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1 毫秒
1.
李婧璇 《华章》2007,(10):175-175
康拉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间谍》通常被看作是一部关于无政府主题的小说.然而,本文从崭新的视野重新解读这部作品,认为《间谍》从异化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人的异化,并指这种异化是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弊端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约瑟夫·康拉德是爱德华时代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间谍》是他唯一一部以伦敦为背景的政治小说。小说《间谍》将个人和家庭置于社会政治事件的漩涡中进行道德考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的道德堕落现象进行剖析,揭示出世纪之交伦敦社会的百态人生。  相似文献   

3.
被英国评论家利维斯誉为英语小说中的经典的《间谍》是约瑟夫·康拉德政治三部曲中的一部。小说围绕炸毁格林威治天文台这一政治恐怖活动展开。该文拟在空间理论批评下,对《间谍》中的政治空间结构与空间权利的关系加以分析,得出空间不仅仅是政治活动发生的场所,空间本身便蕴含权利、空间关系反映社会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西奥多·德莱塞是一位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作家。他的作品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又表现出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人性异化。《美国悲剧》是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最受好评的作品。本文旨在以《美国悲剧》为例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解读德莱塞小说中人性异化的表现,探究人性异化的根源以及对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后花园》等作品出发,论述萧红以现代明眼光对人的异化主题的阐述,既有物对人的异化,人对人的异化,还有女性的异化,并分析其产生的两个原因,既源于新化因素从中心向边地的渗透的因素,又因萧红自身的 独特经历及思想。  相似文献   

6.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两部作品都是巴尔扎克的作品,两部作品都讲述了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故事,但是主题却发生了很大的异化。《高老头》中的父亲对待女儿是一味地付出的,甚至不惜倾其所有,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父亲则是非常的吝啬的,甚至对待自己的女儿也不例外,对待女儿非常残忍,为了金钱不惜毁掉女儿一生的幸福。本文对《高老头》以及《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体进行了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主题、社会以及人性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约翰·勒卡雷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才崭露头角的间谍小说家。迄今他已出版了十一部作品,大多都是间谍小说,它们是《打给死者的电话》、《饱经风霜归来的间谍》、《镜子战》、《德国一小城》、《锅匠、裁缝、军人、间谍》等。勒卡雷声誉鹊起,被誉为“他的时代、也许是一切时代的首屈一指的间谍小说家”。他的小说很明显地师承康拉德和格林。可是,他对他们并非亦步亦趋,一味模仿。他在吸收他俩的革新精神的同时,也接受了某些传统间谍小说的  相似文献   

8.
《变形记》与《犀牛》这两部作品都是以"变形"为主题展开故事情节的。《变形记》中人是被迫变形,《犀牛》中人是主动变形。两部作品虽存在变形上的被动与主动之分,但都表达了相同的人性异化主题。两部作品中的人性异化主要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现状以及人生经历所决定的。这告诫世人,只有自强才能帮助我们摆脱非人的状态,求得人性的完满展开。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史缺少土改题材的杰作也许是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的认识不同,比如美女加司谍的故事,这个曾经被封杀被批判的题材今天却在各大荧屏成了时髦的产品。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关土改题材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文学家丁玲有一篇作品叫《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家周立波写过一部小说《暴风骤雨》,还有一部农民作家赵树理的中篇小说《邪不压正》。这些都是写1948年之前土改的作品。如果我们把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德拉布尔的《磨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作品主题以及创作手法等视角。而本文以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第三部作品《磨盘》为切入点,以存在主义思想为基础,从"荒诞""异化"和"自由选择"这三个基本概念进行分析,试图证明,虽然知识女性生活在一个充满荒诞和异化的世界,但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课程知识观的知识化本质观遮蔽课程知识的教育性,客体化存在观贬抑其人文性,预成化发展观消解其多元生成性,工具化价值观忽视其意义性,使人知疏离,异化了课程知识属人、为人的特性。回到原点探寻,可知课程知识源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成人的教育需要,它与教育联姻的基础在于其内蕴助益学生成长的可能意义。这种意义的现实化程度取决于学生与它融生互动的深度,体现于学生属人的发展高度。我们应确立以人的成长为核心的"人知融生互动"的课程知识观,明确课程知识的教育性、重视其人文性、关注其多元生成性、凸显其意义性和价值的主体依赖性,为深化课程改革实践以实现课程知识的存在意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著作<金色笔记>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所经历的信仰、写作、感情生活等现实危机,展现了20世纪中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该小说是一部女权主义的必读书,本文从生命和异化两个方面来重新解读莱辛的这部小说的主题从而揭示出<金色笔记>所反映的深刻庞杂的主题远远超越了女性经验的表述,而是莱辛对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困惑及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菜辛的著作《金色笔记》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所经历的信仰、写作、感情生活等现实危机,展现了20世纪中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该小说是一部女权主义的必读书,本文从生命和异化两个方面来重新解读莱辛的这部小说的主题从而揭示出《金色笔记》所反映的深刻庞杂的主题远远超越了女性经验的表述,而是莱辛对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困惑及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和"人的异化"是《小镇畸人》表现的主题,也是20世纪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小镇畸人》里的"畸人"们生活在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巨大转变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丧失了集体身份,在传统清教思想影响下对性的过度压抑,以及人们意识形态的内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可交流和"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5.
试论教育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商品化的时代。生活价值的追求与技术知识对教育的统治,使受教育者在获得教育权力的同时,却丧失了生命的自由。教育异化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对教育的异化,二是教育对人的异化。本文旨在探讨新时期教育异化的宏观和微观表现,分析其根本原因,使教育异化变为教育解放的艺术就在于寻求个体内在生命的成长与外在生活的发展之间的平衡,只有当教育真正确认人的自由本性和智慧生活的人生意义,教育最终消除异化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米兰.昆德拉被认为是思索着的小说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小说将人类的生存情境提到形而上的高度,反映了在那个社会环境下人的扭曲及人际关系的异化等问题,体现出昆德拉对于新时代下现代人异化问题的新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造成了对人类生存空间的破坏,对生命安全的威胁,人与社会的异化和传统伦理道德危机等诸多困境,这源于科学技术复杂的二重性,科学技术背离了服务于人的初衰,遗忘了人的本质,人既是知识主体又是道德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对待科学技术要防止三种错误取向,唯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关键在于以人文主义精神指导科学技术,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指归。  相似文献   

18.
方幸福 《培训与研究》2007,24(12):71-73
本文从"人的生物学上的弱点"、"生存的两歧"、"历史的两歧"这三个方面来梳理弗洛姆的人学思想体系中对人的生存境遇的论述。弗洛姆通过对人的生存境遇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找到人类异化的源头,因此他的这一理论为人类认清自身,加快前进的步伐,并最终获得全面发展指出了一条合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当技术产生异化就会转化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反制人类。运用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分析当代人工智能,从人与社会两个维度出发,发现其技术异化的实质,推断未来发展趋势,发展其利,规避其害,对人类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生态危机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消费异化现象是催生生态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要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缓解生态危机就必须克服消费异化,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