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举重项目的教学内容包括三项标准动作(两手推举,两手抓举,两手挺举)和一般发展身体与专门辅助动作。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对举重三项标准动作与一般发展身体与专门辅助动作的教学,曾采用过不同的程序。一九五四年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先教两手抓举,后教两手推举,再教两手挺举,和一般发展身体与专门辅助动作。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因为抓举技术较难掌握,想先突破这一教学难关。一九  相似文献   

2.
万秉风 《体育世界》2013,(3):16-17,9
在奥林匹克举重运动中,杠铃的升高由抓举和挺举组成,高翻是挺举的一种变化形式并且广泛的运用于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中;节奏性或者相对时机是高翻技术动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掌握和应用高翻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水平不断的提高,举重运动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通过举重运动中主要辅助练习——"借力推"的训练价值和运用的简要分析,旨在更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发挥其促进抓举、挺举提高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提高举重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4.
《新体育》1995,(1)
11月18日至28日 94年世界举重锦标赛上破世界纪录情况:女子项目:46公斤级 抓举80公斤,云艳红 中国;59公斤级抓举98.5公斤、挺举123公斤,邹飞娥 中国;64公斤级 抓举105公斤、挺举130公斤、总成绩235公斤,李红云 中国;70公斤级 挺举128.5公斤,周美红 中国;83公斤级 挺举132.5公斤,乌鲁蒂亚 哥伦比亚;83公斤以上级 抓举107.5公斤 李丹 中国。  相似文献   

5.
推举取消以后,如何安排抓举、挺举的训练?这是当前举重训练中的新课题。大家都在研究探讨。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一、应坚持上推力量的训练取消推举以后,仍应坚持一定的上推力量训练,但对过去技术推中的发力、出髋和一些训练手段如斜板推等项目的训练可以停止。我们应该正确评价推举中的上推力量对抓举支撑、上挺和支撑的积极作用,因为上推肌群中的三头肌、三角肌等  相似文献   

6.
吴怀炳今年19岁,身高1.87米,体重120公斤。14岁开始在马鞍山少体校练举重,至今进行了5年专项训练,80年5月入北京体院竞技体校(现已是体院运动系三年级学生)举重班学习。入学时抓举105公斤,挺举135公斤。经过三年的系统训练,83年抓举145公斤、挺举182.5公斤,  相似文献   

7.
《新体育》2006,(1):57-57
11月10日-17日,在2005年世界举重锦标赛女子53公斤级比赛中,泰国选手昆塔蒂获抓举冠军,中国选手李萍获挺举和总成绩冠军;女子58公斤级中,中国选手顾薇获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冠军;女子63公斤级比赛中,泰国选手巴·通戍获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冠军;女子69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刘海霞获抓举冠军,俄罗斯选手卡萨耶娃挺举冠军和总成绩冠军;女子75 公斤级比赛中,俄罗斯选手扎博洛特纳娅获抓举冠军,刘春红获挺举和总成绩冠军;女子75公斤以上级比赛中,中国选手梁爽爽获抓举冠军,韩国选手张美兰获挺举和总成绩冠军。男子56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李争  相似文献   

8.
发力是抓举、挺举两项技术动作过程的关键,而伸髋蹬腿提踵又是发力的关键。七十年代,我们在分别对赵新民、杨海平和李顺柱、张跃鑫等两批少年队员的训练中,取得一些体会。 在技术训练中,首先要让队员明确抓举、挺举动作的技术原则和技术规格,然后普遍性地狠抓关键环节“发力”练习。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目  相似文献   

9.
张国政     
1983年3月进福建南平业余体校练举重,教练赖枝成、薛行弼;1988年至1998年在北京体育大学上学、训练,教练彭可?;1995年进入云南省举重队,教练黄华新;1999年1月入选国家队,教练蔡炎书。2001年第9届全运会69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冠军2002年釜山亚运会69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冠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短跑教练员都知道力量训练的重要性,而且力量训练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多数教练员更多注重大块肌肉力量训练,比如深蹲杠铃、跳深、反应力训练和一些上肢力量或是全身的力量训练的抓举、挺举和提拉等等,但是往往忽略了一些薄弱肌群的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1.
在10月14号结束的第14届亚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共打破13项世界纪录,平5项世界纪录,他们分别是: 破世界纪录榜: 乐茂盛,打破男子举重62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 李宏利,打破男子举重77公斤级抓举世界纪录; 刘霞,打破女子举重63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 刘春红,打破女子举重69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世界纪录; 孙瑞萍,打破女子举重75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世界纪录; 唐功红,打破女子举重75公斤以上级挺举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保加利亚举重运动员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欧洲和世界锦标赛中获得很多金牌、银牌和铜牌。每次比赛后我们都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分析。本文着重谈1980年奥运会前保加利亚主力队员训练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下面是保加利亚队一周的训练安排。星期1、3、59:00—10:00 抓举10:00—10:30 休息10:30—11:30 挺举11:30—12:30 窄拉17:00—18:00 挺举18:00—18:30 休息18:30—19:30 抓举  相似文献   

13.
仇永亭 《山西体育科技》2010,30(1):25-25,34
当今世界举重竞技水平越来越高,运动员想在全省、全国或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要具备全面的抓举、挺举技术。如何全面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抓举、挺举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图在此方面做一浅薄的论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姚景远从一九七九年以来,在国内外比赛中,曾先后多次打破67.5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的亚洲纪录,并曾在一九七九年世界锦标赛上获得轻量级挺举第三名的好成绩。然而姚景远的先天条件并不太好,特别是一双奇特的小手,是目前我国举重界绝无仅有的。就这样一个运动员,经过几年的艰苦训练,成为一名能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总结一下姚的训练路子或许对我国举重事业的发展,对此种类型运动员的训练,会有一些积极作用。姚景远的训练分为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主要专项辅助动作成绩与竞赛动作成绩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主要专项辅助动作成绩与竞赛动作成绩具高度显著性相关;高抓、高翻借力推、宽硬拉成绩与抓举成绩,下蹲翻半挺成绩与挺举成绩直接相关;高抓、高翻借力推、下蹲翻半挺成绩共同作用影响抓举成绩;下蹲翻半挺、前深蹲成绩共同作用影响挺举成绩;主要专项辅助动作成绩受爆发力和绝对力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训练安排比重进行总结、分析,找出了挺举落后的原因在于训练安排比重上的失衡,并且经过几年的训练实践探索,认为要改变挺举落后的现状,必须要提高挺举技术以及挺举辅助练习的训练比重。  相似文献   

17.
博览月报     
总局飞鸿 1998年中国运动员创31项世界纪录据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统计,1998年中国运动员共有30人3队68次创31项世界纪录,其中奥运会项目世界纪录3个,举重: (第一届世界大学生举重锦标赛,4月,以色列) 男子85公斤挺举,218公斤,张勇女子48公斤级挺举,108公斤,李雪昭女子48公斤级挺举。112.5公斤,李雪昭女子48公斤级总成绩。192.5公斤,李雪昭女子58公斤级抓举,95.5公斤,陈艳青女子58公斤级抓举,97.5公斤,陈艳青女子58公斤级挺举,120.5公斤,陈艳青女子58公斤级挺举,122.5公斤,陈艳青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上挺问题在我国举重运动中,最先打破世界纪录的是挺举,打破世界纪录最多的也是挺举,但从我国目前抓、挺最高成绩和世界纪录比较,挺举的差距,除最轻量级外,都比抓举的差距还要大。我国次最轻级一九七三年最好挺举成绩和世界挺举纪录相差30公斤,最轻级相差8.5公斤,次轻级相差21公斤,轻量级相差25公斤,中量级相差35公斤,越到较重的级别,差距越大,而在比赛中,挺举所能举的重量最重,往往是决定胜负的项目。为了使我国的举重成绩,特别是挺举成绩迅速赶上世  相似文献   

19.
抓举是举重比赛中的第一个竞赛项目,又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项目。抓举技术掌握得好,对增强运动员的比赛信心和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一些基层体校的举重教练员,越来越不注重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训练,特别是抓举中关键技术——“发力”动作的训练。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膝上拉抓组合动作的训练研究,探讨改进抓举发力技术动作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提高广西体校男子举重挺举基本技术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前言在重大国际举重比赛中,都以总成绩来评优秀运动员的实力,如我区著名运动员吴数德、张载荣、杨斌等,他们是抓举占优势,单一项目的优势直接影响到总成绩的名次排位,挺举则明显落后,直接影响了总成绩的名次。可见举重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2研究对象和方法2.1研究对象:1995年广西体校参加全国少年举重锦标赛5名运动员。(甲、乙组)2.2研究方法:采用训练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对所取得资料归类分析研究。3研究结果3.1抓举、挺举成绩平衡发展是提高总成绩的重要途径。3.2抓举、挺举练习分配比例合理,防止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