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从故事形态看,鲁迅小说《白光》讲述的是封建士子落榜殒命的故事,该故事批判的锋芒似乎指向封建科举给旧知识分子造成的生存困境和命运悲剧。从故事实质看,鲁迅小说《白光》那封建士子落榜而殒命的故事形态背后隐约揭示旧知识分子因为精神失根而引发出惶惑与找寻。  相似文献   

2.
明清以来,随着小说的繁盛,小说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许多戏曲名著被改编为小说进行传播。《桃花扇》成为小说传播的对象,被改编为平话小说、演义小说和报刊连载历史小说等传播形态。小说传播丰富了《桃花扇》题材故事的艺术样式,使《桃花扇》故事进一步从文人群体走向民间。平话小说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桃花扇”故事的结尾,将悲剧意味消融于世俗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介入强化了“桃花扇”故事的史诗品格,增强了其忠君爱国的普泛思想;现代历史小说丰富了《桃花扇》故事的历史叙事,强化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杨六郎故事在杨家将故事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宋代的史书、话本,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传奇、小说以及戏曲,杨六郎故事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运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杨六郎故事的历代文本演变形态进行梳理,可以探讨其文本背后蕴涵的文化意旨。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当代小说的形式意识开始觉醒,一些年轻的小说作家开始了小说形式革命。“先锋小说”出现,小说中“故事”隐退。大约十年以后,90年代中期“故事”又去而复归。从那时到现在,十多年来,乡土小说中的故事形态呈现出两种主要趋势:(一)讲求情节,注重故事;(二)淡化情节,书写情绪。乡土小说创作表现出成熟的姿态:一方面以最具“民族特色”的面目展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开放的胸襟汲取西方叙事艺术,开拓出了—个个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世界。这种趋势反映出作家的创作心态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从史诗到小说、从戏剧到影视,艺术家无不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从而为人类提供一面人性的镜子。如果说本事、故事、情节,是分析故事情节或“人的行动”的三个基本概念,那么原型、类型、典型,则是分析人物性格或“行动中的人”的三个重要范畴。一般地说,原型与类型和典型,标示创作素材与艺术形象的区别,类型和典型,是指艺术形象的两种历史形态和审美形态。在现代文艺学中,这三个概念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故事是小说中的最基本的要素,而情节又是故事结构中的主干。从伤痕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在观念的主导下写故事到新写实小说在观念的主导下反故事,再到20世纪90年代故事的回归,这一发展流程归根结底表明作家们对故事这个小说的最基本要素的重视。本文将以情节为切入点,探索故事这个小说的基本面,从而为把握新时期小说流变提供一个清晰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使女的故事》采用独特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揭示出一个极端政权对女性实施从身体到心灵的控制。主人公通过讲述女性自己的故事,不断审视叙述在创建历史记录中的作用和意义,质疑父权制度下历史与历史的构建方式,抵抗和颠覆男性话语。大量关于小说本身的叙述使文本充满了元小说的特质,小说文本成为一种纯粹的叙述行为。  相似文献   

8.
《所以》是池莉的新作。这部耗时三年才完成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女性成长的生命历程,以及三次失败婚姻的凄婉故事。小说主人公叶紫从无知的少女到忧虑的大学生、再到为人妻母、最后又走出生活困境的生命历程构成了小说的主线。池莉虽然不断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沈从文“故事”题材创作的个人理论基础和文学观念,即“客观化叙事”,作“美”的故事,反对将文艺当作政治附属物的载道文艺观,并从小说故事创作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及“故事场”的框架特征等角度,探讨了他在小说叙事形态领域中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0.
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具有寓言小说的某些性质,各部作品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共同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厅彩纷呈的艺术世界,村上小说的情节在不断发展,从零散到完整,从简单到复杂,时空跨度也从短到长,由窄到宽,文章探讨了村上小说的发展脉络,并追寻在故事后面隐蔽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作为一十小说车.虽呈现为一种心理小说形态.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故事。相反.《狂人日记》中涉及的故事恰恰不止一个.它实际上讲进了众多真实的和虚幻的吃人故事。《狂人日记》就是由这些故事汇编而成的“吃人”话语,而且.不断地重复这一“吃人”话语成了狂人患迫害狂的主要病态心理特  相似文献   

12.
池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论李正西池莉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地有所创新。她不断地奉献出乡村的故事、城市的故事和历史的故事,并在象征的、写实的和幻想的叙述中展示出生活的丰富多变、人性的多姿多彩与历史永恒的魅力。让世界充满爱。她不以激烈的或疾恶如仇的情感叙述激烈冲突或壮怀激烈...  相似文献   

13.
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由于长期以来受学理性不足的"三要素"理论的深刻影响而缺少科学性。从小说形态学来看,小说本体形态并不是说什么故事,而是如何说故事。小说作品可以分两个层面:故事层(即故事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及其发生环境)和话语层(即故事讲述方式)。正是后者而非前者,使得小说在叙事作品中获得了独特的资质而成为小说。因此,获取三要素基本内容信息并非课堂教学中小说阅读的归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故事层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和鉴赏作品中由独特的小说话语(如语气、语调、句式、修辞和叙述视角等)产生的艺术魅力,获得在别的艺术形式欣赏中难以得到的人生意味和审美享受,进而品出独特的小说味道。  相似文献   

14.
小说的起源与小说独立文体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小说的起源和形成,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小说发生学模式,即:故障-史书-小说。从叙事意义上说小说起源于故事,而从小说的孕育母体上看也可以说小说起源于史书。从早期小说的类型、题材来分析,作为小说叙事源头的故事大体可以概括为五大类,即神话传说、地理博物传说、宗教迷信故事、历史遗闻,人物逸事。从故事到小说,中间存在着史书这一过渡五。这是和史书的分化密切相关的。故事向小说独立文体的过渡,存在于史书的分流过程中,当史书分离出一种合乎小说文体的独立文本时,那便意味着小说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近代现实主义特色在其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传统小说以生活故事化形态塑造人物形象,而吴敬梓则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即以性格小说型形态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反对脸谱化,人物更为真实,小说以人为中心,故事情节成为了人物性格的载体,人物心理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变动性也体现了《儒林外史》的近代现实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在阅读、评价小说时,往往从“社会——历史”批评与情节分析的视角居多,注重小说的内容,使小说批评成为时代对应政治、阐释历史道德的狭窄天地。当外国批评理论被广泛介绍到中国来时,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主流批评仍然是传统方法论的继续,缺乏对小说主体内在本质形式的重视。由于小说是依靠情节再现生活,故情节具有串连故事流动的特质,读者的阅读,往往只关注小说情节所流动的生活,而忽视了小说语言,这是因为小说语言是作为故事媒体在接受过程中被转化成为流动的场景。本文拟从语言所传递小说故事情节时的主观心理情绪形态作一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娜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6):21-23,35
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充分体现了后现代小说碎片化、互为文本、迷宫体验等叙事特征。小说故事由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两部分组成,在结构形态上既有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继承,也有改变小说艺术模式的努力与尝试;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不确定性传达了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迷宫感受。  相似文献   

18.
从物语中的三则故事,到芥川小说演化为两篇小说,再到黑泽明拍摄成一部电影,"罗生门"的意义指象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作品的相同精神决定了它始终能焕发出无尽的活力,而其精神差异又是它在新的时代中不断被接受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莫里亚克创作论沈永赋关于拟实形态的小说,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故事型、生活型、心态型。述及弗朗索白·莫里亚克(1885—1907)作品的形态自然会联想到故事型作品的作者。这些“说话人”、故事的编撰者,为了吸引读者,他们千方百计地利用生活的偶然性、或然性,...  相似文献   

20.
一作为拟实形态的小说,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故事型、生活型、心态型。论及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作品的形态,自然会联系到故事型作品的作者。这些“说话人”、故事的编撰者,为了吸引读者,他们千方百计地利用生活的偶然性、或然性,造成情节的迂曲变幻、跌岩回环;大小高潮错落有致、悬念纽结疏密相问;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等等,使得作品既波澜起伏、又顺畅如流。作为这些精致的故事小说模式,固然有其优点,但因作家为了引人入胜,常在拟实小说所允许的范围内设法增加作品的故事性,结果,故事愈奇、愈巧、愈精致,离日常生活也就愈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