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楼宇是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也是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中心区域,杭州市下城区作为浙江省首个城区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低碳楼宇建设是实验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被列入《下城区“十二五”低碳城区发展规划》。在对杭州市下城区进行碳排放总量测算的基础上重点剖析该区楼宇碳排放的总量及其结构,从节能减碳的视角阐述低碳楼宇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系统总结杭州市下城区创建低碳楼宇的四大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程琼  陈晴 《科技风》2015,(5):232+234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智能楼宇在城市建筑群中大量涌现,楼宇智能化人才紧缺,而在智能楼宇专业教学中,许多实验实训受场地、时空、价格的限制而无法操作,实训基地及实操设备数量也严重不足,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的瓶颈。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实训教学系统能提供逼真效果的实训环境,提高实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并对实训教学本身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基于虚拟现实的实训教学系统在智能楼宇专业中的应用,提出了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前,随着能源短缺情况越来越严重,而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现有的能源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于现代建筑市场的需求,大大阻碍了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脚步,这也成为建筑行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建筑企业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随着楼宇自控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对能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大大节省了能源的过度消耗,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有建设中,并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下面,针对楼宇自动在职能建筑中的节能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具体介绍了楼宇自动系统的特点,提出一些自身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楼宇智能化虽然在我国引入比较晚,但是近年来在我国的各地发展迅猛,应用前景广阔,如今居住、工作在舒适、安全、稳定、智能化的环境中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目前国内存在着对楼宇智能化系统本质认识模糊的现象,因此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楼宇智能化系统评价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业主角度思考,为业主选择符合自己的楼宇智能化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楼宇供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楼宇换热站供热技术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楼宇换热站供热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析,同时详细论述了楼宇换热站供热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浅析楼宇自控系统在医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就是对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施进行全面的计算机监控管理,一个高质量的楼宇自控系统是智能化医院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随着楼宇自动化系统在医院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智能化医院建筑已成为医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楼宇的防盗、防火、防气体泄漏等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将GSM技术融入智能化楼宇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GSM技术的智能楼宇远程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把搭载的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通过GSM技术远程发送到业主指定的手机中,并实时进行语音播报,以便于用户可以对楼宇内的情况了如指掌,当意外发生时也能够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智能建筑的核心就是通过楼宇自动化系统软件及硬件整合控制各种管理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核心,哈尔滨作为我国现代化大城市,可以预料智能建筑的建设发展必将飞快,为了带给人们更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智能建筑的控制核心——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的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相似文献   

9.
张宇晖 《科技风》2014,(17):150-15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获得了迅速崛起的机会,越来越趋向于智能化发展,在楼宇建设中越来越多地应用智能系统,特别是公用建筑当中,智能系统更是得到了普遍应用,由于智能系统的加入,使楼宇应用更为简单与方便,安全性更高,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了一个安全合理的空间环境。本文主要论述了智能楼宇综合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智能楼宇的概念机设计原则,对其系统构成进行了介绍,对如何进行设计进行了说明,并对设计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0.
城市楼宇建设中电能表出现接错现象,导致法律纠纷的出现。研究开发楼宇配电电能表综合电力线路校线仪,判断电能表连接状态及连接是否错误等,保证其运行安全性及经济性。  相似文献   

11.
在碳规制加强的背景下,引导企业事先察觉碳风险并通过低碳创新提高碳绩效,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本文以2011—2015年连续出具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探析了碳风险意识影响碳绩效的传导机制以及低碳创新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碳风险意识与企业低碳创新呈正相关;碳风险意识强的企业更愿意进行低碳创新,因而低碳创新成果也越多。研究还发现,低碳创新在碳风险意识与碳绩效两者关系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即碳风险意识不仅仅只通过低碳创新对碳绩效产生影响。上述发现对我国企业加强碳风险意识、提高低碳创新水平及有效提升碳绩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碳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时代的基石。人类大量使用含碳资源产生的二氧化碳(CO_2)不应给人类社会带来威胁,更不应是碳资源利用的终结者,而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善加利用的资源。文章在国内CO_2利用技术研发取得了可喜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未来可能适合于中国的以CO_2规模化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碳减排方案,包括化石能源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零碳能源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以及温和条件下CO_2直接转化利用技术等。基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短中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以及可再生能源日新月异的发展,化石能源的易获取性和低成本使得其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方案近年来飞速发展,并可能将在近期带来巨大碳减排潜力和经济效益;零碳能源发电技术的突飞猛进有利于核能/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CO_2生产燃料化学品技术的发展,成为中期最具竞争力的CO_2大规模利用技术;远期来说太阳能驱动的CO_2温和转化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碳循环,是远期最有前景的CO_2还原技术。  相似文献   

14.
碳资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投资价值,加强碳资产管理对控排企业意义重大.控排企业应该从组织碳盘查、编制碳预算、实施碳减排、进行碳核算等方面入手加强碳资产管理,主动应对因强制性纳入排放控制带来的外部经营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5.
运用Laspeyres分解技术对我国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变动进行解析,以2000-2012为样本期,定量研究了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并从行业角度对碳生产率增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生产率增长主导因素是低碳技术进步,而碳排放空间流动的结构红利还不明显;就变动趋势而言,技术进步的贡献值在逐步降低,而结构优化贡献值逐渐上升。考虑到这一趋势,假设在技术出现饱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业系统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 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途径包括"减排"(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2)和"增汇"(增加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应强调主动作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和负排放研发前景。我国的海洋碳汇理论研究已走在国际前沿,并推动了科学与政策的连接。当前,应从顶层设计、及时布局,对外引领国际大科学计划,对内结合国情大力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打造负排放生态工程;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并通过大科学计划将其推向世界,占领国际制高点,为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制造商主导和消费者低碳偏好,分别构建碳税和碳限额与交易模型,研究制造商生产定价和减排问题,重点比较制造商利润随各种政策变量的变化关系。首先,消费者偏好使得制造商选择减排有利,当碳税\碳价格在临界值以内,存在单位产品最佳碳排放量使得制造商利润最大化,而最佳碳排放值与碳限额并无关系;其次,在碳税模型中,制造商利润与碳税成反比关系,而在碳交易模型中情况较为复杂,制造商利润取决于碳价格、碳限额和企业碳排放量,而当碳税等于碳价格时,制造商更倾向于选择碳限额与交易政策;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气候变化的应对过程中,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被人们寄予厚望。从WTO的角度来看,碳税比碳排放权交易更佳,它可以在现行的GATT/WTO规制之下实施,无需在WTO体制下创设新的规则。碳税边境调整机制在WTO体制下容易获得合法地位,而碳排放权交易边境调整措施在WTO体制下存在不确定性。除非对WTO进行重大修改,碳排放权交易边境调整措施会带来层出不穷的国际贸易纠纷,进而给WTO体制本身带来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Unruh“碳锁定”研究评述的基础上,从碳基技术体制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碳锁定”,并且指出了“碳锁定”与碳基技术体制演化之间的关系.经过市场化、制度化和社会嵌入三个阶段,碳基技术体制逐渐形成,并相继形成技术锁定、制度锁定、系统锁定和社会锁定,最终导致“碳锁定”的出现.只有通过社会技术景观、关联体制和缝隙创新等外部力量与碳基技术体制的内在动力机制共同作用才能实现“碳解锁”,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战略管理体系对“碳解锁”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管理.“碳解锁”战略管理体系是由战略层、计划层和操作层等三个层次的管理活动构成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20.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与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文章对“十一五”以来的168项低碳领域政策文本进行了梳理分析,摸清了我国低碳政策的总体情况,以及政策的数量、效力、手段等特征,明确了当前低碳政策的缺口所在。在此基础上,围绕“双碳”目标实现的阶段性特征,绘制了未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最后,重点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社会发展路径从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转变面临的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实施“双碳”目标的总体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