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依托领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分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规律、面临的新挑战,探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将教育内容的精髓与网络平台的特质相匹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平台开展的实效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互联网推广与应用信息影响最多的是"90后"大学生,他们通过网络社交工具和网络平台重新定义了人生观与价值观。"微"传播网络平台的出现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新的通讯平台,也成为大学生社会交流的主要方式。"微"传播既为当代教育系统提供了新的平台也成为当代教育体制中的一大难题,运用"微"传媒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代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网络平台正在不断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成为现代教育的新方式和新载体。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权威性、真实性、针对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价值。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传递正能量;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等措施,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微媒体"的主力军就是大学生群体。高校应该把握大学生群体在"微时代"的变化特点,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方法和方式,增强凝聚力、吸引力,提高实效性、针对性。本文阐述了"微时代"的特点,分析了大学生"微媒体"使用现状,探讨了"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就"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慧 《陕西教育》2020,(6):22-23
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新环境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越来越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刻度及必要性也不断地增强,高校教师可根据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快速分享、实时更新的特点,去实现思想教育对在校大学生的深入交流方式及广泛的学习方法。微媒体的实用型及共享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其渗透性及主导的"微教育"模式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微教育"新环境下,"微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变化,探索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媒体的联系及发展,在此基础上,发现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夏风云  康艳青 《文教资料》2012,(21):125-127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在改变着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状态,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把握"微"视域下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如何面对"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将挑战转化为优势和动力,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SNS平台是目前大学生广泛应用的网络平台,在传播方式、呈现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成为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尊重大学生网络主体、塑造教育者个性化的网络形象、注重教育者与学生的网络交往、坚持网络舆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等方面着手,促进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态度和理想、法律观念和道德品质以及身心健康和分辨能力形成了挑战。由于新媒体创设新环境、提供更广阔有效的平台、改变主客体、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等特点,可通过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利用和借鉴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创新教育方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微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微文化是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文章对微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点、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微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提出了微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微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微教育”和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针对性强,时效性突出,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微教育”不仅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而且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微时代"的生力军,其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发展等时刻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只有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趋利避害,通过培养教师队伍、搭建交流平台、加大教育力度、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协助大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使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获得能力以求全面发展是高校辅导员日常学生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以网络平台协助解决大学生常见问题的探索,是辅导员工作的创新,也是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新途径.文章对大学生常见问题进行界定,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厘清大学生常见问题、日常学生工作事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构建协助大学生常见问题解决网络平台的指导思想以及可行性,认为协助解决大学生常见问题的网络平台使多学科形成交叉,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牛银凤 《文教资料》2020,(5):163-165
本文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立足“微时代”,探讨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和功能本质: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微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笔者尝试提出强化“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方式,以及保障实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滁州学院学报》2021,(4):79-83
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现状及困境进行调查分析,探索目前大学生思政"微教育"实施的现实困境,并从引导大学生增强"微时代"的应对能力,充实"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挥"微时代"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帮助大学生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有效地应用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不断探索全新的"微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葛荣亮 《文教资料》2013,(36):114-116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微事等新媒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方式,新媒体呈现出的新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环境,也会相应地呈现出新的理论创新,给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打破传统观念,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抢占新媒体阵地,因材施教,开拓育人新平台.  相似文献   

16.
网络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针对消极影响,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的网络教育观、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等多种措施,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微文化已然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文化之一,大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着微文化交流,微文化的兴起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对当下流行的微载体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进一步提高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从接受理论视角思考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的探索,通过分析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大学生网络诉求、教育者微教育思维来挖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借鉴接受理论的"期待视野"、"读者参与"、"召唤结构"等理论,以期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移动4G网络和智能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有着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利用当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科技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利用互联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通过"微媒体"平台做好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借助网络教学创新形式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促进了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