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化类电视节目作为广受大众欢迎的一种文艺形式,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面对如今井喷式发展的文化类节目,其在选题上更加多元化、制作上更加主流化,但背后所存在的同质化、传播局限化等问题仍不容小视。本文以《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为例,从其选题角度、叙事手法及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的多领域传播价值入手,探析文化类节目在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的再现:后现代/后殖民博物馆学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博物馆再现的文化政治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社会文化思潮最剧烈的转变,是后结构主义的兴起,以及其后介入各种学科领域的后现代及后殖民论述,不但影响了当代的哲学、建筑、文化、艺术、性别及族群关系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在博物馆的理论与实务上投下改革的变数。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的建设规划,并再一次重申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并且指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者认为当今时代和社会转型需要大众传媒实现新的理念和角色转变,增强公共性、服务性、建构传媒"公共领域"十分必要.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构想是什么,其在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国情下是否可行?二、从中国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在新时期新的社会需要之下,中国电视新闻的角色和社会功能是否有必要具有"公共领域"特征?三、当代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在传播理念和方式方法上如何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其"公共领域"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公共理念和现实政策两个层面讨论了媒介公共性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问题。作者首先对"公共领域"、"公共性"和"媒介公共服务"等概念进行批判性地重新审视和评价,以此拓展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丰富内涵和内在矛盾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现实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政策可能涉及的产权、参与机制、政治理念和社会文化等各种问题,以此提供一种理解媒介公共服务的理论视野与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5.
屈波  王建华 《新闻前哨》2012,(3):100-101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活动。它的本质在于商品利销性。因此,广告本身只是经济领域和传播领域的现象,不应承担太多的社会文化责任。但目前的现状是,社会对广告在现实中的表现纷纷提出要求,并探求广告对社会起到的或正面或负面的作用。这之后的更深的话题,事实上是对现代工业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指存在于公共权力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社会领域,在这一空间中,公众通过自愿讨论形成公共舆论,并以此来影响和制约政治权力,促进其合法化。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具有鲜明的正向性特征,即面向多元的开放性和旨在建构的批判性。基于该理论"跨文化"的普适性,以此考察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问题,并推动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报业集团书画院是报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个衍生品,有着很强的文化属性。在报业不断改革的进程中,不少报社或报业集团都先后成立了书画院。尽管各个报社书画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发展的思路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依托于报业发展的主体来发挥其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力,特别是加强与书画艺术领域的影响力,构筑起一个书画艺术交流的平台。报社集团化的改革,使过去靠政府拨款、吃财政饭的报纸经过整合和体制、机制上的改革,特别是市场化的运作,迅速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文化产品。从报业集团的产业发展角度来看,集团的书画院也不应仅…  相似文献   

8.
微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借鉴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梳理微博的公共领域属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唐慧劳教事件"的分析,指出微博作为公共领域能够敏锐地发现和呈现社会问题,并通过形成公众议题的方式引起公共权力部门关注,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其具备社会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9.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二战后媒介研究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益祥 《新闻大学》2020,(2):69-79,121,122
"媒介研究"是英国文化研究发轫以降的一大核心旨趣,其兴起与二战后英国"丰裕社会"的来临、媒介文化的爆炸以及"新左派"诞生的特定历史情境紧密相关。"文化马克思主义"旨在破除教条主义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模式的机械阐释,强调从一种隐喻意义上理解二者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并且在社会历史总过程中将"文化"重构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霍加特、威廉斯以及青年霍尔的早期研究充分展现了"文化马克思主义"在媒介研究领域的理论特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改革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它的每一举措都关系到舆论导向,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必须要慎重对待。惟其对后果要承担责任,人们常常裹足不前,口中也喊改革,但却迟迟拿不出方案,迈不出步子。“以人为本”的提出,使我们顿开茅塞,心中豁然开朗。国家的政治领域要“以人为本”,经济领域要“以人为本”,文化领域要“以人为本”,作为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为例,简介了"图书馆和信息科学"领域文化胜任的基本含义、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对文化胜任研究的三个领域(认知的、人际的和环境的)的基本问题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2012新春伊始,寒流还没有退去,柳还未绿,花还未红,而文化领域里即将开启的两大盛事,却让我们春风拂面,暖意融融。《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规划纲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明确了  相似文献   

13.
范榕 《今传媒》2014,(12):54-55
南希·弗雷兹对《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解读,探讨的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中的平等问题,她批判了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即平等、单一、公私对立、社会国家对立,提出了建立女性公共领域、争取话语权等看法。文章从弗雷泽的女性公共领域理论出发,指出其批判思想的片面,认为公共领域应鼓励多元声音,但建立多个公共领域的想法并不实际。  相似文献   

14.
一、博物馆观众调查的意义与目的国外博物馆同仁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使用充分的信息和有启发性的方法,展示藏品的教育意义便可称为博物馆的灵魂。"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在社会精神文化领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出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得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作为五四以来最富争议的政治、文化人物引起关注,是不足为奇的。不过,如今的争议似乎不再集中于政治领域而专注于文化领域。对新文化运动现代性的探讨,才是当下的主题。历史地看,激进与保守,是个人选择也是社会潮流。陈独秀等五四代表人物在当下遭到某种质疑,是学术思想不断推进的必然阶段,也是当代思想文化征候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6.
《新闻窗》2009,(2):1-1
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不断满足我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新时期新条件下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不断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去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和我省相关会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私人领域是与公共领域,尤其是与国家权力相对的活动空间。私人领域在不同时期的起伏变化,影响着同时代媒介文化的发展与特色。当今,媒介文化在私人领域彰显的情况下,呈现出私人化的特色。但媒介文化过度私人化则容易导致忽视公共性、侵犯他人隐私、流于媚俗等问题,这是值得警惕的。  相似文献   

18.
张帆 《今传媒》2011,(5):75-77
本文以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概念为依据,针对"电视文化"中呈现出的将"公域私化"这一文化奇观展开分析和研究,提出隐藏在该奇观背后的本质是公共领域的消失和消费文化的到来,同时反思这一电视文化奇观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供给侧改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新常态下社会各领域都试图在保增长、调结构上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动能。推动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本文从公共文化供给现存问题出发对文化供给侧改革做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20.
陈茜  刘芳男 《新闻知识》2012,(10):64-65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媒体在社会中逐渐演变为一种强势媒体,空间以及网络空间的特性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对传媒、空间与社会三者关系的探讨以及国内一些学者对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扁平化、网络舆论空间特点的论述,多集中于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命题的网络建构方面。本文借鉴相关理论研究网络空间公私领域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网络空间公私领域现状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影响及公众应有的认知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