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基于FauconnierTurnner(1994,1998)的复合空间理论(BMST)、Lakoff的整合观(2007)、MichaelAtherton的神经认知模式(2002),以及Kintsch的构建-整合模式(1988)等,提出了一个类似于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语篇连贯动态模式(DMDCE),目的在于从认知角度分析语篇连贯是如何形成的。该模式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随着语篇的展开,一个个心理空间是如何被构建和连接从而构建局部连贯;第二部分阐述,概念整合是如何通过心理空间的整合从而构建整体连贯,最后得出结论:语篇连贯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在该过程中心理空间的构建、连接和整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语篇的真正理解基于心智机制中形成的认知世界,将Lakoff提出的体验哲学和ICM理论以及langacker的动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使语篇在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中具有连贯性.认知世界是指人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认知对事物进行整合、加工,在共享和交际中表现出的知识,只有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去分析语篇,激活信息,使其相互建立起关系,才能使各个层面形成一个整合、统一、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视角下的语篇连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域认知型(ECM)是在批判继承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Talmy,Lakoff,Panther&Thornberg以及计算机科学家Schank&Abelson分别提出的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结构的理论框架的基础形成的。该理论弥补了以前理论的不足:重视事件内部要素的层级性;兼顾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既分析句法构造的形成,也试图扩展到解释语言的其它层面。文章以事件域模型为理论框架分析语篇连贯现象。  相似文献   

4.
米春 《鸡西大学学报》2008,8(6):130-131
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各大语言学流派提出了多种理论从不同角度来阐释语篇连贯性。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概念合成理论,分析语篇的连贯。研究表明,该理论能弥补传统语言理论的缺陷,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语篇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的重要概念,也是众多语言学家探讨的焦点之一。缺省语义学理论是一种意义分析新模式,为语篇衔接与连贯提供了新的阐释。在该理论模式下,基于意义产出的意图性原则及主意图原则下意义表征策略,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表现为语篇各逻辑单位间(语篇、命题与命题组成成分)的关联性、语篇意义(凸显义与缺省义)的组合性以及语篇意义组合在语篇逻辑形式上的投射,其认知理据表现为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之间体验的互动性、人类认知的前景-背景化模式及人类心智的一体性。  相似文献   

6.
语篇的连贯与否受语境和认知模式共同制约。凸显-背景(figure-groundorganization)理论表明,由于注意力不同,人们分析语篇时对语篇的不同部分理解不同,对语篇连贯性的认识也不同。本文试从凸显-背景结构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凸显和背景的选择对语篇连贯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浅析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从一则广告谈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连贯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它涉及到语义、语用及认知等各方面。传统语篇连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形式或语义角度进行考察,并认为衔接是语篇连贯最重要的语法、词汇手段,然而这只是一个显性手段。实际上,具有连贯的语篇的构建和理解都离不开人的认知能力。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以一则广告为语料分析语篇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8.
语篇连贯主要追求的是语义的连贯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除了衔接手段,语篇本身的语义内容才是决定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可被接受的认知世界.Lakoff认为隐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认知活动,又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工具和结果.本文从隐喻的照应性、索引性和顺应性三个方面论证其在语篇连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认知语法的意象理论分析语篇的连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已跨出词句层面,扩展到语篇层面的研究。语篇之所以为语篇重在其连贯性。它在介招larugacker的认知语法和语篇的连贯性及其认知基础的前提下,尝试看用认知语法的意象理论分析语篇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0.
认知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阅读语篇的过程中也必然有认知心理的运作。现阶段许多语言学家开始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探析语篇的连贯性。在理解语篇的时候,不仅要理解语篇的外在形式,还要有效地开展心理认知活动对语篇的背景知识和预设内容等进行深层的解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中的缺省预设和原型理论在解读语篇连贯的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证实了从心理认知角度来研究语篇连贯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框架理论对语篇连贯的阐释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语篇连贯的背后起作用的是人们复杂的认知机制,读者根据语篇本身和语境等因素构建起容纳语篇各组成部分的框架,从而形成心理连贯。连贯是心智与语篇互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对语篇连贯具有最佳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语篇的连贯不仅体现在语法衔接上,还体现在语义连贯上。主述位理论通过对语篇中句子主位、述位的划分与分析,揭示篇章的构成规律。本文针对大学英语写作缺乏衔接和连贯性,通过实例分析了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衔接和连贯的作用,并尝试提出了新的语篇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首要问题。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它或是存在于不同句子所含的命题之间,或是存在于话语内不同的组成部分所表达的言外之意中,连贯不仅是一种文本信息,而且是语篇运用者的一种心理现象。而衔接同样是一种语义关系,但它存在于语篇的表层结构。衔接与连贯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在语篇中密不可分,不能把它们割裂开。  相似文献   

14.
ICM(理想化认知模型)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被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文本理解的研究中。以文本理解为基础,创新性地将ICM理论应用于隐显翻译中,指明隐显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表层的语码转换研究,而应深入到探知其认知本质,挖掘文本的“物境”、“情境”、“意境”和“象境”。通过ICM理论在隐显翻译上的创新应用,为ICM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应用空间,并为隐显翻译探索了一条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是以人对世界认知为基础的,重在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仅从范畴化、概念隐喻、意象维度、像似性这些人的认知能力或机制来说明翻译过程其实是个认知过程,并以这些认知能力或机制试图对翻译中的原文理解,译文表达,文化介入及审美运用等现象概括到认知上的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6.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人类组织和表征关于世界知识的一种认知结构,能有效地解释人类范畴结构的原型效应,即自然语言中的多义现象。运用ICM理论,从"不折腾"的原型意义、以心智意象为认知参照的隐喻意义以及文化态势三个方面分析"不折腾"的现有不同英译,认为国学大师、翻译家季羡林先生的译法和按文化植入模式进行翻译具有较为恰当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7.
隐性衔接语篇连贯指的是不含显性衔接手段,如替代,省略,重复等,实现语义连贯的语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隐性衔接语篇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表征,是人类对认识世界的经验总结从语言上的反应。理想化认识模型(ICM)是人们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它具有关联性、选择性、典型性,体验性等特征。正是因为人类对认知世界的体验,形成各种认知模型(CM),而认知模型(CM)稳定而有规律,具有典型性特征。在认知过程中,各种认知模型(CM)之间的互相关联与相互选择,正好为人们解读隐性衔接语篇提供了认知上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选用认知法,强调语篇的连贯是语篇本身与人脑相互作用的结果.语篇表层的连接手段可能对一些重形合的语言连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于重意合的语言的语篇连贯分析还在于读者的经验、世界知识、借助相关事件的理想认知模型.语篇连贯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心智活动过程,它是人脑不断调整修正的结果.语篇的接受和产生的认知过程应用到语篇教学活动中对提高语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译文语篇生成过程是一个将原语语篇连贯表征下的心智连贯转化为基于相似心智连贯的译语语篇连贯表征的过程。在译文生成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两种语言在连贯性表征上的差异,分析目标读者解读译文时的认知世界,恰当建构译文连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