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宇平 《东南传播》2011,(12):77-79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走过了30多年的探索道路,也取得丰硕的成果。从形态上分析,经历了与电影、新闻的重合与决裂,终于形成一个独立的节目类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掀起中国电视纪录片历史的第一次系列创作浪潮和第一次栏目化浪潮,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延续、改进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专题形态模式。早期的形态探索,是中...  相似文献   

2.
2009年1月12日,12集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故宫》、《台北故宫》为文本进行比较,从纪录理念、纪录手法、审美形态的衍变,解析纪录片《故宫》与《台北故宫》所呈现的不同纪录理念与审美形态,以及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的现代传播环境下,电视纪录片逐渐退出黄金收视时段。面临着创新与突围的严峻挑战。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从诞生那天起,中国电视纪录片就被赋予纪录时代进程的宏大使命,被认为是“一群精英制作出来给另一群精英看”的影片。当现代的传播环境越来越倒逼影视产品的大众口味,在传统“载道”理念下制作出来的许多中国电视纪录片不可避免地被市场冷落,特别是在叙事方式、镜头语言和表现元素方面,存在着与收视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掌握国外主要媒体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他者"眼中的中国,从而更好地为传播国家形象服务.NHK作为日本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媒体,长期以来高度关注中国,其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通过不同角度呈现了一个多样的中国形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印象.本文梳理并分析了1963年之后各个时期NHK制作播出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并尝试探索如何通过电视媒体更好地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5.
张阿林 《声屏世界》2009,(10):46-47
随着“Discovery”和“国家地理”等境外强势纪录频道的进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爱好者的注意力被吸引走,留给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份额和收视率开始萎缩,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面临境外纪录片的猛烈冲击。中国电视纪录片作为民族文化的最佳记录载体怎样走向市场?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融入新的时代?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兴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中国》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在中国更是引发持续一年多的"批判"浪潮。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围绕创作目的、纪录理念及文化观念三个层面,分析纪录片《中国》引发关注的复杂原因,探析世界纪录片创作理念的衍变,以及不同纪录理念之间的碰触、纠结、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的战略突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危机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蔓 《声屏世界》2006,(2):30-31
中国电视纪录片制作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挑战。从全国来看,除了中央电视台和少部分省市电视台以外,大多数电视台的电视纪录片逐渐淡出了广大观众的视野。其原因究竟何在?把责任推卸给各方面的领导不重视,或者是由于电视观众已然对纪录片这种电视类别丧失兴趣,显然有失公允,也不符合当前电视管理与观众收视的现状。现在,电视界都在关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战略突围之路究竟“路在何方”。其实答案并不复杂,仍然“路在脚下”。即要对自身予以正确定位,深入而充分地研究电视纪录片的特性与本质,从而在与电视新闻片、电视文…  相似文献   

8.
武新宏 《视听界》2010,(2):71-72
2008年至2009年,对于中国电视纪录片来说是个丰收期。这两年里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2008年的汶川地震、奥运会,2009年的国庆60周年等,给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加之进入21世纪的中国纪录片创作理念日趋理性与多元,中国纪录片呈现出进入主流视野、市场化与艺术化、国际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改革开放的年月大发展,成为广大受众与电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世界电视纪录片发展史上处于何等地位?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与风格如何?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向与前景如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走访了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编导王小平同志,进行了诚挚的夜谈。现将访谈纪录整理于后,以便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媒体人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中国出发,思考不仅仅属于中国的话题。在世界舆论讲坛上,敢于发出中国的声音,充分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①而"纪录片被公认为电子时代高文化品格的代表,它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及对多种文化形态的兼容性都是其他电视产品所难以比拟的。"②的确,无论中外,在电视的所有节目形态中,对纪录片的文化评价都是非常高的。基于此,纪录片自然而然地承载了对外传播的任务,承载了提升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任务,从而达到一个国家所需的国际传播的目标。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运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追求。《生活空间》《新闻调查》(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生活》《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手法、全新的理念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看惯电视专题片连篇累牍的宣传与说教的中国观众,被电视纪录片的朴素纪实手法所震撼。  相似文献   

12.
冷凇 《传媒》2010,(12):51-53
尽管纪录片具有传承文明,凝聚历史人文价值的社会功效,但在中国电视泛娱乐化、快餐化的今天,我们对纪录片领域的重视与投入显得十分不足.一批表面看来大投资、大制作的纪录片陷入了"政府为主要投资,领导是主要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中国式困境.在资源浪费与无效传播中徘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究竟该如何形成竞争规模,从而赢得国际传媒领域的重视与肯定,是摆在中国电视业面前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观众和制作人,涌现出一大批社会反响强烈的优秀之作.众多电视工作者热情地投入到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它一方面推动了此类创作的发展,同时,由于许多人缺乏理论上、实践上的必要准备,在纪录片表现艺术上出现了种种误区,影响以至制约着该类创作的提高与繁荣.如何提高纪录片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表现,值得纪录片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14.
叶志良 《新闻界》2008,(3):138-139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到2008年,走过了50年的历程。这50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密切相关。50年历史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件实录到叙述,从意识形态化到人文化,从标准化到个性化。  相似文献   

15.
从最初的新闻纪录电影到如今的栏目化纪录片,从最初的主题先行到如今的纪实理念,从开始的宏大题材到如今的平民化视角,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本文试图通过回顾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在发展变化中所体现的受众观的演变,并探寻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方韶毅 《青年记者》2006,(14):78-79
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主要有电视剧、电视栏目、电视纪录片三种产品。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中国电视界素来把“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混为一谈,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所指的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凡符合纪录片基本特性,即以非虚构、纪录手段制作的电视片都在本文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纪录片路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嘉  海燕 《传媒》2005,(1):34-35
纪录片在中国人的心中并不陌生,它以其纪实本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日渐赢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心.然而,随着上个世纪<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下的收视狂潮,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纪录片栏目的昙花一现和前仆后继,中国的纪录片成长之路也越来越迷茫.在中国纪录片不断普及不断获奖的时候,中国电视纪录片收视率的低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本文就以探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之路为线索,结合中国市场化实际对中国纪录片走出困境、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做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作为一种高品位的影视传播形态,越来越追求个体化的创作方式,从而为纪录片打上了个人化的烙印,从纪录片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创作者的价值观,而纪录片又通过电视这种大众传播渠道为受众所接受,纪录片文本所体现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受众对世界和周围事物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画面可谓是纪录片的灵魂,一幅幅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瑰丽图景,才是纪录片最终的追求,十二集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是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特色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故宫》播出以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高度评价,《故宫》的特色是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乘的电视画质和声音效果等,为广大观众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  相似文献   

20.
2002年5月27日,“纪录片论坛2002——中国纪录片20年(1980-2000)回顾展映暨研讨”活动的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电视纪录片研究者和创作者齐聚一堂,对中国纪录片20年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展开专题讨论。论题包括:中国纪录片20年回顾、20年中国纪录片语言的形态和演变、纪录片的电视栏目化、纪录片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走向、中国纪录片多元化创作争鸣等,本期将继续选登研讨会的发言摘要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