的审美活动的流程。审美惊异———“此在”回归生命本真状态的契机 ;审美体验———“此在”去蔽敞亮的必经之途 ;意境———澄明的“此在”诗意栖居的场所。可以说 ,整个审美活动流程以回归去蔽敞亮的诗意的生命本真状态为旨归  相似文献   

6.
《汀克溪的朝圣者》是美国作家安妮·迪拉德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学界公认的生态文学经典文本。该书与传统审美迥然不同,呈现出生态审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从审美境域、审美对象与审美尺度、审美过程三个方面分析、发掘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价值:在本源自然和人之自然生命相通的本真体验中获取"诗意栖居"的生态智慧,并试图为理解生态美学开启更宽广的思维角度。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与审美的互渗趋势已成为当代社会愈发普遍的现象.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上的日常生活总被我们当作对象来把握,它的本质在于日常性,人们生活在其中丝毫感觉不到其自身的存在.而建立在本质直观上的美,它赋予日常生活以形式,使其存在进入无蔽之状态,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存在.本文试图探讨作为本真存在的审美生活,就其植根于日常生活而言也是回到其自身的本真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叔本华区分逻辑理性与审美感性所采用的根据律理论入手,指出他一方面在理论上洞见了审美感性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张扬了文艺中的感性生命和解放了读者的感性生命;另一方面作为哲学家,叔本华又陷入了强调审美感性与哲人求真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李白是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他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将个性予以诗化的表现,以及作品中丰富奇特的想象与审美超越精神,是一种全面丰富、本真自然、极致酣畅、艺术美感的展示.李白对本真生命无比自由的表达,启发我们把个性的培养看做教育的本质特征,把想象理解为人的自由创造,并把审美理解为人对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0.
“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的核心。在中国关学思想史上,司空图用“辨诗味”的方法建立了一种审美诗学理论,他所追求的美学理想就是“味外之旨”的“醇美”。而其诗美的真正发生则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在高度凝练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交流碰撞,沟通融合,才是“味外之旨”诗美生成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私家庭院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艺术,涵盖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植物设计、美学设计等范畴。私家庭院是为生活而建造的,以彰显业主的独特品格、业主追求自然情趣为核心,私家庭院应该是生活化的艺术。试图将欧关私家庭院主要的设计主题归纳成3类,即设计型庭院、植物型庭院和功能型庭院。  相似文献   

12.
气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气又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这种建构在对生命的感悟基础上的审美理论,以一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来实现着具有东方独特的审美情趣的“求意“的审美观照,对后世美学及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人最高的艺术境界和人生理想中无不包含着气的观念,即一种趋于形而上的中国式的审美观照--灵性之气.它融人在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之中,凝聚着古人的无穷智慧.  相似文献   

13.
人生美学一直是中国现代美学所关注的话题。当代人生美学的研究已经从人生美学的基本理论、审美形态向学科层面推进。在已有的研究中,似乎较少关注自然与人生美学的关系。本文提出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其基本观点是,人生即是"向死之生"的自然过程,人生美学的研究似乎应该首先关注人在这个自然过程中的审美需要。从自然出发来审视人生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人生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或者说,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的中心问题是建造起审美的自然人生,在顺应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和社会法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追求人生的自由和超越,以满足人生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4.
人们阅读语符文本会产生辨味审美,就因为语符具有一种生成味象的机制,这种机制源于饮食生活。饮食生活作为味象生成的根基,其通过交感、第二信号系统及联觉通感等多种途径实现语符的味象生成,从而达成辨味审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论自然在康德美学中至关重要,它一方面保证了康德有机整体自然观念建构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它保证了康德鉴赏判断的实现。它是康德美学从经验美学走向先验美学的契机所在,同时也是理解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最早的建筑是在满足人们实用功能的需要下产生的。通过“家园”感,使得建筑超越了单纯的实用功能而生发出它的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是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建筑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建筑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尺度,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建筑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7.
在追求环境伦理的行动中,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同一内涵;生态美学及生态审美作为一种媒介使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达到动态平衡。在生态伦理过程中,生态审美是人类的崇高需求,更是必要需求;生态美、生态审美在生态伦理过程中影响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是生态审美的创造性展现。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审美活动是存在于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人对自身价值的完整体验。无论是面对美的自然还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人的自身都是一个审美的主体。作为主体就会对事物有能动性。通过对人的审美意向,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的分析,论述为了实现美感这一体验,人们在审美这一活动过程中都会体现出一种主动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中医美学是医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中医理论交融其中,其核心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注重从身体、心理、情感及与自然万物的关联中研究生命关感。中医美学所追求的气韵生动之美、天人合一之美、形与神俱之美、阴阳五行之美等医学美学的思想彰显了对生命的人文观照,在医学美学向人文医学回归的当今时代,显现出了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们很早就思考“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美学史上也有众多的答案。但现在这依然是美学研究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美的意味非常丰富深刻。美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源于人的本质特性;关引导人们追求理想的生活,体现生命的力量;美是生命快感的升华,给人们全身心的愉悦;美让人们体验人生,感受自我;美是心灵的觉醒,带有神圣的意味。应以高度综合的方法,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理解有机统一的美的整体,体会无限丰富的人生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