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共同资助聘任是指高校校内的跨学科研究机构与传统院系共同资助教师岗位的聘任模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采取这一模式促进跨学科研究,本文以该校的儿童、青年和家庭研究联合体和5个学院间的共同资助聘任为例,介绍这一模式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确定资助领域、院系提交提案、委员会审议提案、院系遴选教师、实施共同资助聘任以及评估方式。这种聘任模式具有"极易‘嫁接’,容易‘存活’"的特点,同时,应对聘任于跨学科项目的教师在个人晋升方面赋予一定的倾斜政策。  相似文献   

2.
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对保障跨学科专业顺利设置、顺畅运行、不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看,我国在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上主要存在多元主体需求传导不畅、专业设置制度不合理、以学科为基础分设系科、课程资源按院系分割、教师聘任与考评隶属院系等问题。为突破跨学科专业发展的机制障碍,从而为跨学科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多元主体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与评价机制、优化专业管理体制,大学应设置专门组织与协调机构、建立课程共享机制、探索教师联合聘任制或双聘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搜集“双一流”建设高校W学科教师简历和论文发表数据,分析了“预聘—长聘制”实施现状及其对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发现科研产出数据和职称晋升曲线印证了学校设置的预聘期限的合理性。教师被纳入长聘系列管理后,其科研产出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长聘系列教师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高于预聘系列教师和普通系列教师,预聘系列教师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显著高于普通系列教师。教师聘任级别对科研产出影响显著,长聘高级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为最多。性别、博士后经历、基金支持以及留学经历等都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议高校采取不同聘任办法逐渐向“预聘—长聘制”过渡;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产出评价机制;注重对博士后的培养与支持,切实保障女性青年教师的权益。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研究或者交叉学科研究不断得到重视,很多大学开展各类的跨学研究项目,而从事这类跨学科研究的教师绩效评价问题也日益凸显。跨学科研究的复杂性,决定了跨学科研究教师绩效评价需充分考虑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协调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美国跨学科教师绩效评价具有代表性的有威斯康星大学的集群聘任、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共同资助方式聘任和密西根大学的联合聘任。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主聘制,即班级的任课由教师向班主任申请,班主任自主聘任,学校领导实行总体指导和协调,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班主任主聘制使得班主任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更加凸显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地位,更好地发挥班主任的指导作用,有效地提升班级教育管理水平和效果,使班风进一步好转;班主任主聘制能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此外,班主任主聘制还能让学校领导从纷繁复杂的每学年教师工作安排中解脱出来。但是,任何一项措施、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班主任主聘制也有不足之处。下面介绍本人的认识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牛津、剑桥大学的学院制具有自主招生、自主聘任教师、学院自治、导师制、经费自筹、学术自由、跨学科学习等特点。"试点学院"可以借鉴相关经验,自主招生,严格招生选拔程序;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增强学院教育能力;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减轻学院对大学的依附;改善学术治理结构,实行教授治学;改变学习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学习、生活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职校中应引入联聘竞争机制、加强对外出兼课教师的引导和统一管理,使需要聘用教师的学校和部分教师通过一种中介途径进行双向选择,即实行教师在学校间互相聘任,包括从实际部门聘请教师的一种新的教育运行机制——联聘制。 教师中实行联聘制,至少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教师聘任合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琪 《教育探索》2004,(12):120-122
实行教师聘任制,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教师聘任制基本上都采用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来明确聘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聘任的程序,使聘后的管理得以法制化。教师聘任合同中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合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充分的体现。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聘任合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配套的法治机制也有待于建立健全。  相似文献   

9.
跨学科研究是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和机构、设立资助基金、调整领导结构、改变教师招募和评估模式,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这些战略措施启示我们,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也应通过成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基金项目、建立新的教师聘任、评价和晋升制度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学术系统内部最核心的激励机制,聘任与晋升机制对教师学术活力和大学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深入比较中国“准聘—长聘制度”与美国“终身教职制度”的实践逻辑,可以发现两者在价值预设、“非升即走”的适用范围、筛选机制及配套支持机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缺乏资源支持、名额有限、考核标准频繁变动的情况下,全过程竞争、低留任率和高职业压力成为我国高校教师准聘—长聘制度体系的显著特征。究其根源,我国准聘—长聘制度并非是教师群体基于维护学术自由的共同目的自发生成的,而是基于效率导向的行政逻辑自上而下推行的,不同制度行动者和治理机制之间缺乏适度制衡。在市场竞争不充分、行业协会发育不全、契约观念缺乏的情境下,准聘—长聘制度被异化为高校增强人事管制和提升组织效益的工具,而教师的合法权益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乃至“遮蔽”。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和法律理性,应成为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据此,可从设定合理的留任率、构建公开透明且相对稳定的评价标准和以学术为主导的评审程序、完善针对终身轨教师的培育和支持体系以及退出流转机制等方面着手,重构我国高校教师准聘—长聘制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采用集群聘任构建校级跨学科合作网络:把教师聘任到集群,在相关院系为其安置行政归属,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为保证集群教师的良好合作,学校创建集群专属网站,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管理机制,实行诸如双管齐下,合二归一的评估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围绕“双一流”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践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依托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通过构建交叉学科协同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建立交叉学科导师组联合培养方式、构建多维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以及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机制,在保持和发扬传统办学优势和育人特色的同时,积极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完善,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交叉学科研究是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趋势,高校交叉学科研究平台是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前沿科学研究的基地。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与安全管理可借鉴国际通行的EHS管理模式,体现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加强这类平台的建设与安全管理,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跨学科性与大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人类知识生产和跨学科研究的主要阵地。伴随着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的转型,社会出现了要求传统大学向跨学科大学转型的呼声。与传统大学相比,跨学科大学不仅在组织机构、制度安排上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而且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也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与政府研究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伙伴关系,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课题。美、英、法、德等主要发达国家通过政府引导推动,明确双方职能并使之互补等手段形成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且表现出了伙伴关系的国际化、研究与培训的跨学科化、高新技术领域的学研产一体化等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学正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转型、从创造知识向应用知识转型、从学科向跨学科转型、从知性到德性转型。大学转型主要是通过不断变革其理念与制度以实现转型合法化,大学章程是大学理念与制度的载体,建设大学章程以凝铸电子文化时代理念、强调"应用性"价值、重构跨学科逻辑制度框架、融德性于制度设计,从而有助于大学实现科学转型。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与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应运而生.作为现代大学的一种制度创新,跨学科研究中心在推动知识创新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学创新力的发展.本文从制度创新的视角,对跨学科研究中心对美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普林斯顿大学工程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工程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概念,并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文章以机器人与智能系统跨学科学习项目为例剖析了教育质量处于世界顶尖地位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程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对我校实施跨学科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翔实、丰富的资料介绍了日本名古屋大学的流动型教育和研究系统,力图探索和总结现代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大学学术组织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大学跨学科科研组织:起源、类型及运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学科与学科相对,跨学科研究伴随着科学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学术活动到有计划的制度设计过程.跨学科科研组织可以分为独立建制型、利益分享型和独立预算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组织面临着资源问题、评价问题、管理问题,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在跨学科组织外部营造一种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跨学科项目的确立一定要慎重;要在跨学科组织内部培育信任、交流和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