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初一语文课本(第一册)《狼》一课中,把“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隧”字注解为“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见该书 P173页注⑨ )我认为这样注释不尽妥当,值得商榷,这里的“隧”应解释为“名词作状语”妥当。“隧”到底是作“名词作动词”讲好,还是作“名词作状语”讲妥当?要搞清这个问  相似文献   

2.
《狼》文“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句中的“隧”字,课本解释为动词用法,作“钻洞”讲,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因为上句既已明确“一狼洞其中”的“洞”作“打洞”讲,那么,下旬中“洞”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口技》一篇中有这样一个文句: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对前一“乳”字,新编教材编者注云,“乳,作动词用,喂奶”。 薛儒章等编著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语言分析》在《口技》篇注释“说明”中亦云,“乳,喂奶,名词用如动词”。  相似文献   

4.
“保障”与“保证”都能作动词和名词用。首先看它们在作动词时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高中第二册语文课本中古汉语语法知识短文《文言词的一些用法》,对“名词用作状语”作了如下概述: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这段文字共三句话,首句解说状语的一般位置和作用,指出状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次句说明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尾句则转而说明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  相似文献   

6.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一句中“坚明约束”,课本解释为“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我认为不够确切。“约束”为“名词”,具体指什么应明确,现代汉语中的“约束”为动词,这是难点,根据文意应是“信约”、“盟约”。“坚明作约束的定语”说法欠妥,应作谓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信约明确而固定”。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语文《卖柑者言》一文中,有两个词值得注意: 1、干城。课本注:“守城。干,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这里作动词用。”这样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 首先“干”在古代既可作名词解作盾牌(《方言·第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音伐>,或谓之干”),  相似文献   

8.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么几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哈、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今中学课本未注“道芷阳间行”中的“间”,然而,在该课后面的“思考与练习”中却对其作了一番详细的解释。即“古汉语中名词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用来修饰动词,作动词的状语,如‘道芷阳间行’里的‘间’,原意是小道,这里却用作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间行’,就是从小道走。”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进城梯而下之.”课本的注释是:“(李进城)用梯子引下他来.”根据课本的注释,我们可以推导出句中的“梯”和“下”的解释,即“梯”译成“用梯子”,实际上是看成名词用作状语,“下之”译成“引下他”,实际上是看作一般动宾关系.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梯”应译成“搭梯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下之”应译成“使他下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全句是两个动词共戴一个主语的连谓式单句.用符号表示是这样:进诚梯而下之.  相似文献   

10.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一句中“坚明约束”,课本解释为“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我认为不够确切。“约束”为“名词”,具体指什么应明确,现代汉语中的“约束”为动词,这是难点,根据文意应是“信约”、“盟约”。“坚明作约束的定语”说法欠妥,应作谓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信约明确而固定”。“坚明约束”一解@吴兴仁$甘肃山丹一中  相似文献   

11.
在黄冈方言中有一个特殊词“乜”,它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副词。“乜”作名词时语法功能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乜”作副词时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修饰形容词,二是修饰动词,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乜”修饰形容词和动词时,他们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语法功能不一样,特点各异。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十九页注释①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了如下注释:“这是《佐传·襄公二十五年》里记载的孔子的话。原意是只是说出来,没有写下来就不能流传久远。”很明显,这里是把“文”理解成了一个动词“写下来”,笔者认为,这里的“文”是一个名词,应理解为“文采”。把“文”理解为“文采”的  相似文献   

13.
被动态在普通话中一般用于包含副动词“被”的句子,这种句子具有下面的线性排列(这里Np=名词短语):(1)NP_1 被 NP_2动词例如:(2)他被姐姐骂了.这种结构方式带有作直接宾语的名词短语,表示动作所影响的人或事物.这个直接宾语放在句子开头的位置上.直接宾语(NP_1)后面有副动词“被”,引进动作的施事,我们称它为“被”名词短语.象“把”字结构一样,动词出现在句末位置上.如例(2),开头的名词短语是动词“骂”的直接宾语.“被”后面的名词“姐姐”是施事,说明哪一个在“骂”.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中有“道芷阳间行”一句,目前一些注本的解释,我觉得是欠妥贴的。《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第五册》和《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对“道芷阳问行”的注释是:“[道]取道”。又师范课本“练习”三和中学课本“思考练习”五说:“古汉语中,名词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用来修饰动词,作动词的状语。如‘道芷阳间行’里的‘间’,原意是小道,这里却用作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问行’就是‘从小道走’。”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古代汉语》(王力主编)、《古代散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对“道芷阳间行”句的注释,也大体如此,如:  相似文献   

15.
在文言文中,凡是作动词用的名词都带有特殊的标志。以中学课本而言,这种标志共有13种。一、前面带着副词的名词都作动词用。因为副词只能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而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如: 1、“不枝不蔓”(《爱莲说》); 2、“吾村不齑粉乎?”(《冯婉贞》); 3、“不冠不袜”(《大铁椎传》); 4、“孰敢不簟食壶桨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5、“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将《三峡》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解释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这种说法,于理未通,因为在急流和旋涡中是看不清倒映的景物的。从语法上看,“素湍绿潭”中的“素、绿”是形容词,它们分别修饰后面的名词,并各自组成偏正结构,是没有疑问的。但在“回清倒影”这一句中的“回、倒”两个动词与“清、影”两个名词在一起组成的是什么结构,则需加以研究。 “动词作形容词区别用”(杨伯峻:《文言语法》),在古文中是常见的现象,例如《滕王阁序》“腾蛟起凤”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材《登泰山记》有这样一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颠。”教材注“道少半”曰;“路不到一半。”把道解作名词,不妥。实际上这个“道”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可释“行走”。“少半”是“不到一半”,放在“道”字后作补语,它之前又无其他动词,则“道”活用作动词甚  相似文献   

18.
“交露”考     
利用中古佛经,对名词“交露”旧有的解释作了补正,推测了它的语源:可能是音译词;认为动词“交络”和有关意译词的兴起,导致了名词“交露”的消亡。  相似文献   

19.
请先看例句: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浪》》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教材初中《语文》第二册对例句中的‘隧’字作了如下注释:‘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诚然将‘隧’字解作‘钻洞’讲得通,语气也连贯,但从修饰上与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看,例句的注释就难以自圆其说了。 其一,例句‘洞其中’的‘洞’,联系上下文,根据词类活用的规律,应作名词动用处理,意即‘钻洞’。倘若后文又将‘隧’  相似文献   

20.
“要”,在这里是名词还是动词山西/张一成《察今》中有这样一句:“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课本注释是:“[有要于时也]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要,适应。”这里虽然没有指明“要”是动词,但从所解释的意义“适应”来看,很明显是当作动词的。而1992年的新版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