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片段。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学生看了老师的眼睛很长时间,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眼睛里有个我!”这位年轻的老师生气地说:“什么有个我?坐下。”于是又问另外一位学生,这位同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回答:“老师眼睛里有眼球。”老师大大夸奖:“这个小朋友观察仔细,回答准确。”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上,“2-1=1”是科学真理,而在日常生活中“2-1≠1”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学生们只知道“2-1=1,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值得反思了。一天,七岁的女儿和几个小伙伴在房间里玩耍,我说:“过来,过来,我给你们出个题目,看谁能回答上来。”他们欣然同意。“有一棵树,树上有两只鸟,一个猎人用枪打掉了一只,问树上还剩几只?”几乎是异口同声:“一只”。我问“为什么是一只?”又是齐声  相似文献   

3.
第五册自然十二课《眼睛的科学》依教材的特点,可列为“科学讨论课”型。教材中先后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1)眼是怎么看到物体的?(2)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怎么都能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图像呢(即:人眼为什么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呢)?教师根据科学讨论的基本程序:“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按课文要求让学生进行实验(凸透镜成像),并结合教材的  相似文献   

4.
“怎么才能把学习搞好?”这是很多中学生经常爱提的问题。这怎么回答呢?有一次,我在一个学生的读书笔记上看到几句很受启发的话:“志不定,天下无可成之事。”“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科学的未来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一代。”还有“学贵有方”,“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等等。我看,这些至理名言正好回答了同学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情境,感知学习“垂直”的意义。[多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出植树节两个小朋友植树的画面,一棵树栽得很“直”,一棵树栽得有点“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一个小朋友栽得好?哪一个小朋友栽得不好?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棵树栽得很“直”,是因为这棵树的树干垂直于地面,一棵树栽“斜”了,是因为这棵树的树干不与地面垂直。可见,研究“垂直”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出一条线段和一条直线,位置关系见图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屏幕上显示出的线各是  相似文献   

6.
<正>穿过“时空门”,我来到了一个叫“海石头国”的王国。突然,我旁边来了一个机器人,说:“欢迎您来到海石头国,这个王国有很多您想不到的事。对了,我叫小石管家,您可以叫我石石。”之后,石石就开始带我参观海石头国。走着走着,我看见了一棵树,我问石石:“这棵树叫什么名字?”石石说:“这棵树叫‘睡影’,您只要吃下它的一片叶子,就会沉睡过去,在沉睡时,大脑就会让您看到您想看到的画面,像是在看电影一样。”走着走着,又看到了一棵树,我问石石:“这棵树叫什么呢?”石石说:“这棵树叫‘舒飞’”。我问:“为什么叫舒飞呢?”  相似文献   

7.
霹雳笑话堂     
《红领巾》2014,(10):23-23
有个农学院的女大学生回到家乡,看到老农在移植果树,便指手画脚地说:“你这种移植方法很不科学。照你这种做法,这棵树上能收获7个苹果就够让我大吃一惊了!”老农看着女大学生,说:“不光是你,我也很惊讶。因为这是一棵桃树!”  相似文献   

8.
我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上《石头》(鄂教版自然第三册)一课让学生讨论石头的作用时,我引导学生看图回答,像挤牙膏一样,好半天学生才回答出“石头能做房子”、“石头能修路”。这时,有一个叫刘拓的男生喊起来了:“老师,石头能吃”。顿时,教室里一阵哄笑,我也望着他不吱声。刘拓同学一见这情景,急了,连忙从书包里翻出一本《我们爱科学》杂志说:“不信,你们看,这不是能吃的石头吗?”我走上前一看,上面果真有一篇标题为《能吃的石头》的文章。我扫了一眼内容,原来文章介绍的是盐。于是,我笑着说:“老师真傻,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呢?”同学们听了我的话,…  相似文献   

9.
小区的花园里有一棵银杏树,虽看着不起眼儿,但在我的生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三四岁的时候,站在窗前,就能看到楼前的这棵树,它是小区里最高的了。我问妈妈:“这是棵什么树?真高哇!”我想到树下玩,因为我家住在六楼,一眼就能看见这棵树。妈妈告诉我:“这是银杏树。”我一个人跑到这棵树下,站在只有一拃高、一巴掌宽的石阶上,一只手扶着树  相似文献   

10.
科学探究始于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能够获得对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直接体验,观察往往停留在单纯用眼睛看的阶段上。科学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起始单元近似于在引导一个初学科学观察的孩子,通过选择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形成对科学观察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走向我们,广大教师不但在理念上亲近了新课程,而且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上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创造观察机会,让学生有探究的话题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题的需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观察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拥有的充满快乐、涌动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如教学课改实验教材关于“4”的内容时,我就地取材,拿出一个汽车玩具向学生展示,边展示边问学生“汽车有几只轮胎?”当学生回答“有4只”时,我转动一下小汽车的方位后又问:“你现在能看到几…  相似文献   

12.
师:这节作文课我们学习怎样观察。那“观察”是什么意思呢?生:“观察”就是用眼睛看。师:是吗?在十字路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红绿灯,那谁能告诉我这三色灯是怎样排列的?(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久才有人回答,几乎把几种排列顺序都猜遍了)师:(故作惊诧地)你们没看见过红绿灯吗?(全班摇头否认)刚才有的同学说“观察”就是看,但是红绿灯你们都看见过了,为什么说不出它们的排列顺序呢?看来,“看”不等同于观察。下面,我带你们到公园去实地观察一下吧!(学生兴致盎然,我带学生来到公园大门口)师:谁先来说说公园的大…  相似文献   

13.
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的思维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新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但数学问题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很抽象,很难理解。刚开始,我请学生看图提一个问题,有不少学生不问自答,如:图上有4棵树,树上有9只鸟。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什么是问题呢?我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即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观察、提问。到校园里走一圈,让学生认真观察校园里有什么,有多少。回到教室后,我先问:“学校里有几个滑梯?”学生齐声回答有7个。我接着问:“你能向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有了现实体验…  相似文献   

14.
不少文章都提到 ,教师设疑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对教师设疑的做法表示疑问 :教师设疑的这一行为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把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到什么层次上来 ?通常理解的教师设疑是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根据教材的知识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我认为 ,从本质上看 ,教师设疑的行为仍然是在“授之以鱼” ,而非“授之以渔”。它在一定程度上从一开始就损害了学生“渔”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 ,单一的教材使得学生的视野变…  相似文献   

15.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朱守广 《快乐阅读》2011,(8):113-114
地理图像的视角是指观察和分析地理图像的角度,它引导学生不仅能看到图像上直观的东西,而且能"看"到哪些图像上隐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活用,激活课堂我认为在教学科学课中,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是通过这种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学生能亲自础,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及时选用能进行制作的内容,与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等内容充实教材,也是教材活用的一种,因为尽管科学教材是新的,但现实生活却是绿树常青的,教师要问关于动物的特征,这个学生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如问:它长毛吗?它吃肉吗?它会生蛋吗?这位学生猜出他所说的动物是老虎。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大了,热情高了,气氛活了……这样不仅让学生记住了一些常见动…  相似文献   

18.
高中物理教材中“简谐运动的图像”教学,根据教材给出的演示简谐运动图像的装置做实验,虽取材容易,但有几个不易:一是漏斗的沙流不易控制;二是手拉木板的速度不一定匀速,而且很难保持木板中央的“零线”始终处于摆的平衡位置的下方;三是学生看不清振动漏斗流出的沙流在木板上形成曲线的过程,还必须把木板竖起来学生才能看到曲线,而且“沙线”粗疏不易测量。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我设计制作了这样一件“简谐运动图像仪”。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新、老  相似文献   

19.
一、加强直观教学,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单位“1”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学时教师应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的概念。如用魔方作直观教具,分开看,是27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看,是一个完整的魔方。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看到一个一个的小正方体,怎样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魔方?当学生发现可采用“分开看”和“合起来看”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时,教师应明确指出:观察教材上的实物图要采用“合起来看”的观察方法。这样学生才会把4个苹果视为一堆苹果,6只熊猫看作一群熊猫,从而有利于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出神     
有时,人需要出神。出神地看一本书、看一棵树、看一个人;出神地听一句话、听一首歌、听一片海;出神地闻一朵花、闻一盘菜、闻一滴泪……当这种久久的“出神”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心思就完全聚集到一点上,然后迸发出一种特殊的力量,此时,人便有了更完美的心态。当人出神地看一本书,你就会觉得自己已成了书中的主人公,也经历着这般快乐和那般痛苦。你可能会完完全全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时而泛起微笑,时而皱起眉头,更时而会流下“贪婪”的口水。当人出神地看一棵树,你就会觉得自己已把这棵树给看“活”了。你似乎能看到树的周身的年轮,看到树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