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匈奴是战国后期才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头曼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国家机构的产生。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匈奴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匈奴奴隶制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匈奴单于及其姻亲和近亲共同建立与维护的游牧军事政权。匈奴社会实质上是游牧宗法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2.
在匈奴历史和考古学化研究领域里,我国拥有丰富的献和考古资料,曾有过辉煌,但近代以来国内的匈奴研究已远远落后于国外。据1992年的统计,仅以西方语言完成的有关匈奴的重要作1930年以前有39部,1930年以后约有188部;以亚洲语言述的在1930年以前仅有5部,1930年以后有115部。  相似文献   

3.
匈奴帝国发生在公元前60年之大内乱与分裂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内讧,在匈奴民族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关论著对匈奴国家之解体这一重要事件均有所表述,却失之简略。笔者在现有史料基础上,将匈奴大内乱与分裂过程确定在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51年之间,将这一过程分为握衍朐鞮擅立、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对立等相互紧密联系的三个重要阶段进行分析,并不只限于传统的“五单于争立”之简单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张晨霞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2):65-66,70
大月氏人是一支先秦时期居住在我国北部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公元前208年之后,在匈奴人策划的几次打击之下,他们不断向西迁徙。最终迁徙至中亚河中地区。大月氏人的迁徙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略谈匈奴族的发展、壮大及西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记载着秦汉建业的《史记》、《汉书》里,在记载着两汉时期的河西发展及敦煌开拓的史料中,都不能木涉及到匈奴族的发展、壮大以及这个强悍的民族由盛而衰并最终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逐渐消失的历史事实。同时也不能漠视北匈奴在被迫西迁之后又在异地休养生息而再度发展壮大并重新史诗般地崛起于东欧的历史。而匈奴族历史的发展脉络问题和北匈奴的归宿问题,又时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疑点。如今,在这世纪之交、在敦煌自西汉建郡已近二千一百年的时候,也应该再度关注这一问题了。因此,现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认识。一、匈奴族的兴起与其发展的脉…  相似文献   

6.
匈奴的后裔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重创匈奴,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  相似文献   

7.
匈奴人在中国最早建立了游牧政权,并统一北方草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匈奴历史的研究长期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由于史料相对缺乏,近年来匈奴史研究的开拓性较为有限。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李春梅研究员撰写的《匈奴政权及相关制度研究》一书,在悉心研读史料的基础上,认为匈奴出现于中国历史并与诸侯国接触的时间应该在战国时期,匈奴的贵人会议是单于的附属机构而不是原始民主制下的决策机构,匈奴的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构成“四角”,“四角”下各有六个万骑长,构成了匈奴的“二十四长”等。作者以匈奴政权及其相关制度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价值的观点,推进了匈奴政治制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西汉时期,匈奴民族经历过“五单于争立”的大内乱与分裂。其分裂原因不能唯独归因于匈奴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亦须从西汉王朝起始于“马邑之谋”的对匈奴大规模征服战争所导致巨大影响着手探索。汉匈战争中,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导致匈奴民族生存地理环境的巨变,从而严重损害了赖以生息的畜牧业经济基础,继而激化社会内部政治、经济等方面一系列矛盾,最终以单于继承问题为导火线爆发了匈奴史上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古代匈奴人存在任何社会制度”的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具体地论述了匈奴的社会组织和政权机构的历史状况,指明了匈奴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古代匈奴人不存在任何社会制度”的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具体地论述了匈奴的社会组织和政权机构的历史状况,指明了匈奴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孝十四年匈奴大举南“侵”,缘由何在?汉廷招降纳叛方略的实施所引发的匈奴人口外流是导致此次匈奴进攻的原因,其目的是断绝汉廷对匈奴民众的招纳,阻止人口外流。这次战争使汉廷的招降纳叛方略中断近二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12.
在鲜卑拓跋部早期的历史上,推寅带部众从大兴安岭北麓迁出后,与匈奴人逐渐融合。期间,鲜卑人的祖先受到了先进的匈奴人的影响,其族群在体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一度出现了明显的与匈奴人趋同的现象,即匈奴化倾向。鲜卑人受久经汉文明浸润的匈奴人影响,是鲜卑早期汉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关于匈奴人的社会文化的史料记载比较丰富,然而由于视角和评价尺度等原因,使得这些记载存在偏颇。匈奴人的价值观和国家观是其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而匈奴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构筑了匈奴的社会文化。正确认识匈奴社会文化,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族群关系史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现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都有启迪借鉴之功效。  相似文献   

14.
《史记·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中有如下一段记载:"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而《汉书·匈奴列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中也有相同记载:"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两段文字相同,可知《汉书》因袭《史记》记载,但是两段文字在"田官:处标点不同.  相似文献   

15.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衰落于公元前一世纪.其中西汉是其重要的发展时期,无论从政治、经济、化哪方面讲都得到了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匈奴发展迅速。西汉对它的政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铁弗匈奴兴起于公元三世纪束、四世纪初,其始祖可追溯至南单于之后裔刘虎。考其族源,这是一支匈奴与鲜卑婚媾,而以匈奴为主的民族共同体。对其族源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北朝时期北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电视连续剧《大汉天子》第二部第三集中有这样一段戏:一天晚上,成群结队的匈奴人在草原上载歌载舞,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编导者想用这首歌来表现匈奴人的草原生活,但无意中却把这首歌诞生的时间提前了五百年。  相似文献   

18.
匈奴史二题     
匈奴游牧奴隶制的特点是什么?与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比较后,得见有四:其一,奴隶进行流动性、分散性的劳动,目标在于生产直接生活资料,其二,社会劳动主要由平民负担,匈奴只负担一部分,奴隶劳动不排斥自由民劳动,社会上没有出现游民无产者,其三,匈奴一直没有产生过奴役本族人的债务奴隶;其四,相对来说,匈奴奴隶所受的剥削压迫要缓和一些,奴隶的社会地位可变性也较大。汉禁关市,不许互商是匈奴侵扰中原的原因,这一观点缺乏根据,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9.
匈奴族作为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曾经在纵横数万里、上下近千年的时空范围内,繁衍生息,有声有色地创造了历史。匈奴族虽然没有留下用本民族文字记述的系统的历史资料,但是匈奴族的史学发展和历史意识应该是悠久而丰富的。从葬俗与祭祀祖先活动中可以反映出匈奴人重视历史、追思民族发展历程的观念;中国北方的草原岩画,与许多古代少数民族有关,其中尤以匈奴族最为重要;匈奴民族也用民歌的形式传颂民族的历史;匈奴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使用汉字和结绳契刻等方式记述历史。  相似文献   

20.
匈奴政权具有强烈的军事性质。军事活动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也具有经济意义。匈奴族实行军民合一、兵民一体的军事制度,社会组织、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相统一。源于匈奴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畜牧经济,其军事文化呈现出浓厚的游牧民族的特点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