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弗罗斯特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最有名望、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他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浅显易懂,易于理解,但其中却饱含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并融入了诗人对人类困境的深切关怀。他的诗《修墙》正是这一真切关注、深切关怀的代表作。研读分析《修墙》,我们能深刻理解诗人是如何寓深刻于朴素的语言之间,把自然作为一种隐喻来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引发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的。  相似文献   

2.
简评弗罗斯特的《修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罗斯特作为美国20世纪拥有读最多、影响力最久而又最有争议的名诗人,以其作品和和蔼的形象感动了无数美国人。他的四类诗篇各具特色,其中《补墙》以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成为弗罗斯特广为流传的名诗篇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弗罗斯特诗歌语言的风格及诗的主题之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首诗所透露出来的诗人的生活与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被称作是工业时代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以质朴、清新的语言,自由而又富有韵律的诗风在20世纪美国诗坛上独树一帜。文章对他的《修墙》一诗进行了分析,认为该诗看似简单,实则蕴意深邃,需要仔细研读,认真品味,才能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名诗《修墙》语言质朴,风格清新,寓哲理于小事,平淡中见深刻。  相似文献   

5.
陈霞 《考试周刊》2013,(5):22-23
《补墙》是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创作的一首无韵体诗,它运用传统的诗歌技巧及朴实的文字,表达了深邃而复杂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理论为基础,分析弗罗斯特诗歌修墙中的人际意义特征,通过分析诗歌中语气和情态的分布特征,以此更深的理解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弗罗斯特以写生存诗歌著称,他是一个向人类说话的人。在他的诗歌中,他使用普通人说的朴素的语言,并把自然当作精神的隐喻。他把诗歌定义为“反对混乱的瞬间停顿”。他在《未选择的路》、《雪夜林边驻足》及《修墙》这三首诗中探索了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面临的问题。研究他的诗歌主题对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谨慎进行生存选择都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作品《修墙》的写作技巧和主题。作者在诗中使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和比喻等修辞方法。诗中邻居甲对邻居乙的劝说以失败告终,象征人与人的沟通失败;两位邻居处世态度不同,也可以理解为现代意识和传统意识的冲突。诗人通过这首情节简单的小诗表达了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本世纪美国文学中风格独特的一位诗人,史称“交替性的诗人”.他的诗含蓄隽永,其独特的结构对后世诗坛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对其代表作之一《修墙》中对矛盾、重复的运用及结构进行了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受后世仰慕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正>《论语》首篇《学而》中有这样一段经典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集中告诉我们如何加  相似文献   

11.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里的“修禊”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为什么安排在“暮春之初”呢? 禊,原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远在周代,每逢三月的第一巳日,人们就到水边去祭祀,并且用香薰的草药沐浴,人们称之为禊,又称祓祭。修,是进行、从事的意思。修禊,后来就成了古代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记载曾皙的志向说:“莫(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相似文献   

12.
陆裕婷 《文教资料》2005,(29):135-136
诗歌阅读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他的许多名诗朴实无华但却意味隽永,读起来总让读者“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本文试图就《补墙》进行解读,作出分析,不仅可以发现诗人对人类生活中两难窘境的深沉哲学思考和探究,而且还可以看出弗罗斯特的许多诗貌似简单,实则蕴意深邃,需要仔细研读,反复推敲,才能挖掘其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屈原作品,千百年来众口赞颂,衣被百代,影响深巨,不仅起而效尤者有之,且研究评论者历代不乏。然而,屈原作品究应何称?却迄今莫衷一是:有曰屈赋者,有曰楚辞者,有曰屈骚者。究竟应冠以屈原作品什么名称,才能恰如其分、名符其实?似不可不辨。先看屈赋一称。赋是什么?一般来说,讲到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概念:其一,作为“诗六义”之一的赋,它属于“诗”的艺术手法之一,朱熹《诗集传》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可谓的论;其二,乃是文体之一种,系由诗发展而来,至  相似文献   

14.
世人有倡安贫者,亦有倡求富者,试若问君,安贫乎?求富乎?不知您会作何回答。但若问我,我必答:二者皆抛。因为这是两个极端,我不愿走极端,所以,我要说既不安贫又不求富!古代的高雅之士惯有“安贫”之美德,鄙夷物欲,崇尚精神生活。战国时,曾有一个名  相似文献   

15.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课文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杨修此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后汉书》称他"好学,有俊才",而且他是名门之后,出身弘农杨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 2 1课《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一字 ,阅读提示中作“灏”,正文及注释作“颢”,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亦作“颢”。究竟是“灏”还是“颢”?师生无所适从。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6年修订版 )第 5 0 6页“灏”字 :〈书〉(1)义同“浩”。 5 0 5页“浩”字下有“浩气”“浩然”等词条。据此 ,当用“灏”无疑。再查《辞海》语词分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 10 5 6页“灏”字 :(1)义同“浩”。广大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灏气俱 ,而莫得其涯……”据此 ,明确…  相似文献   

17.
彦氏 《小学时代》2016,(8):38-39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跟孔子汇报自己的修身心得,他的方法是:每天都要提醒自己好几次是否把三件事做好:帮别人做事是否忠诚?和朋友交往是否守信用?老师传授的学问是否认真复习了呢?  相似文献   

18.
“浴乎沂,风乎舞雩”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孔子与弟子言志的记载。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凤乎舞雩,咏而归。”对这段话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二句,历来的注家都作了错误的解释。如杨伯峻《论语译注》云:“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风,作动词用,迎风乘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浴乎沂:在沂水里洗澡。”“风乎舞雩:在舞雩坛上乘凉。风,用作动词,意指迎风乘凉。”其实,这都是望文生义。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就会使人产生一个无法解释的疑问。莫,是“暮”的古字。暮春,即阴历三月。试想,阴历三月,在北方,天气还相当寒凉,怎么能带着童子到河里洗澡呢?又哪里用得着在高台上乘凉呢?这种解释明显地与情理不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又企图自圆其说:“沂,  相似文献   

19.
《韶华易逝》一诗最早收录在弗罗斯特1923年出版的第一本获得普利策奖的诗集《新汉普郡》。在此诗集里,没有一首诗比《韶华易逝》更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弗罗斯特对于"自然与生命"的哲学理念。本文要重点着墨的是弗罗斯特在这首诗里对于自然、时间、生命等哲学理念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奥”:奥地利乎?奥匈帝国乎?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第十六章第三节多次出现“奥国”,这里的“奥国”是奥地利呢?还是奥匈帝国?奥地利何时变成了奥匈帝国?学生多次对此提出疑问。查遍整本教材无一处对奥地利变成奥匈帝国作出说明,给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