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体现了马克思一生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从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两个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本文将分析二者之间辨证统一的相互关系,进而阐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媛媛 《文教资料》2011,(31):90-91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具有类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阐述了关于人的类存在、类生活、类本质及类本质异化的观点。《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于我们至今仍有深刻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问题的探讨为他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手稿》从肯定人是一种类的存在物入手,具体阐述了人的类本质的内容、依托、类本质的丧失及其复归等问题,最终将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解放联系起来。它构成了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点,也为后来成熟的马克思思想的诞生做了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三个重要的命题"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拟对上述三个命题的基本内涵、内在联系等作一分析和比较,从而论证这三个命题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并阐发每个命题的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首先是类的存在物。研究人的本质,首先就要研究人的类本质。所谓人的类本质,亦即人类的本质,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一、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关于人的类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有过大量的论述,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劳动。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在于自由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人的类本质与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类的本质之特点是实践性、创造性,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类的本质的基本思想;教育在人的类的本质生成中的地位及作用可称作类的教育;类的教育是自觉的类的发展的一种现代观念:“自由个性”揭示了教育的方向,确立独立的人格意识乃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自我”表现了教育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的重要思想,常被西方学者批评为"抽象"、"先验"和"非科学"的"费尔巴哈主义人本主义"。事实上,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并不存在"费尔巴哈阶段",把"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正是马克思完全超越主观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地方,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劳动历史地位的科学抽象。同时,"劳动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并不冲突,"劳动类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关系总和"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人本质理论,二者从不同角度规定了人的本质,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相似文献   

8.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1.人的一般特性:人的类特性人的类特性是指人作为种属的一般特性,反映的是人这个类与别的类的区别。马克思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物还有其特性,即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犤1犦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区别于其他哲学家的一个所在。所谓“自由自觉的劳动”就是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并在劳动活动中能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自然发展的规律。劳动作为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只有通过这一形式才能表现自己的“类本质”的特性。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是类存在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马克思看…  相似文献   

9.
现实的人,是类与个体的内在统一。作为类的存在物,人和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作为个体存在物,个人之间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实践的类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就是一种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进行自由自觉创造实践活动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以感觉主义或感性直观作为自己的根本原则.由于费尔巴哈未能汲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因此,它具有一切狭隘的感觉主义所共有的缺陷.费尔巴哈要么在说明人的感性本质和或自然本质时陷入他自己所反时的庸俗唯物主义,要么在说明人的超感性本质或超自然本质(人的精神和社会性)时陷入唯心主义,或者说,他必然陷入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之中.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的矛盾,在马克思的立足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新世界观当中得到了真正的克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分析和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围绕马克思异化理论展开的论争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从未止息过。以莱恩·弗斯特、哈特穆特·罗萨和拉埃尔·耶吉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认为,马克思异化观深陷本质主义危机,需要对马克思异化理论进行批判性诠释,祛除其类本质概念及其造成的僵化目的论和独断家长制。对此,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内部存在三种反驳路径,但由于其自身预设的静态性,仍不足驳倒批判本身。回到马克思异化理论本身进行考察,马克思并非先预设某种类本质再去对照现实,而是在生活实践中自由生成对类本质的动态理解。由此可见,马克思异化理论并非本质主义残余,而是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的代表人物们对其存在严重的误读。  相似文献   

12.
面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与异化,马尔库塞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了沉思。他在赞同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实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解放的同时,又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学及心理结构理论,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解放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解放美学观:人的解放的实质在于人格、精神与美感上的爱欲解放,而爱欲解放得以实现的关键途径是艺术和审美,艺术和审美具有造就“新感性”、批判现实社会、加强个体主体与社会整体力量的功能。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突出了艺术、审美与人的未来的深刻关联,值得借鉴。但这一丝毫未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根源的艺术审美救世观只能是一种主观设想。  相似文献   

13.
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思维方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力量。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为准确把握当下人类的共同价值思想,认清"普世价值"陷阱,深刻揭示人类共同价值思想的实现条件以及影响因素提供了基本思路。真正的共同体是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场域,必须克服类本质的异化,实现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入手,阐述“社会关系总和”的非价值性及演进维度,着重阐析异化与发展问题.异化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其理论基石之一;异化是人的本质一种表现形态,人的本质是一个理论论述,不涉及价值观念和社会背景,异化劳动下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问题,有价值悬设.发展的过程总是与异化相随,异化是发展的环节,发展的命题意义在于不断扬弃异化.  相似文献   

15.
批判和超越政治理性构成了马克思早期重要的理论主题.他当时将政治理性等同于普遍性,然而通过对黑格尔逻辑上的理性国家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之后的现实政治民主制的研究,他发现普遍性生成的真正领域并非是政治国家,而是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的两种具体形式,即土地、货币与政治的内在关联.在中世纪,长子继承制体现了土地的政治意义;而在现代社会,货币本身就具有普遍性和权力属性.然而土地与货币并不等同,土地只是自然物,货币却是人劳动的产物.由这两种财产形式的差异入手,马克思揭示了货币虽然具有普遍性,却并不创造普遍性,由此使他转向普遍性的创造主体与关键领域,即无产阶级的劳动,确立了他后来以经济批判来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特征决定了其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本质.在理论层面,通过哲学批判,马克思揭示了世界历史生成与发展的现实性,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阐明了世界历史的资本本性.在实践层面,指认共产主义是扬弃资本的世界历史的现实运动.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将共产主义运动定位于人类解放的高度,才真正构成对资本的世界历史的实践批判;经由共产主义运动生成的世界历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批判和超越政治理性构成了马克思早期重要的理论主题.他当时将政治理性等同于普遍性,然而通过对黑格尔逻辑上的理性国家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之后的现实政治民主制的研究,他发现普遍性生成的真正领域并非是政治国家,而是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的两种具体形式,即土地、货币与政治的内在关联.在中世纪,长子继承制体现了土地的政治意义;而在现代社会,货币本身就具有普遍性和权力属性.然而土地与货币并不等同,土地只是自然物,货币却是人劳动的产物.由这两种财产形式的差异入手,马克思揭示了货币虽然具有普遍性,却并不创造普遍性,由此使他转向普遍性的创造主体与关键领域,即无产阶级的劳动,确立了他后来以经济批判来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人的类本质是人的第一层本质。马克思肯定人具有自身的类本质并明确人的类本质在于劳动。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的科学认识是他进一步揭示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观点是他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三个方面:人的劳动即人的类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个体本质(现实本质)以及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又是将人的类本质与人的个体本质联结起来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将哲学从天国拉回了人间,从关注神性回归到了人性。"类本质"一词则是他在揭露基督教本质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立场,引用并发展了类本质理论。二人都站在唯物主义的高度上,揭露了宗教神学的秘密,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是人本质的异化。但是由于当时时代背景和个人理论基础、及哲学目的等的不同,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类本质理论在概念内涵、理论目的、理论视域、论证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