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人类蒙昧时代的神话自然观、古代有机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到近代机械自然观,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并由此引发环境危机的全面爆发。因此,环境危机的解决也需要自然的“返魅“,即在科学的基础上重建自然观的技术、伦理和审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法国存在主义代表作家萨特的小说《恶心》中存在着自然与文明这样一组二元对立的研究对象,以这组二元对立为切入点解读小说,说明萨特是如何通过这组二元对立阐释他的哲学观念的。首先概括总结萨特在小说中所表达的独特的自然观,再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参观博物馆这一事件的相关段落的解读,揭示萨特眼中自然与文明的对立,最后说明萨特如何通过这组对立来表达对人是完全自由的认识的。  相似文献   

3.
易学自然观对佛学思维的影响是深远和本质性的,易学的本质就是阴阳,一阴一阳可谓道矣。易学天道自然观直接形成了佛学思维模式的支撑框架。《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涉及的因修行积善而可得的"二十八种利益"之内在逻辑链条就是以本心阴阳结构在修行积善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流变而展开的。通过"二十八种利益"的逻辑展示,说明了佛学借地藏菩萨之名来阐释的是一种自然法则,而这种自然法则本身实质上就是易学自然观思想,亦即可说地藏之神力就是易学自然观的无尽畅演和大化流行。  相似文献   

4.
萨特的文艺思想在西方现代文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把艺术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联系起来,可以说是萨特文艺观点的核心内容。萨特首先从哲学上对人的自由本质进行了本体论的证明,并且把想象视为人所具有的一种虚无化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人具有了自由的本质。而艺术和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想象活动,因此成为实现人的自由本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许宁舒 《文教资料》2009,(24):28-29
"自由"是萨特关注的中心,他的哲学、文学活动始终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长篇小说<自由之路>描写了中学哲学教师玛第厄所经历的个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人们为追求自由所走过的艰难历程,集中反映了萨特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自由的曲折过程、从绝对自由主义走向相对自由主义的进步,强调了用行动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6.
萨特的"自由"概念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绝对自由".因为萨特虽然在哲学著作中大力强调"自由",但是他同时也极力强调在"自由"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这种观点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形象表现.理解萨特的观点,要从哲学和文学结合的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观点认为,萨特的自由选择必然导致人的不自由;萨特的自由观实际上是不自由观,这种观点是对萨特自由观的误解。萨特对于承担责任、烦恼、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是注定自由的”等问题的看法都是对自由即选择这一基本思想的表述和进一步展开。上述观点的种种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
萨特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他在著名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中,阐明了他的自由观点。萨特认为人生活于世上并没有什么理由,人是无缘无故地被抛弃在世上。一旦这种抛弃实现,人就有绝对自由。自由不仅表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人与自身和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人的意识将自身与世界分开,是人意识创造了人本身。自由归根到底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人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选择负百分之百的责任。萨特的这种自由观对后世起着极其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萨特被誉为“战后西方最有影响的人物”,自由观和责任说是萨特哲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萨特哲学有“自由哲学”之称,我国理论界对萨特思想特别是对他的自由观的讨论为数甚多,其看法也很不一致,这些讨论和看法对于理解和掌握萨特哲学的精神实质很有积极意义,但我认为这些讨论和看法都有一个共同倾向:一是大多数人没能从萨特思想的流变过程中对其自由观作整体性的把握,执其一端而不及其余;二是没能把萨特的自由观与责任说联系起来研究,实际上二者是难以分割的;三是没有注意寻找萨特哲学作为一种历史思想与现实的结合点,也就不能正常地吸收其优秀成份.鉴此,对其思想有重新审视的必要.本文力图在把握萨特思想脉胳的基础上对其自由观和责任说作些探讨,以求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10.
萨特的“自由”概念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绝对自由”。因为萨特虽然在哲学著作中大力强调“自由”,但是他同时也极力强调在“自由”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这种观点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形象表现。理解萨特的观点,要从哲学和文学结合的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11.
王充哲学并非传统所认为的唯物主义哲学或无神论,王充的天道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神学理论,与他另一重要思想命定论异名同谓,是命定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王充虽然用天道自然观批判否定天人感应论,但他在天道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另一种天人感应观。因此,王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其思想并未摆脱汉代总体的神学思潮,而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儒学到了西汉时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其显著的标志就是董仲舒把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自然主义”思想与儒家“人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化自然观。这种自然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时代性,也有某种逻辑上的必然性。它根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同类相动”的普遍认识,经董仲舒“天人同类”的证明,必然形成“天人感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萨特研究了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古典哲学以及19世纪其他思想家们的哲学成果,之后以"取消上帝""反对决定论"和宣扬人的自由精神为目的开创了他的"自由"观。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发展经历了由绝对自由向相对自由以及社会历史中的自由的转变,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后期的萨特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弊端转而向马克思靠拢,他由起初绝对的、个体化、精神化的自由向与他人联系的自由转换时,使自己陷入了逻辑困顿之中。  相似文献   

14.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自由 ,其自由哲学的核心是伦理自由观 ,即自由伦理学。萨特自由伦理学的内容是“行动、选择、责任”,以及由这三个环节构成的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有其逻辑的合理性、历史的进步性和时代的积极意义 ,也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性语境下,美学作为关于身体的话语而出现。它一方面关涉艺术,成为所谓艺术哲学,另一方面指向政治。现代美学与艺术、政治的这种关系是理解萨特美学完整性的基础。如果说萨特前期哲学建立的是一种“感性学化的”现象学,那么他的后期哲学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美学化的历史哲学。因此萨特哲学作为他的探索自由之路,乃是美学化的哲学。这种哲学必然地走向政治实践,而政治问题在萨特这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上,又是同样必然地成为美学问题,转化为艺术冲动。整体化地考察萨特就能发现萨特美学是以“自由”贯之其中,萨特的美学就是他探索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自由理论是萨特一生思想的核心 ,但在其早期思想中 ,自由被理解为一种“孤独的人”的自由 ,《厌恶》就是对这种自由观念的形象表达。通过《厌恶》 ,萨特既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也暴露出了自己的思想困惑 ;既表达了对人生的一种悲观情绪 ,也体现了极力摆脱荒诞现实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7.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然而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割,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其目的在于肯定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最后解放人。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萨特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学","人道主义",存在主义自由观是一种人道主义自由观。它在把人投向未来的同时,人也在不停的形成与创造中,人是人自己的未来。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萨特的戏剧《苍蝇》《魔鬼与上帝》中的不同人物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即自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在虚空中面临生存困境时的孤独和挣扎,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的奋斗。萨特的自由现也有他自己的困惑,但这样一种不断寻求自己存在理由的自由观却给现代人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参考纬度。  相似文献   

19.
萨特反对任何先验的人性,他认为人性是由人的自为存在决定的,而人的这种自为存在就是自由。因此萨特主张人是绝对自由的,萨特的人生论有反对抽象人性论的一面,但也有否定社会性,忽视人的社会存在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萨特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石是他的想象现象学,其哲学本体论与审美论在深层上是一致的。萨特的美学理论强调美在创造中,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表征。而自由就体现在人对现实的超越与否定之中;审美对象是一种想象对象,审美活动是一种想象活动,具有非功利性。萨特的这种美学理想是法国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而强调艺术的社会性和实践品格,是萨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