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杰  王涛 《软科学》2016,(5):87-90
以1989~2013年中国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起主导作用。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碳汇略有增加,但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碳源作用。2土地利用碳排放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89~1996年碳排放量稳定增加、1997~2001年碳排放量缓慢增加、2002~2007年碳排放量急剧增加、2008~2013年碳排放量快速增加阶段。3研究时段内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减小,人均碳排放强度增加。4土地利用碳排放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GDP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科学合理预测碳排放发展,对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东莞市为例,采用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通过岭回归拟合得到碳排放量与GDP、人口、城市化、人均消费支出、工业化及能源利用效率的多元线性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低碳社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设定基准情景、低碳情景、节能情景等3种情景,对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及减排潜力分析。结果表明,人口数量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城市化率影响最小,碳排放量在基准情景下预计2020年为8246t,2025年达到8177t,而节能情景、低碳情景碳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及一系列低碳发展行动与技术支撑下,东莞市碳排放仍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3.
王泳璇  王宪恩  史记  段海燕 《资源科学》2013,35(10):1945-1952
碳排放的不同演化阶段,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目前处于碳排放强度高峰—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分析探讨典型国家这一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可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以碳排放强度高峰—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为研究阶段,以丹麦和爱尔兰为研究对象,对该阶段的碳排放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一阶段中丹麦与爱尔兰碳排放因素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比发现,当城市化发展达到较高的稳定水平,增碳效应逐渐降低;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影响越发显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为最主要的增碳因素,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的减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低碳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手段,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又是研发低碳技术的有效模式。所以本文在有限理性基础上,通过构建的演化博弈模型,对产学研低碳技术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策略进行分析,最终得到6种情况下的演化稳定策略。然后分析了各个因素对产学研达成低碳技术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违约金、协同收益、政府补助、碳排放量差值以及碳排放税对协同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研发成本和知识溢出效应对协同创新有反向抑制作用,成本分摊比例和收益分配比例的影响是非单向的。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促进产学研低碳技术创新提出相应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珮  黄珊  王瑶  李文心 《科研管理》2023,(12):158-169
碳排放权交易是国家激励企业降碳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境规制工具。碳绩效反映了经营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衡量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E-SBM、多期PSM-DID和中介效应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结论有:碳排放权交易显著提高了企业碳绩效;碳排放权交易通过促进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碳绩效;碳排放权交易的作用效果存在异质性,对源头管控型低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且长期效果更佳。本研究厘清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绩效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路径,丰富和拓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微观层面的研究视角,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建设提供经验证据,为企业借助碳排放权交易提升自身碳绩效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用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广西2007-2017年土地利用情况和碳排放量变化及其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2007-2017年用地类型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快,动态度达到3%。期间广西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建设用地作为广西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其碳排放量最大,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最强。因此,在日后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率,避免城市的盲目扩张,升级优化工业设备,加强在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方面的开发力度,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筑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较大。将建筑碳排放全生命周期分为生产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和拆除回收4个阶段,分别建立碳排放量化模型,通过测算京津冀地区建筑行业碳排放量,分析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及原因,提出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等建议,为实现建筑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ArcGIS平台探究山东省碳排放演化格局,根据山东省各市2005年、2007年、2010年和2012年四个年份各市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化趋势,得出山东省碳排放总量未来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山东省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碳排放)系统动力力学模型,运用VENSIM软件平台对山东省未来经济发展情景进行定量化动态模拟,研究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方案。设置四种不同的发展情景方案,预测在不同情景方案下山东省低碳经济综合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情景Ⅳ模式下,山东省2020年经济发展规模、能源消耗量、碳排放总量、单位GDP碳排放都要优于其他三种场景下模拟出的结果,得出山东省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方案,为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和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利用Arc GIS平台探究山东省碳排放演化格局。根据山东省各市2005年、2007年、2010年和2012年4个年份的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化趋势,得出山东省碳排放总量未来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山东省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VENSIM软件平台对山东省未来经济发展情景进行定量化动态模拟,研究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方案,设置4种不同的发展情景方案,并预测在不同情景方案下山东省低碳经济的综合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情景Ⅳ模式下,山东省2020年经济发展规模、能源消耗量、碳排放总量、单位GDP碳排放都要优于其他3种场景下模拟出的结果,得出山东省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方案,为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和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林珊珊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3):62-65,69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了解碳排放量,首先计算出1990—2010年江苏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继而运用因素分解法分析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及产业碳排放强度对江苏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碳排放产生最大的正面影响,产业结构的影响不明显,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不稳定且为正面影响,产业的技术效率未得以充分发挥。最后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 4.0绘制中国碳排放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热点演化知识图谱。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研究的知识基础集中在能源效率和碳效率评价、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碳排放机制设计与减排路径分析三大领域;同时归纳研究热点的演化分析路径为:概念形成与理论构建——宏观减排驱动研究——行业分析与政策评价。最后,提出中国碳排放研究未来发展趋势在于在协同减排机制设计、碳减排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从驱动因素和制动因素两个方面建立了碳减排效率影响因素框架并进行理论分析,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了影响碳减排效率的制动因素模型,收集我国30个地区2011年至2016年相关数据,选取合理指标,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碳权市场、技术创新对碳减排效率的影响。依照分析结论,进一步测算出各地区能源效率,继而得出不同地区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节能空间以及减排空间。引入碳排放退耦概念,测算我国各地区四个阶段退耦指数并分析退耦程度变化。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较大程度影响碳减排效率,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会增大碳排放量变动率,降低碳减排效率,而碳权市场的设立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提高碳减排效率;(2)我国各地区能源效率存在不均衡问题,仍具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节能和减排空间;(3)各地区不同阶段的退耦指数差异较大,但退耦程度逐年加强,同时减排空间逐渐减小,说明经济增长与减排压力之间总体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13.
厘清CO2减排过程中的技术偏向性是政府制定技术减排政策的基础。本文基于作用机理差异,建立了CO2排放影响因素模型,并以中国1984-2013年CO2排放相关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利用协整分析技术对中国CO2减排过程中是否存在技术偏向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CO2减排是存在技术偏向的,且显著偏向于能源生产技术,而这与实践中观察到的情况不一致。文章进一步基于情景分析后认为,之所以在实证检验中出现能源生产技术贡献显著大于能源利用技术的现象,部分原因与“回弹效应”有关。因此,中国应从促进能源技术创新、改革CO2减排考核方式及重视建筑节能、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一步落实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4.
运用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法,建立了基于能源消耗的产业碳排放强度模型和建筑业碳足迹模型,核算了我国建筑业1995~2009年期间碳排放的分布特征;运用Kaya恒等式,从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规模效应、经济产出效应4方面分解了建筑业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的变动趋势,探讨了我国建筑业未来实施减排的途径和对策。研究表明,建筑业能源结构强度和规模产业能源强度的进一步降低是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岳立  曹雨暄  王宇 《资源科学》2022,44(6):1105-1118
评估能源政策的区域碳减排效应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对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首先,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能源政策对碳排放的效应评估;其次,将能源政策分为开发型和节约型政策,评估了两种政策的减排有效性和持续性;再次,通过构建含有交互项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能源政策对区域碳减排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禀赋情况将区域划分为东中西和能源贫富区展开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①能源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碳减排,在经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其中,节约型政策的当期减排效果更好,而开发型政策的减排持续性更强。②技术创新在能源政策的碳减排作用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而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提高能源政策对碳减排的积极效。③能源政策的碳减排机制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可依靠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政策的碳减排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碳减排效应不显著;能源富集区可在产业和能源消费的结构效应下发挥政策的碳减排作用,能源贫乏区的政策需与绿色技术创新协同发力。研究结论对中国能源政策制定和碳减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炎治  冯颖  张磊 《资源科学》2021,43(6):1153-1165
研究碳排放增长的多维、多层动因,识别关键的增排产业链和增排路径,对于宏观减排政策制定和微观减排路径选择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利用结构分解和结构路径分解的分析方法,从总体、生产阶段、产业链3个层次对中国碳排放增长进行了递阶分解分析,识别出了2010—2015年中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因和路径。研究结论表明:①需求规模变化是中国总体、生产阶段、产业链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影响因素;②煤炭消费发挥着减排作用且贡献巨大,但其他能源的增排效应使煤炭的减排贡献大打折扣;③能源效率变化对各生产阶段的影响为正且呈递减趋势,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对第一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具有显著减排效应,对其他生产阶段具有轻微增排效应;④需求规模变化和直接消耗系数变化是多数增排产业链的最大影响因素,30条增排路径占中国2010—2015年碳排放增加量的25.7%,构成了碳排放增加的关键路径和动因。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丽萍  刘明浩 《资源科学》2018,40(1):195-206
随着中国对节能减排的高度重视,碳排放测算与分析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本文对1997—2014年间中国物流业的直接能源消耗碳排放和基于投入产出表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前者大大低估了物流业的碳排放水平,2000年以来间接碳排放对物流业碳排放总量的贡献已经超过了直接能耗碳排放,2014年直接能耗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不足40%。进一步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规模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正向驱动效应最大,总贡献率为36.16%;其次,服务业经济发展带动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的增加,总贡献率为5.21%;再次,低碳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抑制碳排放的增加,总贡献率为26.50%,但近两年低碳技术的进步迟缓;最后,行业效率提升对物流业碳排放的负向驱动效应明显,但这种作用效果不稳定,1997—2014年行业效率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总贡献率为21.72%。随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物流业的服务需求还会继续扩张,由此导致的物流业间接碳排放增长态势不容忽视,因此,要想实现物流业低碳化发展不仅要从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提高物流业的行业技术效率等方面采取措施,而且也要加快提高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低碳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动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广为  赵涛 《资源科学》2012,34(11):2106-2114
近年来国内外对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的因素分解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影响因素个体的贡献程度上,而对于影响因素的稳定性及其对碳排放或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动态冲击效应方面,缺乏相应的深入研究。本文采用Kaya恒等式的改进模型,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得到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四个影响因素。以1980年-2009年国内的各项相关数据为基础数据,对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进行平稳性检验,并对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整体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三种影像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利用SVAR模型中的方差分解功能,计算三种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贡献度,结果显示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最弱,能源强度稍强,第三产业比重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国涓  刘丰  王维国 《资源科学》2013,35(12):2444-2456
本文放宽规模报酬不变和决策单元技术相似性的假定,构建非径向区域潜在产出测量模型,深入探讨环境绩效的测量及对其影响因素的分解,并结合共同前沿ML指数测算环境绩效的动态变化,考察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低能耗低排放区域的环境绩效均值最高,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有利于该区域环境绩效的提高;高能耗高排放区域及中能耗中排放区域环境绩效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在观测期间内,我国大部分省份要素配置效率得到改善,环境技术有所进步。尽管低能耗低排放区域环境技术进步显著,但由于高能耗高排放区域及中能耗中排放区域技术缺口较之相对扩大,使得我国环境绩效均值总体呈现负增长。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政策实施后,环境绩效有很大的提高,表明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及作用强度,可针对性的为区域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一定科学依据。首先,本文分年度测算了河北省2005-2014年的碳排放总量;然后,基于LMDI分解法,选取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六个经济指标,构建了河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最后,定量分析了各经济指标对河北省碳排放的作用强度。实证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促进河北省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次之;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河北省碳排放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力较弱;产业结构抑制了河北省碳排放增长。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性的提出了河北省加强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