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他的理想主义却不同于老庄。老庄超然物外,清静无为,自由逍遥。可孟子放不下俗事,希望能把他的思想用于政治,被大国的国君所接受,于是,他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仁政”,但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战国年代,国君们关心的都是如何富国强兵,孟子却总唱着“仁政”的高调,喋喋不休,宣传“仁者无敌”。可国君们面对频繁的战事,如何能静下心来施行“仁政”?急风暴雨式的兼并战争如何能允许“仁政”的长久施行?孟子的学说与现实相差太远,水是好的,  相似文献   

2.
孟子认为水之就下,势不可当。国家治理好坏关键在于国君,国君犹水,“一正君而国定矣”。因此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对国君的职分孟子提出了独特的设想,这就是他的君职论。在君职论中,他将国君的职分分为对内、对外两种,并作了详细的规定。这种理论的形成与社会分工和师承孔子极其相关,由于过分强调国君施行仁政,在急功近利的时代难有立竿见影之效,终究只落得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读罢《孟子》的《寡人之于国》,我深刻认识了“仁政”。所谓“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进而知仁义,“明人伦”。这样看来,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这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使得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去犯颜直谏、舍身取义、为民请命。甚至在现今社会,它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从当时的情势看,孟子提出的仁政方案与时代不太合拍。诸侯“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本传)。孟子从儒家传统的仁学观念出发,…  相似文献   

4.
张泠 《现代语文》2007,(12):15-16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寡人之于国也》阐述了他治国安邦的理想主张。孟子认为,统治者正确的执政理念是人类社会实现和谐的最根本保证;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是人类社会实现和谐的最基本条件。统治者的执政理念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存亡,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才会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述,表现了他人生观和世界观中的核心内容——和谐。  相似文献   

5.
常青 《成才之路》2010,(5):I0018-I0018
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新时期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等主导思想,孟子以其不朽的贡献而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一生以继承孔子之业、宣扬儒家道统自任。他周游列国,对各国国君宣传其"仁政"、"王道"思想,同各种非儒的思想进行论辩。今天的很多成语就源自于孟子的这些论辩活动,其中表达了孟子的关于君王为政、个人修身等见解,体现了孟子铁肩担道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孟子关于仁政的论述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子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靠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相似文献   

8.
人教统编版《勾践灭吴(节选)》对“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中“国子姓”的注释是:国君的同姓。这样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只要是我勾践的父辈兄弟和与我同姓的人中,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使吴国退兵的,我就与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相似文献   

9.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名篇,该文以慑人的气势和雄辩的说理阐明了孟子的治国之策,有力宣扬了他的仁政思想。深入研读课文,我们发现孟子的仁政思想,带有朴素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萌芽。  相似文献   

10.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现存《孟子》一书一说是孟子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人记载孟子言论而成,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孟子生活在战国中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各国的统治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在各国陆续地确立了封建制度。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孟子反对这些促进封建制度确立的改革,他认为应该实行“仁政”以求得统一。实行“仁政”首先应从恢复井田制开始。在政治上他主张保持以“亲亲”为核  相似文献   

11.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着亚圣“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其间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细绎文章内容,孟子与梁惠王实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源于二者对“民”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正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定位 ]鉴赏孟子思想中“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切入 ]1 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孟子及其作品”资料搜集 ,课上交流切入。要求学生能说出已学过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篇孟子作品 ,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 ,学生对《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特色已有一定的了解。2 关于孟子与《孟子》。 (从介绍作家切入 )课前布置搜集 ,课上学生交流 ,教师补充。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人们常把他和孔子并称。古人认为《孟子》是“拟圣人作” ,因而也常把它和《论语》相提并论。[探究 ]文言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诸子中曾出现两种思潮:孟轲的民本思想和庄周的自由观念。这种思潮的形成,绝非单纯出于哲人们的玄想,是以客观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基础的。春秋以来,以土地所有制变更为核心的经济变革、阶级改组、乃致政治斗争极大的显示了“人”的作用,突出了“人” 在社会生产、政治军事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各国诸侯在併大兼小、凌弱暴寡的军事行动中,亦莫不以占有人口、土地为其斗争的目的。《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就是当时兼併者的普遍的典型心理。  相似文献   

15.
一古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句式: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②天之于氏厚矣。(列子·说符)我们把这种句式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称为“名词+之+介词结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把“寡人之于国”,“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看成一个结构体。有人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样的句子中的介词结构看成是它后面谓词的状语。他们认为,“于”这个介词,介所向之对象“国”于述语“尽心”,则“于国”就成了  相似文献   

16.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V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读先秦史书时,经常会接触到"寡人"这一君主专称之词,而且一般注家皆将"寡人"解作"谦辞,寡德之人。"以下试以《左传》为例,对"寡人"略作考释并作新解。首先,春秋之世,"寡人"并非单单为诸侯国国君之自我称谓,国君的夫人(嫡妻)也可称为寡人。《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郑玄《毛诗笺》云:"戴妫思  相似文献   

18.
商鞅,生于战国中期,是卫国国君后裔。曾在卫国做过小官,后来到了秦国,辅佐秦孝公。《史记》说商鞅“少好刑名之学”。看来,商鞅从事的师说还是比较驳杂的,但是,他反复宣传的是他的法治主张,秦孝公听商鞅的一番鼓吹之后,说:“寡人不之疑矣”(《商君书·更法》)。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发言便坚定地相信法家思想,这说明商鞅的宣传思想具有针  相似文献   

19.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意译为:“我对待国家,可算是尽心尽意的了。”句中,文言虚词“之”介于主语“寡人”与状语“于国”间,用法比较特殊,值得讨论。一般来说,古汉语中主语与作状语的介宾短语间,是不必用“之”的,用“之”的目的是强调这一状语。对于此类句式,黎锦熙先生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说话要讲究艺术 ,根据不同的需要 ,或锋芒毕露 ,直指对方 ,造成咄咄逼人之势 ,达到震慑对方的目的 ;或委婉曲折 ,循序渐进 ,达到使对方心悦诚服的目的。众所周知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雄辩家 ,他曾多次向国君进言 ,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孟子说服别人为什么能如同顺水推舟呢 ?就是凭说话的艺术。《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与民同乐的一次谈话。孟子的目的是为了说服齐宣王要以民为贵 ,与民同乐 ,使齐宣王明白施仁政方能得天下的道理。孟子借“乐”(齐宣王好乐 [yu埁])发挥 ,因势利导 ,水到渠成。他首先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