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锐 《军事记者》2008,(11):53-54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网络出现至今,给大众生活和媒体接触方式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随着数字技术的愈加成熟,网络媒体也有了巨大发展.类似"艳照门"的事件正是借助了网络传播的特性得以造成广泛的影响.本文从具有代表性的香港"艳照门"事件分析网络传播在传播公众事件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近期涉及香港某男艺人和众多女艺人的“艳照门”事件一直是网络上的热点和焦点,众所周知,网络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无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因此信息传播速度十分快,信息传播面很广,无论身在何方,无论男女老幼,只要能上网就能很容易地看到这些不雅照片。这次的“艳照门”事件虽然仅仅只是一个个案,但它却暴露了当前网络文明的裂痕。  相似文献   

4.
戴静静  王婧 《青年记者》2010,(16):96-97
现象分析 2010年新春伊始,接二连三的网络事件让人应接不暇,“兽兽艳照门”、“小S家暴门”、“烟草局长日记门”、章子怡“泼墨门”、“诈捐门”、“师生激吻门”、“闫凤娇艳照门”等“门事件”爆发,传播速度惊人。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传媒”,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治天下的时代,也是新老媒体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时代.但是,近年来一些焦点事件,比如“天价烟局长”事件、官员艳照门事件、郭美美事件以及一些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等,大都是发之于网络,然后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有人甚至说,传统媒体正在沦为新媒体的他者.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见的一个术语,“他者”(the other)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6.
魏先努 《新闻窗》2008,(4):102-103
2008年1月28日,互联网上出现了疑似香港明星陈冠希和钟欣桐的不雅照片,至此之后,类似的照片陆续在网络上出现。这些“艳照”在网上通过论坛、邮箱等方式疯狂传播,迅速扩散至全球互联网。这就是曾轰动全球户联网的“艳照门”事件。一时间,该事件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艳照门”一词也成为了网络热词。  相似文献   

7.
网络色情中最为吊诡的事件莫过于在网络上兴致勃勃地浏览色情信息之际,居然发现自己的私密被堂而皇之地列为色情内容,供人欣赏。网络色情的危害远远超出了所谓败坏社会风气、使人腐化堕落的范畴。它已经对人生存的基本尊严带来了毁灭性的威胁。“艳照门”事件是这一判断的另一注脚。网络色情是互联网时代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艳照门”看网络文化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最终以陈冠希向公众道歉并宣布永远退出娱乐圈而告一段落。事件本身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不言而喻。本文拟从该事件谈起,分析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及其控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传媒格局,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天下共治的时代,也是新老两种媒体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时代。遗憾的是,有时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咄咄逼人之势似乎没有还手之力,只有跟进、跟随、跟踪的份儿。近期一些焦点事件,比如官员艳照门事件、郭美美事件以及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等,大都是发之于网络,然后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由此,有人甚言传统媒体时代已经过去,传统媒体正在沦为新媒体的“他者”。果真如此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0.
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从“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很黄很暴力”到“艳照门”、“范跑跑”等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每一个事件几乎都以一个或真或假、或实或虚的争议话题为由头,先是在网络上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网络事件,通常是指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跟帖、参与评论,引起传统媒体或政府关注的传播事件。如2007年的重庆“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事件”、“华南虎事件”等。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初的“艳照门”事件引起全民的探讨、议论之后,各种各样的“门事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门事件”成了一种新闻现象、社会现象。2009年7月甚至被称为“门事件月”,在此期间,各种“门事件”此起彼伏,如“黄瓜门”、“街头门”、“摸奶门”、“脱裤门”、“代言门”、“保姆门”、“车震门”、“洗手门”等等,“门事件”已到了一种泛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艳照门”是2008年影响较大的传媒事件。从事件成因的角度考察“艳照门”背后的传播机制,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反省的通路。  相似文献   

14.
始于2008年1月下旬的香港“艳照门”事件,已经喧闹了一月有余,从最初看上去非常八卦的一起娱乐事件,渐渐滚雪团般成为一场集体的偷窥狂欢,一出至今谜团重重的神秘戏剧,和一次杂糅了性、自由、道德尺度、知情权与隐私权、东西方文化差异、娱乐业复杂生态、以及网络有无底线的大讨论。形形色色的人群以不同的心态和方式参与其中,使“艳照门”变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欲望映像,它映射出的远远不是明星的放纵生活,更是被各种欲望和自由扭曲着的都市人的隐秘内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的新玩意儿,近年来因其强大的网络威力与社会影响力而备受关注。从2006年的卖身救母事件、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事件,到2007年的钱军打人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流氓外教案事件、华南虎事件、“很黄很暴力”的张殊凡事件,从2008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死亡博客”事件、天价理发事件、“70后炫富女”兰董姐姐事件、“辽宁女”轻蔑灾民事件、林嘉祥猥亵女童事件、天价烟局长事件,到新近的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上大学事件、富家子弟飙车撞死平民大学生事件等,这些频频自网络空间延伸到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空间的“人肉搜索”事件,先后制造出一连串的媒体事件并转化为社会事件。“人肉搜索”一方面因其带来的可以揭开权力信息黑箱的传播功能,受到网民与社会的认可与赞扬;另一方面因其带来的网络暴力与社会暴力,受到网民与社会的反对与贬斥,以至于开始有地方政府开始立法明确规定“人肉搜索”违法。悖论中生存的“人肉搜索”,正在受到传播伦理的高度审视。  相似文献   

16.
新意见领袖群体是互联网催生的新的社会权力层,具有巨大的社会动员能量,尤其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发挥着左右舆论的作用.新意见领袖群的出现是网络“去中心化一再中心化”的必然结果.目前该群体的新走向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系列基于网络而形成的舆论事件让人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的力量。从“孙志刚事件”、“哈尔滨宝马车撞人事件”到去年的“华南虎事件”,再到今年的“家乐福事件”,这些事件无一例外都是首先在网络上传播的,而网络舆论给了这些事件不断扩大影响的最初和持续动力。很多难以实现的变迁也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最终得以实现,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通过互联网,公众可以及时了解社会事件的细节,进而对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解决方式进行监督。由于主动权的提升,公众的参政热情也极大提高,他们积极推动事件的发展,不但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影响着法律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人肉搜索”与舆论监督、网络暴力之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锐 《新闻记者》2008,(9):87-89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发生的几起事件,如"辽宁女事件"、"重庆女生事件"和"范晓华事件"等,使"人肉搜索"再次处于风口浪尖,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网络言论形成的舆论力量日益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总的来说,网络对推动中国的三个文明建设功不可没。但是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和真实世界并行、交融的现实世界:其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很容易使有些网民不负责任的言行演化为“网络暴力”。从“陈易卖身救母”到“艳照门”等网络暴力事件在最近几年的层出不穷,“铜须事件”甚至引发海外媒体的关注,被认为是中国网民的“暴民现象”。  相似文献   

20.
社会危机事件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而网络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社会危机事件的演变和进程。面对社会危机事件,网络传播具有传播形式和渠道多元化和信息整合能力等优势,也有片面追求点击率、缺乏灵活性、缺乏公信力、“把关”效应减弱等不足。网络传播应当扬长避短。消除社会危机事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