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辽宁省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重点省份之一。为从微观行业层面剖析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辽宁省各行业的直接和隐含碳排放进行估算,并通过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评价产业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碳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直接隐含碳排放量和碳减排潜力较大的行业集中在重化工业和能源产业,因此这些行业是碳减排的重点。基于研究结果,建议辽宁省除了提高碳减排技术水平、优化能源结构外,还需要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使高耗能、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化。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重点省份之一。为从微观行业层面剖析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辽宁省各行业的直接和隐含碳排放进行估算,并通过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评价产业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碳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直接隐含碳排放量和碳减排潜力较大的行业集中在重化工业和能源产业,因此这些行业是碳减排的重点。基于研究结果,建议辽宁省除了提高碳减排技术水平、优化能源结构外,还需要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使高耗能、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9,(5):123-128
借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将21个典型城市政府节能环保财政支出和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对称化处理为政府干预代理变量,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政府干预及其他因素对典型城市碳减排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显示:政府干预提高减排成效,其作用存在明显的时空效应。短期内,科学技术支出的减排效果优于节能环保支出,但长期作用效果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同时节能环保支出由于"辐射带动"作用短期内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综合来看,政府节能环保支出具有"可持续性",而科学技术支出则可解决"燃眉之急";经济因素始终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结构效应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高于规模效应,且结构效应短期内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结构效应的减排贡献优于规模效应;能源结构与技术创新抑制碳排放,其中技术创新具有"过程性"。  相似文献   

4.
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碳减排状况,为现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改进提供经验依据。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应,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PSM-DID等方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传导路径,最后分析试点政策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1)试点政策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路径,绿色技术创新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中分别发挥了12.38%和5.51%的作用,能源结构转型则分别发挥了3.74%和0.47%的中介效应作用;(3)北京的碳减排效应在6个试点地区中最强,其次是上海和天津,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碳减排效应较弱。研究结论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的主要启示包括,要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减碳政策等。  相似文献   

5.
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碳减排状况,为现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改进提供经验依据。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应,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PSM-DID等方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传导路径,最后分析试点政策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1)试点政策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路径,绿色技术创新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中分别发挥了12.38%和5.51%的作用,能源结构转型则分别发挥了3.74%和0.47%的中介效应作用;(3)北京的碳减排效应在6个试点地区中最强,其次是上海和天津,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碳减排效应较弱。研究结论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的主要启示包括,要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减碳政策等。  相似文献   

6.
在测算出中部六省2000—2009年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利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DEA模型测算中部六省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并依据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中部地区碳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各省的碳减排潜力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且山西省的二氧化碳可减排量最大,江西省的碳减排潜力最高;自主研发的投入可以有效降低中部地区的碳强度,城市化、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以及对外开放对碳强度有显著的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王倩  高翠云 《资源科学》2018,40(10):2118-2131
当各地区减排成本增速高于经济增速时,单一碳排放效率指标已无法完整刻画减排情况。本文基于全局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Global NDDF)及其对偶原理测算得出2010—2015年中国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效率最高,而东北与西部地区效率最低;全国各地区总的碳减排成本增长率与经济增速比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大部分地区总减排成本增速大于经济增速。这表明碳排放效率提升是以高于经济增速的减排成本投入实现的。数理推导结论表明,解决减排成本增速远超GDP增速的困境,需满足碳影子价格增速小于碳生产率增速。计量模型进一步证明,中国碳影子价格增长速度高于碳生产率增速导致了减排成本增速快于经济增速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以多元指标体系替代单一的碳排放效率指标,全面衡量减排能力;构建全国碳交易市场以缓解各地区碳影子价格异质性现象;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基于处理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碳约束下的能源效率值及节能减排潜力,并与非碳约束下能源效率值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分析,深入研究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引入非期望产出会明显降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平均水平,而各省份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认为,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能源效率分布特征解释力较强,能源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潜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涓  刘长信  孙平 《资源科学》2011,33(9):1630-1640
本文首先采用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1994年-2007年中国工业及分工业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了差异原因。然后,基于退耦理论深入研究了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状态和减排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后,对各分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工业产出是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它们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357.20%和-248.67%;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和其它工业的碳排放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石油、电力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最多;②1994年-2007年和2000年-2007年工业部门碳排放的退耦指数分别为0.63和0.56,说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弱退耦状态,减排政策的执行还缺乏一定的有效性;③深度挖掘石油、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及冶金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将是工业部门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陈志建  王铮 《资源科学》2012,34(4):718-724
我国各个地区碳减排压力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间的碳排放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非能由常系数经典回归分析所解释。本文考虑空间距离和局域空间联系因素,把地理空间效应纳入到STIRPAT模型框架中,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对回归系数进行局域分解得到区域差异化的回归系数。结果发现,各个地区人口、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弹性存在明显差异,区域碳减排压力及其驱动因素呈现为一种非均衡的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其中,相比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人口对我国碳减排压力的弹性变化区间最小,仅从0.8768到1.5113;各地区人均GDP(富裕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着显著不同,比如人均GDP提高1%时,新疆碳排放总量提高1.6118%,而云南仅提高0.8644%;能源强度(技术)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因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耗能产业相对密集的区域及相对发达地区,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驱动影响更大,这些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针对人口、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三个驱动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调控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建筑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空间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4—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建立地理回归模型,从全局分析建筑业时空分布,考虑时间变化下的空间作用效应,通过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等解释变量,在考虑区位空间因素的作用下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得出结论,能源效率对建筑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在华南部分地区和华东部分地区有所减缓;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在时间序列上看逐渐递减,在西北和华北地区改善显著。解释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应依据各地区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12.
袁伟彦  方柳莉  罗明 《资源科学》2022,44(7):1422-1434
中国平衡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键在工业。本文引入时变参数C-D生产函数修正LMDI分解法和Tapio脱钩模型,实证分析2004—2019年中国工业及其分行业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与脱钩动态。结果发现:①除了能源强度下降持续促进碳减排外,各个年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工业行业结构、技术进步、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的碳排放影响方向和强度均不稳定;样本期间能源强度下降的累积碳减排作用最强、能源消费碳强度的作用次之,资本存量扩张的碳增排作用最强、劳动投入的作用次之。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分阶段累积影响具有明显的先促增后促减再促增的“U”型变化趋势,劳动投入的影响变化正好相反。②得益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和劳动投入碳减排作用增强,碳排放与工业增长正从弱脱钩向强脱钩变化,采矿业和电热燃水业由连接或负脱钩向强脱钩改善,制造业由弱脱钩向强脱钩改进。因此,强化制度设计与政策调控,引导工业投资调整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并放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作用,有利于在推动工业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与“双碳”目标协同。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及其脱钩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兰  刘友兆  郑华伟 《资源科学》2012,34(6):1108-11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江苏省面对外部减排压力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为此,本文分析了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的变化情况,采用LMDI分解法探讨了土地承载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因素分解结果建立"脱钩"努力指标来考察政府减排努力取得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果。研究发现,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总体持续增加,只有能源强度因素对土地承载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其他几种正效应因素对碳排放增加的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产出〉产业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土地规模〉能源结构,且能源强度效应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有限,江苏省实现碳减排任重道远;2002年-2008年年间政府的减排努力达到的"脱钩"效果不理想,但有效缩小了碳排放增加快于经济增长的差距,使得年度上脱钩程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鉴于目前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碳排放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县级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析和时空跃迁分析,以成渝双城经济圈141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探究其2005—2020年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差异来源,阐释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机制,同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处于拮抗阶段,逐步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与重庆主城区为双核心的放射性分布特征,重庆主城区的放射作用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增强,但是成都主城区的放射作用在逐渐减弱;(2)区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3)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潜力和城市空间因素都对区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协调耦合水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成渝地区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措施、兼顾和强化与邻近地区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钢铁行业碳排放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方法探讨碳交易政策对钢铁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分别考察地区异质性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钢铁行业碳减排具有显著且持续的促进作用,使得试点地区效率值平均提升12.6%。但这种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东西部地区较为显著,中部地区则不明显。碳交易政策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降低能源强度、调整能源结构来提高钢铁行业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及作用强度,可针对性的为区域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一定科学依据。首先,本文分年度测算了河北省2005-2014年的碳排放总量;然后,基于LMDI分解法,选取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六个经济指标,构建了河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最后,定量分析了各经济指标对河北省碳排放的作用强度。实证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促进河北省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次之;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河北省碳排放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力较弱;产业结构抑制了河北省碳排放增长。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性的提出了河北省加强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与低碳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董军  张旭 《资源科学》2010,32(10):1856-1862
在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影响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的具体因素,综合考虑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产出规模等四个要素,运用指标分解分析法中的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了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模型,并对1995年-2007年的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能源强度显现出了对碳排放明显的负影响,工业经济产出效应明显分为正影响缓慢增长的1995年-2001年和迅速增长的2001年-2007年两个阶段;工业总量增长引起能源消耗上升是导致碳排放总量迅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并且该效应已经抵消了能源强度效应对碳减排的贡献。文章最后提出了针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的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环节的低碳对策,特别强调了电力热力行业节能减排,调整发电能源结构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从源头上减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张悦  王晶晶  程钰 《资源科学》2022,44(7):1435-1448
从细分行业及区域视角切入,运用Super-SBM及双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明确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在时序上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行业及区域变化具有一定差异,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38%、9.66%,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碳排放绩效较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碳排放绩效较高;②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空间分异与关联特征明显,大致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递减,Moran’s I由1999年0.338上升至2019年0.509,空间集聚类型逐渐转变为高高集聚。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划分为14种类型,“低低低低”类型占主导地位;③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申请数与工业碳排放绩效大致呈显著正相关,主要通过能源替代、工艺优化、产品创新等路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碳排放绩效稳步提升。最后从创新投入、政策体系及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中国区域及细分行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与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