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量词是汉语中的一个独立的词类,而在英语中却是从属于名词的。汉语中发达的量词是写作和交流必不可少的,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许多量词不能实现字对字的翻译。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归化的译本,非常具有"英语味",因此,考察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中对于汉语量词,尤其是具有一定修辞含义的量词的翻译手法,对我们的翻译教学、实践以及英语习得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义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汉字"青"在不同场景中呈现多样的含义。本文着重分析中文小说《边城》中"青"字的不同蕴含,以金介甫和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两个译本为参照,探讨汉语多义词的英译策略。研究表明,在源语含义确定的情况下,"青"在不同译本中的英文对等翻译相对直观和统一;当中文含义模糊时,英译分歧出现,这种差异以译本形式体现了语言内涵的发展变化。对源语以及源语文化理解深刻才能准确把握翻译策略和词语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语篇视域下确定意群如何翻译是在保证语意连贯、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分析如何恰当地切分意群,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逻辑。以鲁迅小说的两个译本为例,通过汉语意群再确定、复合句中主句再确定和从属结构再确定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语篇视域下汉译英的意群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4.
顺应论是个具有极强解释力的理论,可以解释不同的翻译现象、比较译本异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本文试图比较夏衍所写散文——《野草》的两个英译文。译本出自张培基和刘士聪。通过比较发现,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译者要根据语境、语言结构顺应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5.
陈绮 《海外英语》2011,(4):141-142
该文从文化可译性的视角对同一汉语文本的两个英语译本进行了分析,指出两个文本因过于追求忠实性或过于讲究达意为受众者所接受而未能将源文的真实意思所表达出来,并造成死译或源文信息的缺失;同时鉴于两个译本均为能够按照文化可译性原则表达原文的文化元素,该文在对两个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文化可译性所推崇的翻译实践方法提出了第三个译本。  相似文献   

6.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两者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语言结构的理解对翻译而言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还要具有牢固的汉语语言功底。通过对比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进而对句法翻译进行分析。通过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提高译者理论水平,从而实现用地道的译入语进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7.
虽说英语是单复数语言,汉语是数词加量词语言,但英语中也有“数词+N1+of+N2”的表量结构,汉语“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量词在特定语境下也可以省略。由于表量结构中的量词可分为八类,且量词既可用于表单位,又可用于表种类和表容器等,汉语中省略了量词的“数词加名词”构式有时就有多义性。人们在进行翻译时应特别注意根据语境对其进行适当的语义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Hall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针对各语篇衔接手段在英汉语篇中的表现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结合英汉两种语言的根本差异,即英语多用"形合法",汉语则重于"意合法",总结出在英汉语篇互译中转化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本研究将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与翻译策略这两个问题相结合,将翻译研究向语篇层次拓展,强调分析英汉语言中不同的语篇衔接模式是译者合理调整翻译策略、正确传达源语信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合成词灵活多产,是英汉语言常见构词法。英语合成词的生成路径主要为:1)在英语语境中自然形成;2)在汉语英译中人为创造。本文研究的英语合成词属后者,汉语(源语)合成词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合成词。本文以汉语合成词结构为切入点,将其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形容词合成词和名词合成词。通过比较英汉合成词结构,厘清合成词如何在两种不同语言中建立沟通桥梁。最后以奈达等翻译理论为基础,总结出同构和异构两大翻译策略,并细分为多条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实例探讨汉语量词中个体量词、集体量词与英语表量关系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从而得出以下结论:虽然英语与汉语关于量词在表达上存在着差异,但其本质却是相同的,即量词以及表量结构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认知的需求,在同一事物上使用不同的量词,在不同事物上使用同一量词,都是由认知主体认知视角变化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量词在汉语中的使用历史悠久,范围广泛。汉语中常用发的量词大约有500个,其数量之大、类型之多、使用频率之高是英语量词无法比拟的。汉语词汇中存在量词这一数量庞大且起重要表意作用的词类,而英语虽然存在少量的起量词作用的词,但没有明确的量词概念,这一语言的不完全对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英汉互译带来较大的困难,成为翻译中"不可译"现象中典型的一类情况。因此,将英汉量词进行对比,对于译文更好地符合"忠实"、"通顺"的基本标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形合和意合是两种语言组织法。英语重形合,结构紧密;汉语重意合,行文散漫。这就造成了汉英翻译中的一个独特技巧:增译和减译。在汉英翻译中增加的东西由于原来是隐含在汉语中的,加之各人的理解不同,一个"增"宇使得汉译英变得多姿多彩!因为诗歌中用词容量大,内容丰富,所以这在古汉语诗歌英译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意在从增译维度欣赏两首著名古诗的不同译本。  相似文献   

13.
不可译性是指由于源语和目标语存在差异,源语所表达的内容在目标语中找不到相应的对等表达,从而导致翻译困难或无法翻译的现象。不可译现象在翻译中经常存在,目前已有不少研究,但专门针对情景喜剧幽默不可译性的研究不多。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角度,以情景喜剧《老友记》为例,探讨情景喜剧中英语幽默汉译的不可译性及其造成的翻译的幽默缺失,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造成英语幽默不可译性的原因,并试图提出一些补偿策略,降低由此造成的幽默缺失。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弗朗西斯.培根的"of st udies"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从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这一视角,结合翻译美学的理念,鉴赏两个中文译本各自的优点与不足。通过例举高健先生和王佐良先生的译句,指出翻译不但要对原文作者的风格进行传译,还要让读者在译入语中感受到"美"。  相似文献   

15.
翻译过程中出现误译是很常见的,误译多半源自误读,即对源语的错误解读.对源语的误读又分为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金瓶梅>英译本中存在较多误译和不当翻译.人名和某些事件的误译只不过是译者的某种"失察"而已,而习语和文化术语的不当翻译根本原因在于译者源语文化意识和修养的欠缺.考虑到英译本非直接译自中文,误译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母译本.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研究两个不同的《红字》译本:“花山文艺版”和“译林版”,从描述和分析复译现象入手,揭示并批判复译背后隐藏的消极因素,为健康、正确的复译指明方向。在对两个译本的比较中,主要涉及译文体例问题、源语语言文本与目的语言文本的处理问题、翻译理念的选择与文化问题的处理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在结构体系上异多于同的语言。在表量词上,汉语中有量词一类词而英语中则没有,英语中表量词是归人名词类的。另外,汉语量词表示的意义比较宽,而英语表量词所表示的意义比较窄。它们在用法上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翻译时,仅仅寻求汉英表量词的对等是不够的,只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才能进行准确地翻译。  相似文献   

18.
汉、英两语量词丰富、用法灵活,具很强的生命力。因汉、英民族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文化成因不同,量词的结构及其蕴含存在诸多差异。基于对汉、英量词差异的认识,通过量词定名回顾和语用举例分析,提出采用适当且有效的方法英译不同语境中的汉语量词的建议,认为只有进行汉、英量词的比较和翻译实践,才可能真正实现汉英两语及其文化的对等交流。  相似文献   

19.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之一,该文选取了朱生蒙与梁实秋的两个译本,检验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通过对这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凡是符合关联翻译理论,能够使译入语读者付出最少认知努力,并获得与源语读者最相似语境效果的翻译是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20.
闵慧 《海外英语》2012,(19):153-155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之一,该文选取了朱生豪与梁实秋的两个译本,检验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通过对这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凡是符合关联翻译理论,能够使译入语读者付出最少认知努力,并获得与源语读者最相似语境效果的翻译是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