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喀喇汗王朝的突厥语居民及其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喇汗王朝是我国维吾尔族先民在新疆南部和中亚一带建立的政权。其境内操突厥语言的居民主要有:九姓乌古斯(回鹘)、葛逻禄、样磨、突骑施等。喀喇汗王朝时期的文学语言——哈喀尼亚语是在九姓乌古斯(回鹘)、葛逻禄、样磨、突骑施等部落中逐渐形成的。哈喀尼亚语与现代维吾尔语具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乌古斯传》(oguz-nam)是流传在古代维吾尔人民中间的一部散文体英雄史诗。它于13-14世纪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用回鹘文(古代维吾尔文)写成。对其语言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乌古斯传》文献语言动词的语态、式、人称、时等语法范畴,并与其他回鹘文献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乌古斯传》语言动词语态、式、人称和时态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回鹘西迁目的地问题,“葱岭西回鹘”问题以及喀喇汗王朝的建立者和建立时间问题等,是史学界长期讨论而至今仍未能解开的历史之谜,本文从探讨其西部疆域问题入手,进而展开对上述诸问题的讨论,认为东部天山地区(包括天山北麓伊塞克湖以东地区)为回鹘统治集团亦即九姓乌古斯的世居之地,因而亦 回鹘西迁的目的地和最终落脚点;漠北回鹘汗田破灭前,原徙居于葱岭西(包括于阗至喀仁噶尔、阿图什一带)的九姓古斯的一支-克尼柯(Qiniq)部落便已脱离了回鹘集团,且不再以回鹘自称,故而也就不宜再用“葱岭西回鹘”相指称了,喀喇汗王朝正是由克尼柯(Qiniq)部落于9世纪20年代所建立的。  相似文献   

4.
回鹘西迁目的地问题,“葱岭西回鹘”问题以及喀喇汗王朝的建立者和建立时间问题等,是史学界长斯讨论而至今仍未能解开的历史之谜。本文从探讨其西部疆域问题入手,进行展开对上述诸问题的讨论。认为东部天山地区(包括天山北麓伊塞克湖以东地区)为回鹘统治集团亦退九姓乌古斯的世居之地,因而亦是回鹘西迁的目的地和最终落脚点;漠化回鹘汗国破灭前,原徙居于葱岭西(包括于阗至喀什噶尔,阿图什一带)的九姓古斯的一支-克尼柯部落便已脱离了回鹘集团,且不再以回鹘自称,故而也就不宜再用“葱岭西回鹘”相指称了。喀喇汗王朝正是由克尼柯部落于9世纪20年代所建立的。  相似文献   

5.
公元九至十三世纪,西迁中亚的乌古斯/回鹘人与中亚土著东伊朗人发生了长久而普遍的民族融合。乌古斯/回鹘人在政治、军事、宗教、经济方面的统治地位,规定着融合的方向朝乌古斯/回鹘人一方倾侧;而东伊朗人文化及语言的优势地位,又在很长时间内规定着两个亲族的文化和语言朝东伊朗人一方倾侧。这种民族融合的二重化现象(或中途现象)就是中亚史上所谓的“回回现象。它的归途有二;其一,随蒙古西征军东来,在中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其二,没有东来者,在中亚地区全面地乌古斯/回鹘化。  相似文献   

6.
乌古斯与回鹘均是古代操用突厥语族语言的著名群体。其活动历史不仅与中亚史、突厥史及其他古代突厥语部落史、部落联合体史息息相关,而且与现代诸多突厥语民族史紧密相连。但在突厥语民族史的研究中,由于存在着将部落与部落联合体不加区别、部族与部落联合体相混淆和滥用“民族”概念的三种错误倾向,使得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将乌古斯与回鹘这两概念互相纠缠在一起,复杂难辨,因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乌古斯与回纥(鹘)的关系问题,首先应从乌古斯与回纥(鹘)各自的形成、发展历史入手。  相似文献   

7.
7~13世纪古代维吾尔人民及中亚各民族曾经相继使用过突厥如尼文、回鹘文,并用这些文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记载并保存了大量有关社会、历史、佛教、经济等方面的文献。笔者在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对突厥碑铭文献《阙特勤碑》、回鹘文佛教文献《弥勒会见记》及另一部回鹘文文学名著《福乐智慧》的名词格位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富学著《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已于2 0 0 3年9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前面由兰州大学郑炳林先生撰写《〈敦煌学博士文库〉缘起》,耿世民、齐陈骏先生分别为之作序。该书分绪论、上篇(回鹘文献———回鹘文化的基本载体)、中篇(回鹘文化研究)、下篇(回鹘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等4部分,书后还有附录———(回鹘文《折叱王的故事》译释)、附录2 (回鹘文《杂病医疗百方》译释)等。作为该书正文,上篇概述了回鹘语文献的发现、收藏与研究、刊布状况;中篇是全文的核心,重点研究了回鹘语文、宗教、文学和科学技术4个方面的内容;下篇论述了回鹘文…  相似文献   

9.
由敦煌研究院杨富学先生编著,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万字著作《回鹘之佛教》已于1998年8月发行面世。该书属西域佛教研究丛书之一,也是国内外系统研究回鹘佛教史的第一部专著。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收集的回鹘史料极为丰富全面。作者不仅搜罗了中外学者已经刊布的回鹘文献和他们的研究战果,而且也研读了大量的汉文史乘和敦煌、吐鲁番所出的佛教写本。书后还专门列了《回鹘佛教研究文献目录》,主要收录了自19世纪末以来国内外研究回鹘佛教文献、回鹘佛教历史及回鹘  相似文献   

10.
《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是杨富学在回鹘历史文献系列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所撰写的关于回鹘文化的集成之作。其贡献不仅仅在于对现有回鹘语文本进行了汉文的译释工作,为学界提供了继续研究的文献基础;更在于从“聚合与波散”的视野考察了回鹘文化的成长、发展之路,揭示了回鹘文化特质的凝聚与积淀过程,彰显出向四方波散的强劲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论文中的汉语借词主要是来自于回鹘文世俗文书的两种版本著作。文章穷尽式地罗列两种版本中的汉语借问,并探究同一个汉语借词在不同版本中呈现状况。采取比较回鹘文-汉语语音的对音方法。归纳汉语-回鹘语的对音规律。该研究不仅可帮助建立回鹘语和汉语的语音对应关系,探讨回鹘语从汉语借词的途径和规律,而且还能看出回鹘语言受到汉民族语言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敦煌、吐鲁番、哈密、库车、莎车等地相继出土的数百件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中,内容涉及古代回鹘人文化生活、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高利贷、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社会习俗及宗教等诸多方面,对于研究9-14世纪的回鹘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百年来一直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涌现出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20世纪的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一千多年以来,维吾尔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曾经使用了不同的文字形式,书写了大量极其珍贵的书面文献。本文所论述的回鹘语和现代维吾尔语只是维吾尔书面语言发展史上的两个阶段,从历时的角度就回鹘文献中的名词的数范畴同现代维吾尔语书面语中的名词的数范畴进行对比,试图找出其发展与变化规律,以期能对双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潘亚丽 《海外英语》2012,(5):153-154,170
作为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两位的著名翻译家,竺法护和鸠摩罗什分别是翻译手法中直译和意译的代表。该文从两人所处的客观条件的不同对其翻译特点进行分析,以说明客观因素对译者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才子牡丹亭》是清康熙、雍正年间刊行的汤显祖《牡丹亭》的一种笺评本,笺注、评点为其时徽州吴震生、程琼夫妇。该书笺评长达30万言,超出原本五六倍,内容复杂,精芜并存,堪称古代戏曲第一奇评。书中大量征引历史资料,以史论曲,以史证曲,历史意蕴丰厚,但也有失误与缺陷。该书刊行不久即遭禁毁,存世极稀,近年来海内外学始予关注。  相似文献   

16.
陇右古典献是中国古典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当包括陇右传世的书本献,陇右金石献,敦煌遗书,甘肃简牍等四部分,本对陇右献的内容,数量,整理与研究成绩,陇右献整理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论述,全面展示了陇右献的学术价值及其在中国化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邓文宽 《家教指南》2016,(2):125-136
路易·巴赞教授是欧洲突厥学的泰斗,其代表作是法国国家级博士论文《古突厥社会的历史纪年》。然而,本文作者发现,巴赞教授使用了一种历史上不曾存在过的"六十纪年周期":由十二生肖配六甲纳音(用五行代替)而成。本文追根溯源,找出这项学术错误发生的根源是:误读了黄伯禄神父1885年出版的《中西历日合璧》中六十甲子表所附的六甲纳音内容(黄神父也未正确理解六甲纳音)。根据出土回鹘资料中的历法要素,作者对回鹘所用纪年方式进行了复原:1."行肖法"(代替天干的五行配生肖),2."干肖法"(天干配生肖),3."干肖纳音法"(天干配生肖再配纳音)。这三种源自汉族又经改编的六十甲子,在回鹘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段曾经被分别使用过。为了在更大范围内认识汉族六十甲子在周边民族文化中的嬗变,文章又对吐蕃六十甲子和回鹘六十甲子做了比较,分析其异同。文中所附汉族、回鹘、吐蕃六十甲子表,均可作为研究相关出土文献年代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郑樵《通志》所录梵竺四曲,《舍利弗》是中土善声沙门截取《妙法莲华经》中世尊所说的偈并裁减经中的一些情节而成的呗声,与西域所传梵剧《舍利弗传》并无关系;《法寿乐》是文惠太子为配合自编舞蹈《法乐梵舞》的演出而令王融创作的乐歌,非呗声或徒诗;《阿那》为蠕蠕国遗存的佛曲,此曲名非原曲名,后来的好事者用此曲填写新词歌蠕蠕主阿那的事迹,于是就用阿那的名字为曲名,取代了旧的曲名;《摩多楼子》则是从西域传入的佛曲,今传歌词肯定不是其原歌词,只是在它传入中土后,才有好事者沿用其名写了歌词,借以言"征战行役之苦",并非是因梵剧《舍利弗传》中有征戍情节而拟述之。  相似文献   

19.
依据《二十五史》《四川通志》《潼川府志》《遂宁县志》《蓬溪县志》《射洪县志》《宋代蜀人著述存佚录》《清代蜀人著述总目》、各乡镇志及遂宁各姓族谱等各种传世、出土文献和数据库,全面考订遂宁市(射洪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古代各类著述。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编排,收录民国以前今遂宁市籍作者之著述和外籍作者关于今遂宁市地域之著述。方志、族谱,下限延至民国。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正史、方志、家谱)之一,故据目力所及,择要选录,用以弘扬传统文化、保存乡邦文献。  相似文献   

20.
王惠民 《家教指南》2011,(1):16-20,128,129
在密教观音造像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组对称出现的"甘露施饿鬼"、"七宝施贫儿"图像,主要出现在千手千眼观音像和十一面观音像中,这组图像在密教经典中并无明确记载。本文考察了图像的经典依据,认为是受到《千手千眼观音经》、《十一面观音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等密教经典的多重影响,而非来自某一特定密教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