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含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发展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科学的精神是一种理性的求真精神、求是精神,其内涵反映了实事求是,它具有批判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许多科学家和研究科学社会影响的学都曾指出,科学具有“公有性”和“无私利性”的特性,树立科学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后树立牢固的科学精神,不只是为反对封建速信而设立的战术任务,而是意义极为深远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欧洲中世纪并不只是“信仰的时代”,同时也是“理性的时代”。中世纪精神的理性方面集中体现在基督教神学在其神学论辩中对理性方法、自然事物和感觉经验的依赖与利用 ,以及由此确立起来的可认识的自然秩序观。中世纪基督教及其神学没有扼杀哲学反而促进了哲学发展 ,最终促成近代自然哲学和作为近代科学根基的科学理念 ,由此为中世纪开辟了通向近代的道路。神本论而非人本论在根本上更契合科学精神 ,科学与基督教有极大程度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教育活动中,师生“言说贫困”的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在:“精神失语”、“只读不说”、“根本不能说”或者“无话可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制度、权利分配等根源性因素,也有科学理性的价值导向、传统文化观念的负面影响及个体心理方面的因素。解析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科学地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等,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邓小平南方讲话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科学、系统地解答,蕴涵着深刻的文化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辩证精神等。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旨在分析什么是文化以及中西印的文化走向。他认为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而生活是没尽的意欲,所以文化之不同是由于意欲走向的不同。他指出人类满足意欲的方式可分为意欲向前、意欲自为和意欲反身向后,此三种路向分属于中西印三种独立的文化体系。他还认为西方文化的根本观念是“向前要求”,由此根本精神而产生民主与科学;中国文化则因其理性早熟而走上第二路,中国文化自身的成就在于形而上学的调和主义和儒家的直觉主义精神。梁漱溟先生从文化主体的内在心灵世界来理解文化视角独特,但仅仅从意欲出发有失偏颇,他对西方文化的解读忽视了民主科学的历史性及其产生的必然条件,另外其三路向直线式的演进也蕴含着矛盾。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逻辑实证的理性精神,它触及的是现象界,而宗教是一种特殊的信仰,它涉及的是超验领域,科学与宗教所探索的对象、采用的方式和涉及的领域皆有根本差异,二者并不能真正相互否定;信仰的形态是多样性的,它既可以是科学经验思维之上的理性信仰,也可以是一种宗教体验之上的非理性信仰,还可以是非科学的理性信仰,故它不能与宗教等同混用,也不与科学完全排斥,但科学最多只能推演出“世俗信仰”,而不能推演出“超验信仰”。  相似文献   

8.
求真循法与理性--《墨经》科学精神今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经》科学精神互有关联三个要点:“摹略万物之然”的实证原则,“所若而然”的方法思想和“巧传则求其故”的理论意识,实质是求真、循法和理性。弘扬《墨经》科学精神,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科学素质,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9.
任鸿隽是以“科教兴国”为立国之策的先驱,终其一生致力于科学推展。他追问“科学之为物”,热情地介绍科学起源、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倡言“科学是立国的根本”,推进科学体制化;撒播“科学种子”,实施科学教育,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和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理性精神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提问、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文章从理性精神的概述出发,从“借助数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借助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借助多元化思考,发展求真意识”三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因为哲学属于人文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科学是一种理性的、全方位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其中包含哲学,但不局限于哲学。人类除了科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世界观。当代文明的世界观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体系。从文化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科学研究者会有其信仰,但不必言用其信仰指导科学研究。在人类的文明体系中,科学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性质不同,因而可说它们是人类不同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从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成人文社会科学有其逻辑的必然,内在动因是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科学精神的成长。现代科学精神促成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化,使其具有越来越高的客观性和理性,在方法论上也越来越科学化。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科学存在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可能。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的科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阐发了科学的社会价值 ,论证了发展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必要性。其科学概念的内涵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尤指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 ,其科学观则从实证主义逐渐发展到唯物史观。陈的科学思想具有浓厚的唯科学主义色彩 ,并主要在伦理道德和信仰领域应用科学概念 ,视科学为一种准宗教信仰。这些倾向对于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In 1953, at the Second Conference of Latin American Sociologists, the Brazilian sociologist Ramos first proposed a campaign for the indigenization of the social sciences. He urged his colleagues to discard the "canned sociology" imported from the developed nations and to set up a school of sociology suitable for the resolution of indigenous Latin American problems. This raised the curtain, on a world scale,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ndigenization represents a trend in research; it is not a strictly defined scientific term, and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it a strict definition. In general, the indigen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may be understood in this way: The world is multicultural, and the issues studied by the social sciences are all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culture. Meanwhil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rs always live within a specific cultural setting and take as their objects of research social issues and social phenomena in the cultural setting to which they belong. Hence we have the indigen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lso maintains that scientific knowledge or theory (especially 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or theory) is not generated in a vacuum, but is conditioned by given soci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factors. Actually, this theory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shares the same view of indigenized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对"人文精神"的误读,即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对立、将人文精神误读为文人精神、将人文教育误读为文科教育。要矫治这种误读,需要提高理科教师的哲学与科学史修养,挖掘科学的人文价值,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真正融合。  相似文献   

16.
狄尔泰作为欧洲大陆现象学运动的开创者之一,促使哲学重新关注人的精神,他试图建立以心理学和人类学为根基,以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为枝干的综合的、有层次的精神科学体系。他的精神科学思想促使哲学家重新评估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从精神科学的角度看,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有着和自然科学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等;所以人文科学教育就有其独特价值,这些学科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应是促使人了解社会和历史整体,是一种不同于感觉的体验活动,是通过培育人的主体性获得自由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Social Constructivism,the Gospel of Science,and the Teaching of Physic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ragh  Helge 《Science & Education》1998,7(3):231-243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science studies have increasingly been dominated by ideas related to 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the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is paper offer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of the basic claims of this branch of science studies and argues that social constructivists cannot explain som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physical sciences. The implications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for science education are considered. I conclude that if education in physics consistently followed the philosophy of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its more extreme versions it would mean the end of physics. However, the rejection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does not imply a rejection of social or 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 or their value in science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知识部类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的一种情形,是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研究的渗透。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性,前者为自然科学的渗透提供了条件,后者为自然科学的渗透设置了限度。渗透的模式包括主体、客体、工具的渗透,精神理念的渗透,概念术语的渗透,研究方法的渗透,通过横断学科进行的渗透,通过交叉学科进行的渗透等。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是以对美学学科本性的审思为其先声的。对美学学科本性的审思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展开 :其一 ,美学是区别于自然科学也有别于一般社会科学的第三种学科 ,即人文学科 ;其二 ,美学学科存在的根据主要不在于提供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或规律 ,而在于寻思生活的意义 ,创设人生的价值 ,提供人文的智慧。美学的学科定位带动了美学研究从本体论承诺到方法论立场的转变 ,也使走向现代的中国美学人文关怀力度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以来,知识分子不得不考虑怎样去把握和处理科学在社会和文化价值系统中的地位问题。胡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发现"科学",提炼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指出科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处于正统地位,只是由于材料的不当,才没有能够产生出如同西方一样的科学技术。胡适把"科学"安排进中国学术史,可能存在偏颇,但其苦心孤诣在于提升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