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硕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著名篇章之一。全诗以形式的凝重质朴、比喻的形象贴切来表达主题。在艺术上 ,《硕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首先 ,分析《硕鼠》外在的形式特点 :第一 ,从诗歌的语言上看 ,《硕鼠》运用了排列整齐的四言体 ,且每句都为两个音节。这种简短的四言体 ,读起来节奏明快有力。开首一句“硕鼠硕鼠” ,直呼统治者为“硕鼠” ,奴隶们的愤慨仇恨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对统治者发出警告———“无食我黍” ,语气轻蔑、严峻 ,揭露了奴隶主们的凶残本性 ,强烈地表达了奴隶们切齿痛恨的厌恶之情。接下来的“…  相似文献   

2.
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襒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誑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  相似文献   

3.
李白咏赞襄阳的作品,大都是借襄阳山水人文来书写自己蔑视功名富贵、追求适情任性生活的思想感情.李白《赠孟浩然》第一次将孟浩然定位为隐士高人形象.杜甫对襄阳怀有别样的深情,他多次想到襄阳居住.杜甫《解闷》用“清”字概括孟浩然诗歌的特色,为后世诗论家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4.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借玉笛"、"借东风"、"借折柳"、"借大家"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应巧"借东风"的妙处,掀起学生"善借"之风.  相似文献   

5.
咏月诗话     
刘天虹 《教育艺术》2007,(12):36-37
古往今来,月是人们喜爱和称颂的事物,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许多诗人把月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咏月诗,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陈风·月出》)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相悦之情.《古诗十九首》里也有写得好的咏月诗,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面对皎皎月光,触动了思乡之情.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也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诗》)的诗句.南朝诗人谢灵运写了不少山水诗,其中《石门岩上宿》、《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诗也是以月为歌咏对象的.  相似文献   

6.
<正>《湘夫人》中的意象很丰富,对后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以香草美人借喻理想追求的创造性运用和以"秋风""木叶"渲染气氛和心境的巧妙性构思,成为后世诗人竞相摹仿的范本。对意象的理解,直接影响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湘夫人》中的"麋鹿""蛟龙""九嶷"三个意象不太常见,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它们该作何解呢?这三个意象分别出自"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这两个句  相似文献   

7.
钟嵘在《诗品》中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论出发,认为诗歌创作当反映社会生活,当是情之所感、眼之所见,主张自由抒情,反对用事过于繁密,反对华丽的辞藻堆砌,反对妨碍情感表达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反对过分追求声律,追求自然声韵之美。钟嵘主张从"自然英旨"的原则出发,用"直寻"的方法,无功利性地观照世界,钟嵘《诗品》中的"直寻说"对于后世学派主张及美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直抒愁情这是一种不需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抒发情感的方式。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生活艰难的忧虑  相似文献   

9.
对父母恩情的感念和内心的愧疚,是普通人出于天性的表现,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更是人世间最动人的情感. 父亲或许是"望子成龙"心切而喜欢"嗔喝",或许是父爱粗犷而不细腻,古代诗歌中多是父亲主动表达自己的亲子爱子之情,如左思《娇女诗》、李商隐《骄儿诗》、陈师道《别三子》等.  相似文献   

10.
《国殇》是我国诗歌史上正面描写战争的开山之作,多年以来,关于其主题,众多研究者都持"祭歌"说。笔者通过深入分析诗中的"带长剑兮挟秦弓"、"天时坠兮威灵怒"等句,并具体研究了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认为它不但是一首祭祀为国牺牲的英雄的赞歌,更表现出屈原这位高洁、正直、热情、不肯折腰事权贵的"美人"对君王、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失望,对楚国现实政治的批判,饱含着忧思之情。此外,诗歌也隐隐表达了诗人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  相似文献   

11.
正《湘夫人》描写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故事。由于舜与娥皇、女英故事的附丽,这段故事所具有的情感因素更加美丽动人。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而湘夫人不至为线索,在彷徨惆怅中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这一千古名句到底"动人"在何处?从意象上看,诗人点出了"秋风""秋波""木叶"三个典型意象。"秋风"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般带有萧瑟、凄  相似文献   

12.
从五帝时代到商朝,"诗言志"是统治者用语言向神表达感情、表露心迹的一种方式.到了周朝,人文精神觉醒,"诗言志"蕴涵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诗经》中的有些"诗"开始"言"劳动人民之"志".《诗经》中的"恋歌"开始"言"人对人本身的而不是对神的感情.中国古代重视"立言",古人借"立言"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扬雄将自己的哲学代表作叫《法言》.在明代,小说家将小说或小说集叫做"言",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小说和古代阐释哲学观点的说体文有渊源关系,在古人眼里,可以用小说来反映世界观.  相似文献   

13.
<正>一、融合资源,把握诗歌的情感美1.相同主题的融合。有些古诗词作品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似的。就"送别"主题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李白的《赠汪伦》,抒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人的朴实情感,作者借潭水形象地抒发了友人对自己的那份深情厚义;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描写的是作者以诗送友人的情景,洋溢着朋友  相似文献   

14.
中唐诗人们就开始讨论诗歌的意境,提出了意境说。不仅古代诗歌可以用意境说的理论分析,现代诗歌也一样适用。《再别康桥》是语文意境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该诗歌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借物忆人,都是为了抒发感情,抒情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再别康桥》的意境教学应理解诗歌的意象,通过意象体会诗歌所蕴含的眷恋、伤感落寞、洒脱之情~([1])。  相似文献   

15.
"怨诗"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诗歌形式。从孔子从诗歌功能的角度出于政教目的提出"诗可以怨"开始,到屈原第一次在诗歌创作中无限制地抒发自己的"怨"情,再到钟嵘《诗品》第一次对"怨诗"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大大提高了"怨诗"的地位,古代诗歌理论实现了从政治附属物到纯文学的转变,诗歌创作中的"个人之情"不断加强,对后世"怨诗"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典故,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增强了作品的意蕴,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用典有以下几个情形。一、点化引用前人诗句点化引用不同于直接引用,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点化了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夏完淳《别云间》:"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中的"毅魄",语出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高中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普遍存在着两种做法:一是"以读代评",在许多公开课、比赛课上,"诵读"贯穿全程,形式纷繁,教师期望用"读"传达千言万语难穷之情,学生希望用"读"表达灵犀脉脉的"尽在不言中",将诗歌教学变成了诗歌朗诵;二是"以练代评",一部分清醒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随园诗话》是清初诗人袁枚的代表作,其中世俗化倾向是区别同时期诗学理论家的一个主要特征。它的世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诗学理论之"真",袁枚摆脱传统儒家诗学道德性之要求,独求真实性,性灵说注重情感真实;二、诗歌技巧之"俗",善用白描,语言不事雕琢等;三、"情"之诗歌内容,袁枚诗歌具有浓厚的欲望化倾向,且内容多表达对女子的同情。  相似文献   

19.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写园林建筑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盛赞窗户是"物小而蕴大",意趣无穷。古代不少诗人都善于借窗观景、借窗绘景,使现实的窗户成为心灵情感的窗户,成为一个蕴情丰富的诗歌意象。  相似文献   

20.
<正>古诗里那些关于植物的隐喻柳⊙"柳"的隐喻意义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用杨柳的依依之态喻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柳"又谐音"留",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而柳丝垂垂,纤纤拂动,正如送行人与行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在送别诗中,"柳"及其同源意象"柳絮""杨花""飞絮"等意象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如陈与义《古别离》:东门柳,年年岁岁征人手。千人万人于此别,柳亦能堪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