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漠与消耗:王小波小说中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孤零零的现象”,王小波小说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质地。论文对王小波小说中的“性”进行分析,认为与通常在弗洛伊德“性解放”视阈中编织的“性”叙事不同,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是在福柯“从性中解放”的意义上写出的,它关涉的是游戏、快感和主体的自由,它以其无目的“消耗”来反抗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以其对“虐恋”游戏的呈现来戏弄权力,揭示权力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一位特立独行的小说家,王小波的小说呈现着迥异的风格,被称为"时代系列"的小说表现了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处于权力夹缝里的现实处境,这一系列的文本烙有福柯权力思想很深的印记。王小波的小说既展现了对权力规训的建构,也揭露了对反抗的消解。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被誉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创者,但他的作品因充满"病态"的性爱描写而饱受争议,通过分析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病态"性爱描写后面有着自身的写作目的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小波笔下的"性"女性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文本中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形象,她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标新立异",且在福柯"快感、游戏以及个体的自由"的思想理念下,以"性"为追求自我的方式,作品呈现出她们在传统的权力控制、道德实践以及尊严被剥夺后各自的命运归宿。王小波想通过这样的表述来反对各种形式的压迫所形成的对女性的宰制,进而消解社会对女性的物化。这既显现了王小波对当时女性生存困境的怜悯及生存状态的反思,同时也是他对那个时代所呈现出的荒诞感的控诉。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性意识的觉醒到性意识的张扬再到性意识的放纵,这三个阶段的性爱描写不仅体现出女性性意识的变化过程,也体现出女性主义小说审美取向的变化过程。但是随着商品社会消费文化中享乐主义的抬头,女性主义小说中性爱描写走向泛滥,发生了变异,背离了性爱描写的初衰,这是女性主义小说应该警惕的。  相似文献   

6.
王小波有一部分小说设定的时间是在未来社会,这些故事可以看作是"反面乌托邦"式的寓言。小说塑造了一群挣扎于模式化环境权力之中、且已经被扭曲与被规训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通过对受困于权力主体的生存状态的展示表达了对此种人生境遇摆脱的渴望,由此也传达出了王小波对真正知识分子精神的呼唤。  相似文献   

7.
李昂王安忆小说中都有大量性爱描写,她们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质疑两性关系中男女的不平等地位来颠覆传统社会男权主义。由于她们置身不同的文化语境,两者在性爱描写中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性在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说中对性爱的描写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在目的上有着他自己“求真求美”的美学追求和个性解放、民族解放的社会学追求,实现了他张扬自我和反抗虚伪的传统道德的审美效果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小波的小说揭示出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革命逻辑,洞悉了特定时代的荒诞.革命逻辑重视伦理和功利,远离理性与事实.小说还对性进行了重新书写,以性为反抗世俗极权的重要据点和途径,并且解除掉覆盖其上的重重文化语码.让性回到它的自然状态.王小波向往有趣,小说充满了游戏精神.借助黑色幽默,以喜剧形式书写悲剧内容.总体来看,王小波使智慧成为小说本身的一项重要质素和小说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昭示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0.
对于王小波的小说《万寿寺》的解读,历来的研究者们多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或探索其复杂的叙事艺术,或探索其虐恋—权利游戏,或探索其狂欢化诗学,而少有论者专章探讨《万寿寺》与唯美主义的关系。笔者即试从唯美主义的角度解析小说《万寿寺》,以期揭示出王小波在文本中流露出的唯美倾向。  相似文献   

11.
纵观茅盾小说的创作,作品中充满了许多性爱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身为一名革命作家,后来又是左翼作家的中坚力量,但茅盾小说中赤裸裸的性爱描写似乎背离了革命作家所遵循的革命意识,但正是其小说中所表现的性爱思想以及把新性观念的改造与社会变革结合起来的魄力显示了一位革命家兼文学家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在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小说三部曲里,都出现了"城"或与"城"近似的意象。而在王小波的创造性写作中,"城"的意象已经不再仅仅单纯作为人物活动的地点,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隐喻的意味,寄寓了王小波作为小说作者的艺术理想。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万寿寺》中"城"的意象,解答以下三个问题:"城"在小说文本层面内的隐喻、"城"意象的现实指涉,以及"城"的意象与王小波的艺术理想之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小波有一部分小说设定的时间是在未来社会,这些故事可以看作是“反面乌托邦”式的寓言。小说塑造了一群挣扎于模式化环境权力之中、且已经被扭曲与被规训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通过对受困于权力主体的生存状态的展示表达了对此种人生境遇摆脱的渴望,由此也传达出了王小波对真正知识分子精神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祁坤 《新疆教育》2013,(12):9-9
诗意叙事是王小波小说叙事的一贯追求;但对他来说,诗意不仅仅是一个叙事策略,更是作者艺术活动中严肃的美学追求。王小波小说对纯粹客观景物的印象化描写,对男女情爱的零度叙述,对发生在非正常时期和虚拟领域里的死亡场面的夸张书写,以及对机械发明想象的迷恋,共同构成了王小波小说场景叙事的诗意色彩。  相似文献   

15.
小说性爱描写的普遍性,归根结底,来自普遍人性的需要。作为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个体生命意识自觉的社会进步,也是性文化商业化的消极后果。作家艺术人格的“升华”,是使性爱描写“富有社会价值”和“可供欣赏”的关键。 依其显示的文明内涵,小说性爱描写可划分为原始文化层面、男性文化层面、个性文化层面和现代哲理文化层面,其中每一文化层面都包含着对前一层面的批判和扬弃。当代小说性爱描写的泛滥作为一种世纪末病态,向人的生存和人性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小说共同之处是在小说里思考存在,探索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这突出体现在宽泛意义上关于政治和性爱的思考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黄金时代>显示了两位作家关于轻与重选择的艰难、灵与肉冲突的挣扎的思考的既共通又相异之处.基于内在的思考,两位作家关于"历史"和小说艺术的看法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洪峰小说的故事纽结主要是性爱.性爱出现在小说描写中很正常但要看作家出于什么目的去写它.自然主义的或低级趣味的描写使得性爱在文学中成了个相当敏感的问题,难怪史铁生在一篇题为《读洪峰小说有感》的文章里,在指出“洪峰常以性爱作为美好追求的象征”之后,紧接着差不多以宗教热情为“性爱”写了一大篇辩护辞,或者说赞美诗.洪峰的确不是为写性爱而写性爱.他写性爱的几种不同表现方式,是以此观察生命的本质,确立合理的生存方式.与此同时,性爱也成了一种尺度,用以衡量文明发展的健康与否,或者洞穿人类文化的积垢,剔括社会政治的污斑.洪峰决不是泛泛地写性爱,而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具体说,他是带着批判意识去写性爱的.这里,我不想重复人们对洪峰小说的看法,不想笼统地谈洪峰小说的性爱内容,而准备对洪峰的性爱小说作一些划分,以便确切地找出这些描写所体现的作家独到的思考和观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政治、性、笑三个方面对王小波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进行了比较。王小波把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政治荒诞放大给读者看,而昆德拉的小说大多指向特定的历史情境下人的存在;性在王小波作品中是政治和权力的折射,性描写方式客观冷静,使性回归自身,昆德拉笔下性总伴随着灵魂间的误解、隔膜、搏斗;在王小波那里笑来自于叙述者的幽默,在面对强大的荒谬时是可以倚仗的工具,在昆德拉笔下笑更为沉重,更显露出人的渺小,命运的无情和生存的荒谬。  相似文献   

19.
在以惊世骇俗的笔触描写两性关系方面,郁达夫与劳伦斯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劳伦斯小说中的性爱描写,不仅在写作技巧上为郁达夫提供了足以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它还使郁达夫从中获得了性爱描写的道德勇气。但与此同时,社会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却又使郁达夫与劳伦斯在性爱描写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王小波其人其文存在明显的"逃离"意象,表现为小说中逃离和生存中逃离。小说中逃离主要指小说人物的逃离和小说叙事的逃离;而生存中逃离则着重从其自由撰稿人身份来考察对体制的逃离,边缘处沉默则是对中心的逃离。逃离的起点是无趣,逃离的终点是诗意。在诗意放逐的时代,王小波更显现其可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