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国的改革进程中,产业的集聚发展并没能像新古典增长经济学"收敛假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带来区域经济的收敛。地方保护的存在限制了要素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区域间的市场规模受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结构制约,区域分工效率低下。即使发达地区强化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转移,区域间市场的最大生产规模依然受制于初始的要素禀赋结构。只有在地方保护消失、区域间存在技术转移时,区域间贸易才能达到帕累托分工与交换的最优状态,区域经济趋于收敛。  相似文献   

2.
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预期寿命来反映居民健康水平,应用变异系数、极值差率和泰尔指数等方法考察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地区差异变动,同时按不同区域对泰尔指数进行了分解,从而考察了居民健康水平地区差异的构成,最后对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了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居民健康水平差异主要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健康水平高于不发达地区,同时居民健康水平差异呈现明显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虽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对技术进步内涵的扩展以及经济收敛与技术收敛匹配性的分析研究较少。通过对体现式技术进步和非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的匹配性,发现经济收敛的实现依赖于技术收敛。因此,在促进技术收敛的政策实践中需要考虑技术转移、产业资本转移、人力资本转移、企业间技术联盟等多个方面的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4.
运用熵值法测算了2010—2020年河南省各地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了地区差异,进而检验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河南省整体和各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末各城市水平在全省中相对位置变化不大。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相对差异先增大后减小,总体差异最大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超变密度次之,区域内差异贡献最小。其中,豫中区域内差异最大,豫西地区最小。关于收敛特征,除豫北和豫中地区,全省和省内其他地区均存在σ收敛;而全省和省内五大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相对β收敛,研究加深了对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空间差异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该篇将四川省21市州分为成都、川南、川东北、川西部四大经济区域,并利用四川省2000—2010年各市州GDP和人口数据,首先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情况,然后运用可分解性质的泰尔指数对四川省各区域经济发展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进行计算和分析。通过分析标准差后发现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正在不断扩大;而经过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发现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呈现倒"U"型特征。其中四大区域间经济差异和成都经济圈经济差异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贡献最大,并呈逐年下降趋势。最后讨论了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收敛情况后发现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收敛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不同区域居住的人们收入水平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高,甚至出现了优秀人才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或重点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三个区域的教育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通过分析得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为地域之间生产力、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流动性、生活成本开支的差异。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为大力发展和完善基础性教育,以提高整体受教育水平;促进优化区域产业发展;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时要控制经济发达区域的生活成本,打破就业障碍和壁垒。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收集了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高等教育发展、技术创新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体系;采用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了三指标的空间分布及动态迁移趋势;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了高等教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在地域上的耦合关系;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高等教育与技术创新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三指标测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方向性,区域差距较大且没有缩小的趋势;三指标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但是整体水平不高;在区域内部,技术创新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正U型,高等教育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协调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最显著;在区域间,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在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而且存在着省内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问题,差异的扩大将影响青海省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县为基本的区域单元,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海省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市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效率,结果显示:经济效率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呈东高西低的递减态势,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表明:政府影响力在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东部和西部相对于中部更依赖于对外贸易依存度;城镇化水平对西部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高于中东部;金融环境、单位能耗和产业结构对三大区域间经济效率的影响效果均为负,抑制了经济效率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皖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概况,依据2000-2009年间皖北地区的生产总值、劳动力数量、RD资金、RD人员等相关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技术创新在皖北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的结论。由于皖北地区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发挥技术创新在皖北地区经济增长中更加有力的作用,必须发挥政府在皖北技术创新中的推动作用,利用好人才资源,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促进皖北地区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区域创新的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法,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双向FDI技术溢出对河南省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IFDI的影响系数大于研发人员投入和研发资本投入,OFDI的系数估计值小于研发资本投入但大于研发人员投入,地区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经济结构不显著.各地区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渠道具有差异化特征,中原城市群IFDI的影响系数大小和显著性均优于其他三个地区,豫北经济区的研发人员投入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更优,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的研发资本投入力度能够更好地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黄淮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在“倒u型”假说和“u型”假说的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对全国及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全国和各地区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发展差距演变趋势。1978—1994年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符合“u”型,但1995年以后朝“倒U型”右端方向发展,呈收敛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朝着“u型”左端方向发展,但是,近年来东部区域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特征,使得该地区有可能出现空间再结构化现象,这必将对其收敛的发展趋势造成冲击;中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符合“U”型,但2005年以后中部各省区紧抓发展机遇,经济差距开始朝“u型”右端方向发展,呈发散的发展趋势;1993年以来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朝“U型”右端方向发展,表现为发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区域间教育得以协调发展是实现教育公正与平等原则一个重要体现,而我国省际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影响区域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采用"经济收敛"的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城市教育省际差距及其收敛的情况。研究结果说明:在2005年实行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后,从2005到2012年,各省份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公平程度改善;各地区之间的城市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和教育公平差异也开始缩小。省际教育发展差异受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较大;而教育公平的省际差异则主要源于各省份原有教育公平程度,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统计并核算出2005-2012年除港澳台外我国31省份各城市的平均教育年限与教育基尼系数可以看出,教育发展省际差异与教育公平省际差异均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教育发展省际差异有β收敛的趋势,而教育公平省际差异没有β收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日益凸现,地区经济发展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桎梏.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税收政策,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前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以此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出发,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核心指标进行计算。然后利用山西省2012-2021年11个地市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对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重点考察产业结构升级在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产业结构升级在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技术创新必须首先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6.
商贸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部门与消费部门的桥梁,是影响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的重要因素,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生产与消费的质量。文章基于DEA模型测度了我国区域间商贸流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商贸流通效率、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差异明显,但差距在逐年缩小;商贸流通效率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会抑制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仅会提高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够刺激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应该提高商贸流通效率,缩小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差异,立足创新发展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次发达地区,大学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的行为主体和技术转移的行为主体之一,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自主创新主体。要促进大学发挥区域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必须切实确立大学在经济次发达地区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为大学发挥经济次发达地区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夯实基础;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经济次发达地区自主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大学自主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σ-收敛和β-收敛对我国内地30个省份的教育差异进行分析发现:1990-2002年期间,我国教育发展存在σ收敛和β绝对收敛,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在不断缩小;而2002-2007年期间,教育发展总体呈现发散趋势,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随之扩大,但是,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内则呈现显著收敛,差异在不断缩小,呈现了"俱乐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9.
通过α-收敛和β-收敛对我国内地30个省份的教育差异进行分析发现:1990—2002年期间,我国教育发展存在α收敛和β绝对收敛,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在不断缩小;而2002—2007年期间,教育发展总体呈现发散趋势,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随之扩大,但是,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内则呈现显著收敛,差异在不断缩小,呈现了“俱乐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具有明显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人力资本流动和知识溢出决定了教育投入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基于2000-2018年各省域单位面板数据,借助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深入分析了我国各省域单位教育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第二,东部区域内教育溢出效应要强于中、西部地区,东、西部之间的溢出效应强于中部与东、西部之间;第三,经济发展速度、科技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力度会对教育溢出产生正向影响,劳动力成本和高等教育水平则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兼顾其他地区教育发展政策,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来制定相应的教育发展政策,以平衡区域间教育资源分布,疏导教育溢出效应传导机制,进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