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教教材”崇拜教材,“用教材教”超越教材。“教教材”以教材为绝对权威,准确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只停留在把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水平上。这样,在教材和教纲的框框中形成了对教材的一种崇拜、一种依赖、一种懒惰。“对课本知识很熟练,但是在指导学生的学法上则……”、“讲课带有随意性……”等评课评语,就成了“教教材”的注脚。“用教材教”打破教材的绝对权威,把教材当作传授知识的载体,既把显性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更多地透过显性知识启发学生明确为什么?什么与什么之间还有什么?,即是透过显性知…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反映编写者课程理念的物质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参照材料。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只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教”,这种做法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不利的。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在教材(人教社实验教材)的使用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现请教于大家。一、充分挖掘教材提供的资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制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不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体现了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大量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编者的话、目录、到具体内容的安…  相似文献   

3.
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使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思路中的“教教材”,到课程改革以来的“用教材教”,体现了尊重学生数学知识构建的实质。研究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坚实基础,“走入”教材之后再“走出”教材,体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用教材教”的基础是研究学情。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似乎已成了新旧观念的分水岭,但我觉得问题关键并不在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观念上,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用教材”教什么?也许会有很多老师说,这还不容易,用教材教语文嘛。理直气壮,而又义正辞严。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工夫。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  相似文献   

6.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那么,如何驾驭教材,赋教材以活力,使教材丰满起来,充满灵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本学期,我们对阅读教学如何“用教材教”作了初步的实践与探讨。一、用教材思辨,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知识是伴随着人类的生命活动,逐步建构和不断动态生成的。因此,语文课上我们要真正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09,(5):30-30
《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11期约请来自教研一线的资深专家就“用教材教”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进行座谈。武汉市教科院院长王池富认为,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中,既不能出现随意化的行为,又要防止将其神秘化的倾向。以下行为应该得到纠正或扼制:一是三维目标的模式化、教条化。有的教师几乎每节课都模式化制定三个维度的目标,形成固定的套路。有的目标的设定既牵强,又割裂了知识内在的联系,有教条化之嫌。不可将三维目标对立起来,必须牢固地树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黄福清 《教书育人》2008,(12):30-3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浯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诸多“用教材教”的设计频频亮相于课堂。新事物的出现与流行令人欣喜,然而我们在追赶流行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对各种“用教材教”的课堂做一番理性的审视:有些教师,在“用教材教”的处理与设计上,  相似文献   

10.
袁雄敏 《科学课》2009,(4):10-11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本质上是对待教材的两个过程。首先是“教教材”,“教教材”是基础,然后是在“教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11.
肖玉 《小学语文》2008,(7):128-128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刊发了上海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一文。文章指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语文学科范围的意义有两个:其一,“教教材”就是教教材所指引的生活实践,理论命题是“教学生活化”,操作要领是先教教材上的内容,然后向生活实践拓展;其二,“教什么”及“教什么”如何产生,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来,大家确实不习惯了一阵子,现在似乎没有什么声音了。但是没有什么声音不等于问题的解决,可能还潜伏着仍然“教教材”的危机。因为真正做好“用教材教”,是以对所用教材有较深刻的认识为基础的,而现在对大多数教师作这样的要求,恐怕是不太实际的。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语文课程中,作为课文的文本具有标准的解读取向,教科书的提示“预设”着编者的价值判断,教学参考书中的教材分析就是文本的解读指南,教学就是“教教材”——按照教科书和教参的既定方针办。新的语文课程强调由忠实执行走向自主创生,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用教材教”还需不需要教好教材呢?教什么,怎么教呢?面对这些当前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许多教师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认识,因此步入种种误区。误区之一:喧宾夺主——游离目标盲目拓展[案例]一位教师教学《白鹭》(苏教版第十二册)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交…  相似文献   

14.
常听专家说,有的教师是在“教教材”,而有的教师却是在“用教材教”。听到这样的话,总觉得意思差不多,从没去思考过。今天,在教学《匆匆》一课时,我忽然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教教材”,就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教学模式;而“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调整、挖掘、重组。  相似文献   

15.
会议主题: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再思考主题提供:陈建秋老师(浙江省缙云县章村小学)会议主持:不睡觉的兔(陈建秋老师)会议监督:疆疆(陈海疆老师)河北唐山丰润区金桥双语实学会议联系:蓝色月儿(岳从领老师)河北省晋州市魏征路小学场记及技术支持:啊咿咿交流时间:3月27日(星期六)下午2:00--5:00会议嘉宾:《科学课》杂志社四位编辑 讨论题一:课堂教学的前提是什么--“用教材教”不睡觉的兔:现在的科学教学存在着非常大的误区。许多教师平时也许会按照教材来教,但是在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展示课上,往往是随意更改教材。于是,在我们的展…  相似文献   

16.
“课改中的教学怎样进行”?一个老师的理解,主要集中反映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上。 首先,体现在教学思想的转变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任务完成的标志和评价师生的依据。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也是对人类文  相似文献   

17.
李蓉 《教育》2008,(12):57-57
透视当前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师有必要理性地审视各种“用教材教”的课堂。  相似文献   

18.
杨九俊 《宁夏教育》2006,(5):41-41,43
首先,“教教材”是以书为本的教学,它以教材为中,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这种教学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和“圣经”,重视的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对教材负责;而“用教材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在这里,教材是“范本”,是“凭借”,教学讲究的是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教材既是知识之“舟”,也是能力之“桥”,还可以是心灵洗礼之“池”。因此,“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实…  相似文献   

19.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初听起来好像是绕口令,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渐渐发现,这文字的排列顺序一变,其中蕴含的意思是大不一样的。而且就在这种“变阵”中展开了一个令人遐想的教育世界。“教”教材,看起来也是天经地义。教书匠,以教材作为站讲台的天然资本,课堂上哪离得开教材。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纽带”,双方的共振也许最初是在这“三角”中萌生的。凡正规的课堂,正规的学习,教材是必需的。因此,“教”教材,从一般意义上说,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许多执教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教学行…  相似文献   

20.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可是许多教师却走上了“用教材教”的极端,手捧刚刚出版的、崭新的“科学”教材,而不敢按照教材设计去教,唯恐被扣上“教教材”的帽子。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个别教师把专家学者设计好的教学活动放在一边不用(仅仅用了新教材课本的课题而已),却非要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改编教材、替换内容,用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标准重新设计教材,试图传达教材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殊不知几个从不搞教学研究的兼课教师,是很难能改编出比专家学者还要高明的教材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听课教师感到此内容是异于教科书的“花拳绣腿”,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