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慧珍  侯现慧  靳亚亚 《资源科学》2023,(11):2196-2209
【目的】休耕政策是中国改善耕地质量、解决耕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探查其在农户耕地质量保护层面的影响对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方法】基于西北生态严重退化休耕政策试点区514份微观调查数据,首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评价休耕政策给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带来的影响,其次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耕地质量保护认知的中介效应以及休耕政策认知的调节效应。【结果】(1)休耕政策促进了农户施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以及回收地膜等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对回收地膜的影响最大,而对施用商品有机肥影响最小。(2)休耕政策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存在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其中,直接和间接路径的影响分别为86.84%和13.16%,这表明休耕政策通过改善耕地质量和缓解经济约束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直接影响占主导地位。(3)休耕政策认知的调节作用呈现出异质性。当农户的休耕政策认知处于低水平时(均值减去一个标准差),其促进休耕政策影响耕地质量保护认知的作用并不显著;相反,随着农户的休耕政策认知的不断提升,其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结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高天志  冯辉  陆迁 《资源科学》2023,(3):579-592
【目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本文基于黄土高原陕甘宁地区1268份玉米种植户调查问卷,运用随机前沿(SFA)模型测算农业生产效率后,使用内生转换回归(ESRM)检验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利用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IPWRA)估计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对增收减贫的影响效应。【结果】(1)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考虑反事实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户生产效率比未采用农户高2.9%。(2)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对农户增收减贫有着稳健的正向促进作用,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人均家庭纯收入比未采用农户显著增加8.9%,进一步使用PSM不同匹配方法验证了该结果的有效性。(3)相比单一技术采用,农户联合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效率提升更高;相比甘肃和宁夏,陕西地区的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收减贫效果更为显著。【结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政府应积极推广、激励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为耕地保护的保数量、提质量、增效率、减贫困等目标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农业生产仍以小农经营为主导的基本国情下,农户规模经营意愿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专用性资产投资是影响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苹果的生产经营特征,从资产专用性视角分析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形成机理。【方法】利用山东和陕西两个苹果主产省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实证检验资产专用性对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并重点考察了风险偏好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气候变化感知的调节作用。【结果】(1)农户规模经营意愿较弱,仅有12.20%的样本农户愿意扩大经营规模;(2)资产专用性能够显著促进农户规模经营意愿,主要是土地资产专用性、地理位置专用性和实物资产专用性发挥了促进作用,且前两者的作用更大;而人力资本专用性会抑制农户规模经营意愿。(3)风险偏好在资产专用性与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4)气候变化感知对风险偏好的中介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随着农户气候变化感知水平的提升,资产专用性更容易通过提高农户的损失风险厌恶程度进而增强农户的规模经营意愿。【结论】需要激励高资产专用性的农户进行规模经营,完善正规的农业风险规避机制,强化作物优生区的区位...  相似文献   

4.
谢花林  施佳颖  冷克诚 《资源科学》2023,(11):2170-2182
【目的】揭示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作用机理,明晰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耕地撂荒行为的差异化影响因素,以期为丘陵山区耕地撂荒分类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20、2021年的江西省丘陵山区农户微观调研数据,借助Logit和Tobit模型探究了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耕地撂荒决策及撂荒规模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劳动力非农转移在稳定期家庭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1)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家庭耕地撂荒决策和撂荒规模存在显著差异性。相较于抚养期家庭,稳定期和空巢期家庭撂荒耕地的概率更高,稳定期、赡养期和空巢期家庭耕地撂荒规模更大。(2)相对于抚养期家庭,稳定期家庭可以通过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增加间接影响农户耕地撂荒规模。(3)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结论】应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农户的撂荒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耕地撂荒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仁慧  马林燕  赵凯  张泽 《资源科学》2023,(11):2248-2263
【目的】作为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的服务模式,农业生产托管在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研判生产托管的绿色发展效应,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山东、河南两省1238份小麦种植户的调研数据,构建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生产托管对农户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1)样本地区小麦种植户的绿色生产效率均值为0.575,整体绿色发展水平不高;(2)生产托管能够显著提升农户的绿色生产效率,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及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生产托管的正向影响依旧显著;(3)生产托管对于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中等偏高群体的农户绿色发展效应更强;与山东相比,河南农户生产托管对绿色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强;与小规模户、低非农化程度的农户相比,生产托管对实际经营规模偏大、非农化程度偏高的农户绿色发展效应更强。【结论】本文证实了农业生产托管在粮食绿色生产效率提升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这为继续完善优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和加快农业绿色发展转型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旨在查明江苏全省及各区域耕地压力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为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压力指数模型、泰尔指数、灰色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年份的江苏耕地压力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并对2025年、2030年进行预测。【结果】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全省耕地压力指数处于0.94~1.07之间,总体处于预警压力区;全省耕地压力泰尔指数呈增加趋势,各市耕地压力空间分异增大,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之间极不平衡,由南至北快速降低。(2)在耕地压力的影响因子中,粮农比、人均耕地、粮食单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粮农比起到决定性作用,说明在其他因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粮农比是全省粮食生产的关键变量。(3)趋势分析表明2025年、2030年全省耕地压力将缓慢下降,但仍处于预警压力区,其中无锡、常州2市耕地压力增加较快,其余各市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结论】江苏省耕地压力水平整体较高,且各区域间差异大,粮农比对耕地压力影响最大,这一结果对江苏省未来缓解耕地压力、保障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农技推广与粮农耕地持续保护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河南省634份粮农的调查数据,利用变异系数法测算粮农耕地持续保护程度,实证分析农技推广对粮农耕地持续保护行为的影响以及期望确认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结果】(1)基层农技推广、数字农技推广均显著促进粮农耕地持续保护行为,且在解决内生性问题与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2)基于代际差异分析,基层农技推广对粮农耕地持续保护行为的影响无群组差异,而数字农技推广对新生代粮农耕地持续保护行为的影响更显著;(3)基层农技推广、数字农技推广在对粮农耕地持续保护行为的影响中呈现出互补效应;(4)基层农技推广通过增强利益期望确认、降低风险期望确认两条路径来间接影响粮农耕地持续保护行为,而数字农技推广主要通过增强利益期望确认来间接影响粮农耕地持续保护行为。【结论】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与数字农技推广建设的同时,也应发挥“线上”与“线下”农技推广的互补效应,以帮助粮农形成较为客观的期望水平,进而促使粮农持续实施耕地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8.
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主要包括土壤培肥行为和对弱质耕地的改造行为等,这些农业生产投入和经营行为都有利于耕地质量水平的提升。农地流转制度是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重要创新,它是现阶段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关系的研究结果对完善耕地质量保护视角的农地流转制度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农地流转制度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效应、影响路径及发生机制等内在机理,采用湖南省13个地市的田野调研数据通过建立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在农地流转市场化建设初期阶段,农户在转入地上实施更少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但随着流转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和完善,转入地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会有所增加;家庭特征如人口数和地块特征如细碎化程度等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有一定的影响效应;政府补贴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针对该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政策建议:积极落实和推进农地流转制度建设和市场化建设进程;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给予补贴或奖励;建立健全耕地质量保护的惩罚制度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护是系统改善耕地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而基层治理现代化逐渐成为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引擎之一,科学考察和评价基层治理特征对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的影响效应,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集体行动视角出发,基于新疆农户调查数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和工具变量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考察了协同型基层治理对农户参与村庄灌溉渠系和农田防护林等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的直接影响,以及协同型基层治理通过规则公平感知对农户参与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的间接影响。研究表明:①协同型基层治理有助于促进农户参与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决策;②规则公平感知在农户是否参与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和提升管护效果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③协同参与、协同支持及协同网络维度显著激励农户参与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的积极性,而对于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效果方面仅有协同支持和协同信任维度发挥着促进作用。本文补充和完善了农村基层治理特征对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行动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对完善水土资源保护的激励机制、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绩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0.
赵雯歆  罗小锋  唐林 《资源科学》2023,(7):1440-1454
【目的】在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的背景下,厘清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户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对推进粮食生产效率稳步提升、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方法】基于湖北、河南两省770份粮农调查数据,利用DEA-SBM模型对其粮食绿色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通过Tobit模型论证了劳动力转移、技术推广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1)劳动力转移在时间、空间维度均对农户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存在抑制作用。(2)政府绿色技术推广措施能够促进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有效缓解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负面影响。(3)技术推广对农户绿色生产效率的缓解作用存在年龄和种植规模的门槛限制,对年轻农户与高收入农户而言,其缓解作用不显著。【结论】应健全农村劳动力保障机制,拓宽绿色生产技术推广渠道,重点着眼于老龄农户、低收入户的绿色生产技术推广途径,以推进粮食绿色生产效率提升,有效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富丽莎  秦涛  汪三贵 《资源科学》2022,44(10):1980-1993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背景下,农业保险是否具有影响生产要素配置进而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造血”功能亟待研究。本文基于山东与甘肃583份农户调研数据,兼顾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经营规模、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存在先正向激励后负向抑制的“倒U型”关系,与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存在线性正向关系。②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对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要素配置影响存在差异,对小农户而言,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存在“倒U型”关系,与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存在线性正向关系;对新型经营主体而言,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仅与经营规模、资金投入及技术投入存在“倒U型”关系。③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主要通过促进土地流转来扩大经营规模,通过增强农险信贷协同效应来提高资金投入,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来提升技术投入,进而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据此,提出了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增强补贴政策指向性、缓解农业信贷约束、抑制道德风险问题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魏昊  夏英  李芸  吕开宇  王海英 《资源科学》2020,42(2):217-231
合理引导农户采用具有提升耕地质量的农业技术对于建设高标准农田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农户信贷需求抑制引发的资本投入不足是否抑制了农户采用此类技术有待研究。本文使用黑龙江、河南、浙江和四川4省957户关于粮食种植户农业生产生活的入户调研数据解答这一问题,在区分不同属性的耕地质量提升型农业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含有工具变量法的CMP模型实证分析信贷需求抑制对农户采用不同属性农业技术的影响,并检验农户分化下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①当前农户对耕地质量提升型农业技术采用率普遍偏低,信贷需求抑制较为普遍,并呈现中西部偏高,东部偏低的情况;②信贷需求抑制对于具有增资属性的耕地质量提升型农业技术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于无增资属性的农业技术影响不显著;③农户分化对信贷需求抑制影响农户采用短期且增资属性的农业技术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即在信贷需求抑制背景下,不同类型的农户在采用具有短期属性农业技术有显著差别,而对具有长期属性的农业技术采用没有显著差别。总结而言,信贷需求抑制显著抑制了农户采用具有增资属性的耕地质量提升型农业技术,农户分化导致农户在采用具有短期收益属性的技术上出现差异性,而在长期收益属性的技术采用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王福红  夏咏 《资源科学》2024,(1):130-144
【目的】耕地集约化利用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和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路径。科学辨析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时空分异特征,精准把握耕地集约化利用存在的短板,对促进耕地资源潜力的挖掘,提升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持续状况4个维度测度2000—2020年全国及四大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耕地集约化利用空间不平衡状况及结构来源,运用分位数标准化方法分析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充分状况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2020年全国及四大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差异较为显著,但总体均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较低省份对较高省份存在“追赶效应”。(2)全国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平衡状况总体呈现缩小态势,耕地集约化利用空间不平衡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不平衡,约占7成以上。(3)全国及四大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充分指数均呈现下降态势,总体不充分指数西部(80.94)>东北(74.33)>全国(68.14)>中部(60.16)>东部(55.72)。(4)耕地利用持续状况是导致全国及东部、中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而如何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实现“藏粮于地”的关键所在。【方法】本文基于2005—2020年的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能够显著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正向影响,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2)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实施效果在粮食主产区更明显,在南方地区也表现较强,而在经济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却较弱。此外,相比玉米而言,政策对水稻和小麦生产能力提升作用更好。(3)作用机制检验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通过促进农业机械化、土地流转以及耕地复种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结论】建议加大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重视农田水利灌排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强化高标准农田的建后管护工作,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识别学术期刊新媒体平台用户知识付费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对提升用户知识付费意愿、提高学术期刊新媒体知识付费服务能力和促进平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学术期刊新媒体平台用户知识付费意愿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决策实验室分析方法分析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原因因素、结果因素和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感知内容价值、感知服务质量、感知情感价值、感知金钱成本、口碑质量、口碑效价、专业性、交互性是用户知识付费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结论】学术期刊应从深耕产品内容质量、注重意见领袖培养、触发口碑效应及合理定价产品等方面提升其知识付费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毕雪昊  杨亚琼  邹伟 《资源科学》2022,44(12):2540-2551
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前提,社会化服务被认为是弥补由劳动力非农转移引起的耕地利用劳动短缺的有效手段。在耕地利用日渐面临劳动约束的压力之下,基于非农就业与社会化服务发展趋势分析二者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江苏省344个水稻种植农户样本,通过DEA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农户社会化服务购买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非农就业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有抑制作用,购买社会化服务可以提高效率,并减弱非农就业的负向影响;②购买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环节差异,其中,整地、育秧插秧、施肥等服务有利于效率提升,而其他环节的影响并不显著;③购买不同服务环节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调节效应不同,仅购买整地、病虫害防治和收割服务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劳动力替代、资本替代、技术替代等效应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改善要素配置、促进耕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具体表现。在畅通劳动力流动渠道、优化家庭劳动要素配置的同时要完善社会化服务市场,针对性激发不同服务环节技术要素活力,保障耕地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在线健康社区的快速发展为用户获取医疗健康信息和服务提供了重要平台。但用户主要以 搜索和浏览信息为主,缺乏知识分享意愿,这将影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整合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和社会支持两个 视角,研究了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知识分享行为。【方法/过程】对收集的326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 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显著影响用户对社区的信任,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显著影响 用户对其他成员的信任,信任和隐私风险决定用户知识分享的意愿。研究结果启示在线健康社区应重视信息服务 质量,为社区用户创造可信的互动环境,减少用户隐私担忧,从而促进成员的知识分享意愿和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探究隐私疲劳视角下智能穿戴设备用户隐私信息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对降低用户隐私疲 劳、提高隐私保护意愿,从而促进用户进行隐私信息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应对理论与保护动机理 论,构建了隐私疲劳视角下智能穿戴设备用户隐私信息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与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结果/结论】①SEM结果显示,感知风险、感知收益、感知信任、自 我效能、反应效能与反应成本等认知因素显著影响隐私疲劳;隐私关注、感知信任、自我效能、反应效能与反应成本 等认知因素显著影响隐私保护意愿;隐私疲劳对隐私保护意愿和隐私信息保护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隐私保护 意愿对隐私信息保护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fsQCA结果显示,有三种构型会触发智能穿戴设备用户的隐私信 息保护行为。【创新/局限】将隐私疲劳引入隐私信息保护行为研究中,综合运用SEM与fsQCA方法探究变量间的复 杂因果关系,但样本仅针对智能手表和手环的使用者,样本范围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9.
农户风险偏好、风险认知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志武  胡伦  陆迁 《资源科学》2018,40(4):797-808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风险特质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需求异质性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求农户最优风险管理策略以及为构建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政策激励机制提出政策建议。利用甘肃省张掖甘州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示范区540份农户调查问卷,探讨了风险偏好、风险认知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节水灌溉技术具有降低干旱风险损失的功能,因此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意愿随风险认知水平的提升而增加,而随风险偏好程度增加而减弱;② 农户风险认知、风险偏好交互决定了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即当农户感知到更大风险时,风险喜好型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显著低于风险厌恶型农户采用意愿;当农户属于风险喜好型时,风险认知较高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显著高于风险认知较低农户采用意愿;③ 农户风险偏好通过风险认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意愿,风险厌恶型农户随其风险认知水平的增加而对增加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变得更加强烈和显著;同时,研究也发现风险规避型农户并未因风险认知水平提升而提升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意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在虚拟的电子网络环境中面临诸多风险,如何有效规避网络信息资源 著作权风险是新时期维护良好的网络版权秩序必须解决的一大难点。【方法/过程】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的分 析方法,构建了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复制动态方程探讨网络信息资源著作 权风险的演化博弈均衡。【结果/结论】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人与传播者的策略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系统 不会固定收敛于某一个均衡策略集合;其中监管成本、维权成本、支付成本、处罚力度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系统的演 化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