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美国自建国以来就一直把培育民主社会的公民视为其政治教育的重心。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在探索民主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吉鲁为代表的批判教育学和以古特曼为代表的协商民主教育理论,开启了现代美国民主教育的新路径,为在当代中国实施社会主义民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五四前,陈独秀和李大钊提倡的基本是资产阶级民主观。陈独秀注重平等及多数国民的权利与实现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李大钊“民彝”的政治观念,其间理入了关注民众的色彩。他们的民主观包含了一些有利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因素。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部分人士认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就是抛弃民主主义的过程;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部分人士则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民主不再是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多数人的民主,平民主义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而且是一个抽象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3.
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缘起及其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主义对古典民主的改造和对公民参与的漠视使自由主义民主在20世纪70年代面临严重危机。以佩特曼为代表的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认为民主的实质不在于选举和代议而在于公民亲自参与决定公共事务,并对自由主义民主的精英主义倾向和现代社会的官僚制提出了深刻批评,主张民主向其词源学含义的复归。  相似文献   

4.
本论述了软科学是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体系;阐明了民主科学决策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21世纪人才资源开发如何应用软管理之方法,以科学为鉴、运筹帷幄,使人才资源开发与现代化管理接轨,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通过对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党的建设、民主集中制之间关系的分析,本文试图说明:目前党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完善党的领导、如何充分发扬民主,使党切实代表人民的利益,用制度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格化。  相似文献   

6.
民主作为17世纪启蒙思潮的理论建构,构成了西方现代价值观的重要特性。面对这个依然强势的西方中心主义观点,杜维明提出新儒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对其价值提出挑战和回应。孔子本人的学说恰恰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创发性的传统根基。这不仅使它能在启蒙思潮产生时,开发出中国文化的引导作用,而且有可能对西方现代性面临的困境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世纪,中学年轻校长要从以德治校,以德服人;完善制度,执章必严;民主管理,反复总结;稳中求胜,胜中求进四个方面开展工作,积极推进“普九”教育的顺利进行,完成历史赋予青年干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正孕育着推进民主治校工作新的机遇。当前高校民主治校工作应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创新建制,二是趋利避害。工会在民主治校工作中的定位及选择要贯彻两条原则:对校党委,要帮忙不添乱;对教职工,要代表不包办。  相似文献   

9.
单怀俊 《新高考》2006,(2):27-31
[学法点津] 1.本专题包括的主要内容:16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趋势;20世纪上半期民主政治的反动法西斯主义的猖獗;二战后西方国家民主改革与世界政治的发展。本专题的重点是,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帝国主义阶段主要国家政治发展趋势、二战后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世界政治的发展。难点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如何评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法西斯主义对民主政治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民主是构造现代政治体制的一种核心和基本的价值.本文在分析民主的内涵与民主的表象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主实质建设的具体措施;兼顾少数人权利,充分保证公民权利,民主包含着容忍,完善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11.
民法精神及其民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精神和民主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建立了联系。民法精神的理论指导着民事权利义务规范的实现。当民法精神内化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时,民法精神即具有了民主意义;民主既是一种国家制度,又是一种民主意识,从更深层次上说,民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民法精神既有与民主的一致性,又促进着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弘扬民法精神有利于消除民主发展的障碍,推动以完善的民主制度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民主的必然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民法精神自身也要做一定调整。  相似文献   

12.
How can w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education and democracy in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political condition? The recent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the USA showed that the classical model of liberal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s shaking on its foundations. The question is how can artists and education respond to this political condition? In this article it is argued that art has a special quality to address political, and especially democratic, issues. It can strengthen education in its lessons in democracy and citizenship. Art has a special quality to walk on an alternative path of democracy, namely that of the civil domain. In the civil sphere artistic qualities and skills of designing and of imagination can play a crucial role.  相似文献   

1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和社会基础。保持一个活跃的、强大的公民社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兴起,但还面临许多发展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培育。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代社会文明应该是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三大社会层面共同发展的结果。在其中每一个层面上,都有相应的组织系统的发育。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各种营利性企业组织;与民主政治相对应的是科层制的各种政府机构;而与公民社会相对应的是各种非政府组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我国非政府组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在这种飞速发展的背后,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主的经济条件虽然与民主的其他条件一样,只是民主实现的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但是,经济条件却是民主诸条件中的始源性条件,而其他条件都是派生性条件。因为经济条件最终产生和决定民主的其他客观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政治条件)以及民主的主观条件:对民主有利的经济条件能够且迟早势必创造有利于实现民主的主观条件(庶民阶级争取民主的愿望和行动)、社会条件(公民社会)、文化条件(公民文化)和政治条件(言论、结社和建党自由);相反地,对民主不利的经济条件则能够且迟早势必创造不利于民主实现的主客观条件。这就是为什么经济条件对于是否实行民主并不具有必然的决定作用,却又能够势必导致民主的缘故。这就是为什么经济现代化对于是否实行民主并不具有必然的决定作用,却又势必导致民主的缘故:就经济现代化这一有利于民主的经济条件自身来说,对是否实行民主并不具有必然的决定作用;但就经济现代化迟早势必造成实现民主的全部主客观条件来说,则势必导致民主,使民主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能否促进民主?西方学术界充满争议.有人认为互联网能够推动公民社团和公共领域的形成,为扩大政治参与提供了资源和机会,从而促进现有民主制度的完善或推动威权政体的民主转型.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互联网对民主(化)的价值并不是很大,甚至会带来负效应.本文梳理了西方学术界围绕该论题的争议,阐述了不同观点的立论依据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7.
对立宪民主的追求是近代中国政治的主旋律。然而五四时期,受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中国知识界中形成了不同的民主观,设计出了异样的民主政制。激进知识分子对民主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主张直接民权、平民政治、阶级政治等,而胡适学人群、研究系学人群等坚守民主的原本意义,主张代议政治、贤能政治、阶级调和等。重温五四时期知识界关于民主政制的设计及论争,对当前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就是要发扬民主,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途径亦日益明确。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公民社会逐步兴起。在此背景下,公民社会的核心问题即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越显紧迫和重要。以公民社会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公民社会内涵和特征及其与民主政治之间关系的分析,探究培育中国公民社会的路径,对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消弭欧盟民主赤字的尝试中,欧盟机构实现了对公民社会价值的重新发现,<欧盟宪法条约>以及后来的<里斯本条约>写入了有关参与民主原则的表述.本文指出,欧盟有关参与民主的讨论与实践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欧盟关注的不是每个公民的直接参与,而是通过公民社会组织实现的间接参与;其二,欧盟不是把参与作为面向单个公民的内在价值,而是把参与作为提高复杂治理机制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工具.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在欧盟这个特殊构成体中,参与民主只应且只能是代议制民主的补充,而非替代.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公共空间逐步开放,业主维权运动开始兴起并成为探索中国市民社会建构和民主发展的学术试验场。小区公共领域成长,公共利益扩大,但积极的业委会,与大部分意愿未得到充分表达的业主的沉默消极,形成了鲜明对比。业委会特殊的选举和运作方武。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民主——“民本式民主”。其可能是公民社会空间被打开过程中公民民主自治发展初期的一个否定式推进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