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飒飒 《科技风》2016,(5):31-32
"微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特性,在极大削弱了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也给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校宣传部门应充分把握"微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利用新媒体、微媒体的优势,从更新理念、强化内容、整合资源、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等方面积极应对"微时代"的挑战,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追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对自身做出改变的同时也完善了以往的媒体形态,当然,为了适应新媒体与时俱进的要求,与之相关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式推陈出新也是理所当然的。本文通过对“密苏里方法”的研究,表明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该如何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及在今后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新闻传播实验教学又该如何创新。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新闻传播实验教学能在国际舞台发展并拥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11月16日,在中国科协指导下,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技新闻学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携手举办的2019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之"融媒新时代:全域传播"分论坛暨第十二届新媒体节科技新媒体论坛、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新媒体专业委第6次科技新媒体沙龙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在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与传播研究体系下的全域内容生产、区块链+新媒体发展新机遇、智媒融合  相似文献   

4.
现在是智能化、移动信息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新科技例如大数据、无线电通信、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区块链等等,慢慢地被运用于各大媒体新闻的挖掘和传播,以后还会给新闻行业制造越来越多创新性、革命性的改变。如果把新媒体技术同新闻挖掘、散播结合在一起,将有怎样的效果呢?本文以AR、VR技术为例,探讨新媒体技术在新闻报道传播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融合蔚然成风,人们在关注新媒体的同时,也在观察新媒体究竟能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内电视业的领头羊,也是最早一批涉足新媒体领域的电视媒体,自然拥有先天的技术资源和体制资源进行这场传播领域内的革命,央视国际就是中央电视台触"网"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6.
刘聪  韩向东 《现代情报》2015,35(12):50-54
基于移动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又一大平台的背景,清晰"时政新闻信息"概念,对"澎湃新闻"APP时政新闻信息传播进行实例分析,从时政新闻信息的传播姿态、传播方式和分享服务等方面,分析时政新闻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策略,为切实提高时政新闻信息传播公信力和传播效果、提高民众政治素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已进入以移动传播为主的智媒时代.我国各级气象机构开展的公众气象服务与新媒体时代传播环境及用户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和技术的变化,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新媒体时代公众气象服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新媒体时代公共气象服务挑战发展战略、开展生态圈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新型传播模式的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了影响。以微博、公民新闻网站、新闻网志为代表的非专业化新闻模式的产生,对传统的新闻媒体传播机构带来了严重冲击,使其专属权利被弱化,也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造成了困扰,同时新闻制作权的过分扩展,使得新闻理性和公信力下降,新闻责任无法追究到位,这些均制约了新闻媒体的健康良性发展。基于此点,本文对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结构与重构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正1海云网络新媒体技术(1)关键技术研发面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国家战略需求和"互联网+"时代下新形态、新业态的发展需求,应对内容多源化、传播形态与接收终端多样化等新媒体演进特性带来的技术挑战,中科院自主研制了面向WEB生态的新媒体服务与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以用户行为感知、网络性能测量。终端资源预测的人机物三元信息融合为  相似文献   

10.
张颖 《科学中国人》2016,(5):120-121
伴随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传播发展了重大转变,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由此诞生。新媒体的产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信息资源,实现了新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受众的地位。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以及新媒体自身的匿名性和互动性特点,为受众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受众个人道德判断能力的缺失、价值观的错位、人格扭曲等。由此引起了新闻媒体界以及社会的关注,央视媒体作为中央媒体,其信息传播的内容对受众影响深远,因此,文章在阐述新媒体环境对受众生态影响的基础上,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价值取向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受众价值取向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雯暄 《百科知识》2023,(15):30-31
<正>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的媒介方式在不断变化,从过去相对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纸媒,逐渐发展到以各类新媒体为主的互联网传播渠道,并在不断扩散。新闻传播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传播品质、传播效率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了更好地促使新闻传播过程实现“精、准、快”的目标,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融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不断拓展信息传播的路径,以“资源通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作为传播理念,为新闻传播品质化发展和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现阶段,融媒体可以看作是多元性媒体,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它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影响最大的要数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新媒体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媒体那种单向的传播形式,并且扩大了媒体传播的空间。主要分析了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有线电视媒体的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当前形势下,有线电视媒体如何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笔者通过研究,总结和归纳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有线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兴起给科普影视带来了更先进的平台,拓展了传播的空间和维度,为科普影视制作与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一个概念,简而言之,新媒体可以概括为现有技术条件下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媒介的综合,一般认为,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主要特征。新媒体环境下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新媒体时代传统报业所面临的困局与挑战,分析传统报业在内容原创、广告经营等方面的优势,指出新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突围路径":发挥纸媒内容供应商的核心优势,融合新媒体技术,发展非纸质传播载体,从而拓展新的阅读终端,赢利空间。认为传统报业将进入新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的方式正发生深刻变革,信息化的加速促使新媒体在科技场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技馆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发挥新媒体的功能优势,提升科学传播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的概念和在科技馆的应用现状,提出新媒体科学传播的发展思路,探究新媒体在科技馆今后教育活动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近年来,在新媒体逐渐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微博、微信、QQ、问答社区等泛网络产品成为网络用户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这些新媒体平台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信息生态问题,本文尝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治理对策。[方法/过程]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的特征,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治理模型,针对信息治理问题展开一系列探讨。[结果/结论]本文提出的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型和信息治理建议可为解决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态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功能定位及融合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为科技期刊的信息输送、传播形态提供了新的手段。研究新媒体下科技期刊的功能和定位,从编辑模式、出版模式、编辑素质三方面分析新媒体对科技期刊所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并基于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3G技术的充分发展为手机媒体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与能力,它带来了媒介环境的更新,又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认知习惯与思维方式,而这一切都导致了高校育人环境的变更。本文以新闻传播教学为个案,探讨了3G技术背景下的手机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教学带来的种种变革、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3G技术的充分发展为手机媒体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与能力,它带来了媒介环境的更新,又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认知习惯与思维方式,而这一切都导致了高校育人环境的变更。本文以新闻传播教学为个案,探讨了3G技术背景下的手机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教学带来的种种变革、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0.
陈霞 《发明与创新》2017,(10):31-37
随着社会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高校可资运用的新媒体传播渠道日益增多.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具有简洁、 精炼、 深刻、 通俗、 可读等特征,思政理论教育课程资源应从"宏大叙事"转向信息化传播,并能够整合学校网络与新媒体资源加以协同传播,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泛在化、 信息推送实时化与受教育者信息查询全天化,形成思政教育线上线下一体化运作,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促进思政教育全方位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