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理解黑格尔悲剧理论必须结合他的哲学思想.黑格尔的历史理性主义矛盾学说是其悲剧论的哲学基础.其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伦理实体冲突论"可以从他的"实体即主体"的哲学思想得到解释;"永恒正义和解说"显示了他用乐观主义的生存哲学来解脱悲剧性境遇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死亡是人类无法超越的悲剧,也是海明威作品中的永恒主题。通过描述主人公们面对死亡由恐惧到坦然,再到超脱与神往的过程,海明威力图证明:只要以非凡的勇气同死亡相抗衡,就能在精神上超越死亡,从而达到肉体毁灭后精神上的永生。  相似文献   

3.
<雷雨>是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生存的悲剧.<雷雨>历来为人们归为命运悲剧一类,但其实作品中所指的命运只是一种托词,是对于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呼喊.<雷雨>并非宿命,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在周朴园与侍萍等人中得以演绎.  相似文献   

4.
论刘希夷诗歌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希夷是初唐时期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词旨悲苦,充满悲慨之音,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本文从三个层面:深沉的孤独意识,生命的悲剧意识;宇宙时空意识来阐述其诗歌中的悲剧意识。诗人在深沉的悲剧意识中表达了对生命对生存的焦虑和渴望,在探索中走向了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5.
尼采探索希腊悲剧的本质是为了最深刻地揭示希腊的创造精神的深层原因。悲剧的日神因素和酒神元素这一对立在悲剧中被扬弃而归于统一。在悲剧中,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悲剧所给人的形而上的慰藉就是:现象的毁灭丝毫无损于意志的永恒生命。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对死亡的探究基于对生存意义的思考。《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其主人公哈姆雷特对死亡的思考不仅体现了戏剧的悲剧主题,还展现了从恐惧死亡到超越死亡的精神变化过程。这与17世纪玄学派代表人物约翰.邓恩的《圣十四行诗之10》中诗人与死神辩论所内蕴的死亡观有所不同。从对死亡进行思考到与死神进行辩论,折射出自文艺复兴至17世纪英国文学中死亡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凝望人间——《青衣》悲剧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有着丰富的悲剧内涵,即人性的悲剧、人生的悲剧和艺术的悲剧.人性的悲剧在于人性中的"低劣部分"得以不应有的放纵和滋养;人生的悲剧在于自然法则无法摆脱和超越;艺术的悲剧在于社会的异化.而希望的出路则有待于人性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抗争与超越:悲剧意义的形而上生成周可悲剧,一种悲沉壮烈、博大精深而又令人铭心刻骨的生命艺术!人类生命的悲壮激越、真诚执著,永恒奋争,都无不昂扬叠现在它飘绵跌宕的怀抱中。所以,尼采称之为所有艺术中“最高贵的艺术”,视之为“浓缩了世界图景的神话”,在这位...  相似文献   

9.
"二战"的爆发使全世界的人直接面对着死亡的恐惧,对现实世界充满怀疑,对社会现实感到绝望,自我如何选择成为是否酿成人生悲剧的关键.本文从两个方面: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人与自我的悲剧冲突,通过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揭示现代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0.
《银饰》结构上存在悲剧深化和消解的二元结构。作品一方面通过人物的反常化行动与死亡推动悲剧的深化,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的死亡和叙事结构来消解故事的悲剧效果。这种深化与消解的二元结构完成了亚氏悲剧理论所提出的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1.
生存是一出悲剧的戏,对生存的悲剧的超越,正如<命若琴弦>和<西西弗神话>所提供的解救方略那样,把过程当作目的,以此超越生存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海岩的小说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在现在这样一个日益物质化、商业化的社会里,在这样一个人们已不知爱为何物的社会里,他为我们精心打造着唯美的爱情童话,给我们以无尽的憧憬和遐想。海岩的作品有其鲜明的特色,形成了"爱情 案件"的"海岩模式"。爱情与死亡是海岩作品永恒的主题,有了"死亡","爱情"才变得节外生枝;有了"爱情","死亡"才显得凄美动人。美丽的开始却注定着悲剧的结局,而悲剧的存在是因为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孤独。这种孤独则来源于现代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命运的冲突、人性的冲突、文明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萧红小说浓郁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全面的展示与永恒的追求“叛家——离家——归家”人生阶段的三个方面,反映了其小说世界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悲剧美的艺术特色,透视出作家的故乡情、民族情。作家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怀念。已超越时空界限,成为人们对人类精神家园永恒的追求与向往:作家对人生悲剧的探寻与彻悟,已打动无数不安于现状的人们,并激励其寻求更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赵宏维 《文教资料》2007,(12):75-77
悲剧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作为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的雪莱,毫不例外地在他的诗作与人生中表现了这一点。本文从社会背景、浪漫主义的宣言、诗人的诗学观以及诗人本身的命运和作品的角度,探讨雪莱的悲剧精神。正如悲剧本身一样,雪莱的悲剧精神缘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不可协调性。  相似文献   

15.
现实的悲剧性促使悲剧意识的产生。从主体的角度说,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认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清醒的把握。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隐藏着这种悲剧意识,一个主体意识充分自觉的人很容易在文学艺术中感应到它。鲁迅小说深沉的悲剧意识使之超越了现实层面的意义而在更为广阔的时空意义上带给我们无尽的启迪。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和认识小说悲剧意识的思想内涵便成为阅读教学中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每个时代的爱情都有其时代的意义.<红楼梦>中上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剧,其中尤以宝黛之恋为主线,引发了人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不断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尼采探索希腊悲剧的本质是为了最深刻地揭示希腊的创造精神的深层原因。悲剧的日神因素和酒神因素这一对立在悲剧中被扬弃而归于统一。在悲剧中,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悲剧所给人的形而上的慰籍就是现象的毁灭丝毫无损于意志的永恒生命。  相似文献   

18.
悲剧作品能够让人正视死亡,了解人的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并且使人借助死亡的阴暗背景,更加明晰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悲剧作品不啻生命教育的好教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命教育的需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阅读给人生命启迪、生命力量、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悲剧作品,使之铸就起坚毅不屈、超越平庸与肤浅的生命之魂。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哈代的悲剧艺术着意表现现代文明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创痛,具有浓郁的现代主义文学色彩.哈代与现实主义作家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英国文学史上新旧承替的特殊地位,及他本人在艺术上的严肃追求,使他成为一名令人肃然起敬的作家.伍尔夫将哈代称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作家".Lynd曾经说过:"在哈代的同时代作家中,几乎只有哈代用悲剧的眼光看待生活,这一点在精神上与20世纪的人生现一致."在表现悲剧艺术方面,哈代的小说超越了他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作家萧红及其作品都包含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从萧红个人的悲剧经历,阐释小说中人物生命的摧残与戕害、精神的扭曲与变态及其生存的动物性,以此揭示悲剧的广涵性。通过对悲剧文化的分解,进一步探究其超越悲剧的对生命的渴望与探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