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陈健民著《深度报道初探》,最近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设有深度报道的概述、素质、采访、写作4篇。概述篇论述深度报道的崛起、误区和界说;素质篇论述深度报道的主体意识、思维和知识结构;采访篇论述深度报道选题的确定和材料的深挖;  相似文献   

2.
想得清,说得短,再动笔加强逻辑思维的锻炼,其实是要结合日常工作来讲行的。每一次深度报道的采访和写作,都是进行这种锻炼的好机会。按我自己的采访习惯,每次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都要把我对采访单位的印象和准备怎羊写的提纲同该单位的主要领导商谈一次。这次谈话主...  相似文献   

3.
在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下,深度报道已成为纸质媒介的杀手锏,怎样做好深度报道,并加强深度报道的影响力,成为纸媒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从选题、采访以及写作等方面对深度报道进行了简单的解析。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的广播专题采写实践中,报道形式总是要在写作时,才着手进行艰苦的谋篇布局。近几年来,我在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中,摈弃了以往这种将选题、采访和写作三者割裂开来的做法,而是在深入采访之前,也就是在开始选题时,就着手进行形式策划,由选题决定形式,用形式指导采访,在来访中深化主题,完善形式,从而使采访和谋篇布局同步完成。形式策划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选题阶段,前期采访阶段和主题确立阶段。前期采访时要掌握基本事实,并对基本事实进行艰苦的思考、分析和研究,主题思想一旦确立,报道形式也逐渐明朗起来。在整个形式…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短、平、快的新闻报道拓宽的是受众的传播力,而深度报道就是提升新闻舆论对受众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媒介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融媒体,使信息传播渠道与媒介更加多元化,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做好做精深度报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深度报道的选题和策划、深度报道的采访、深度报道的写作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当前媒体工作者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6.
国纲 《记者摇篮》2005,(3):51-51
在较长时间的深度报道实践中,笔者感到,如何掌握深度报道的信息资源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好选题,不但是整个深度报道工作链条上的首要环节,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项工作的效果。说到选题和资源,似乎不是件费力的事,可以从每天充斥版面的大量新闻中简单抽取,其实不然。我们对深度报道的选题不仅要考虑理论空间有多大。还要考虑实际可操作空间有多大。在实际可操作这个层面上。笔者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深度"的锤炼涉及到选题、采访及编辑等一系列流程。选题的合理把握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深度报道本质的正确理解之上,其次还必须要具备意识形态上的功能与意义;调查采访中应注意对深度空间的"发掘"与"挖掘",其中对深度空间挖掘的关键在于具有证据意识、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后期编辑中除了应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建构深层报道表述系统,还应注意华尔街日报体以及戏剧性元素在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电视镜前采访由于具有极强的实证性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电视新闻报道中,但要做好镜前采访又是相当不容易的.镜前采访要做得完美、深刻,不仅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选题、构思、挑选合适的采访对象等,还要求记者有丰富的临场经验和较高的提问技巧.如何把握现场镜前采访呢?  相似文献   

9.
深入采访是表现深刻主题的需要明确报道思想,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是新闻写作的起码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掌握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才能写出有影响的新闻稿件。要做到采访的深入,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选择恰当了,获取自己最需要的材料、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就会容易得多,否则将会做许多无用功。因此要对入选的采访对象进行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的采访与写作,是对记者新闻敏锐性、洞察力、写作功底的高度挑战和锤炼."深入成就深度"、"高度决定影响力",作为省级党报记者,尤其要具备做好深度报道的能力和水平.只有把受众关注的地方热点新闻写深写活,做成独家深度报道,才能创出"品牌",增强省级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采访札记,是近十几年来在新闻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报道体裁。所谓采访札记,其特点是“札记”二字,要求把新闻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择要记录下来。这么说,并非是有闻必记,也得提炼出一个报道主题去写作。它的写作虽然接近记者来信,但从组织结构到文字表达又有不同;有些类似通讯写作,不过也有区别,没有通讯写作那样的规范。近些年不少报纸上还出现采访笔记、采访杂感和采访见闻录等写作形式,从写作的基本要求来说,均可归入采访札记这类报道体裁之内。采访札记这类体裁,一般多属于问题性报道。它的写作,关键之一是选择能引人深思的新闻事实(包括新情况或新事件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种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现场感和可读性的采写形式──体验式采访报道,风靡新闻界,很受读者欢迎。 所谓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为了深切地理解生活,亲自去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式。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写作都有好处。 一、体验式采访的优点 体验式采访,其实就是要求记者深入生活,这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就是对体验式采访优点的形象总结…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气候变化报道与传播的实践,按照新闻线索的获取、不同领域的气候变化选题、新闻准备与采访,以及气候变化报道写作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气候变化报道的构成要素和采编技巧.本文指出,既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发布的新闻线索,又要通过积极投身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获取独家报道内容.要让气候变化报道选题兼顾科学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预先了解相关内容并进行独立思考,是实现与气候变化专家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气候变化报道的写作需要将生动的细节与科学结论及相关政策有机并有节奏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就等同于学习调查性报道的基本方法.当报道需要时,任何一名记者都应能从事调查性报道.本文具体从选题、新闻线索、调查、分析、报道多个角度介绍调查性新闻的采访报道方法.  相似文献   

15.
工作在一线的同志,面对新闻工作者的采访,不只可以提供点报道素材,还可以指深说浅,帮助新闻工作者抓住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认识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选择恰当的报道角度。一线的同志,虽然大多不懂得新闻宣传的ABC,但他们对于自己手头的工作研究得比新闻工作者要深得多、细得多。由佳.一缕的同主.不仅对自己工作干得怎么样最有发言权,而且对自己的工作的面上情况,包括现状、存在问题、未来趋势等均有一定的发言权。一线同志的这些情况,对于新闻工作者成功地进行采访、写作很有帮助。1988年初,笔者在南京军区某红军团采访,一些战…  相似文献   

16.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要体现时代精神和“三贴近”原则 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在选题中要牢牢把握“三贴近“的选题原则,力求探讨主题鲜明的事件、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使报道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平实之中见深度的效果。一名好的电视记者应该善于运用理性思维,从事件的发展中发现和提出关于日寸代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此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物报道是每个记者都要面对的。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如何能采写出既精彩又感人的人物通讯来,有典型地选材、有挖掘性地采访、有深度地写作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与老百姓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因而广受读者关注。要写好"接地气"的民生新闻,就要在选题、采访、写作三个环节下功夫:挖掘有新闻价值的选题,多方采访确保内容的"客观性",写作上运用描写、叙述、议论等多种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戴欣  吕孟津 《军事记者》2004,(12):52-52
“采访是写作之母”。要写好一篇报道,没有扎实、成功的采访作基础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极为重视在写作前的采访工作。采访必须重视效果,掌握采访方法是提高采访效果之必需。而要搞好采访,必须把握这样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