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闰银堂 《学周刊C版》2014,(3):145-145
小学语文课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总要齐读,并且把声音拉得很长很长。很多教师面对此种情况束手无策,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学生“齐读”也便成了习惯。“齐读”是朗读的一种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是经常被我们使用的。但是,纵观现在的课堂,这种“齐读”的模式似乎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2.
几乎在每一节阅读课上,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让学生齐读课文。齐读之于学生,究竟是“共同提高”还是“束缚个性”?多数老师肯定了齐读的“多功能”,同时指出教师应在“提高齐读的有效性”上下工夫;也有不少教师对齐读进行了“冷思考”,主张“阅读课应慎用齐读”。观点虽然不同,但大都做了非此即彼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齐读是朗读的有效形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清齐读的利与弊,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教师要站在客观理性的立场上,选准齐读的内容,找准齐读的时机,采取适合的齐读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文章读通读顺。”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却响起响亮而整齐的读书声。“停!请自己读自己的。”教师略显尴尬,赶紧打断了大家齐读的声音,要求大家按照自己的节奏读书。学生们愣了一下,继而各自读开了。这是公开课中的一个常见场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已不敢让学生在公开场合齐读了。齐读似乎成了低效的,不可取的,甚至是错误的阅读方式了。为什么教师在公开课的时候这么忌讳学生齐读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教师就片面地认为:齐读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不符合新课标精神。一、齐读是否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既然是获取信息,既然是吸收,那要考虑的是吸收效率的最大化,即用最短的时间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读懂。因学生性格、生活经历以及已有知识的不同,朗读文章后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这与学生是选择齐读还是自由读关系不大。因此,大可不必“谈齐读而色变”。与跟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众多朗读方式相比,最有效率的朗读方式应是齐读。当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时,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齐读。这有趣的现象背后可以说明两点:一是学生比较喜欢齐读,因为齐读最容易读通、读顺、读准;二是平时课堂上教师常让学生齐读。  相似文献   

5.
开明版语文实验教材中的《诵读》课本里选用的都是精品。如何让学生对诵读课兴趣不减,甚至越来越有兴趣呢 ?这里面有许多方法都可以大胆尝试,教师可以“变着花样”教《诵读》。   背诵课文。“背诵课文”是教材中的第一个教学要求。要能背,必须要先会读,读好,读熟,最后完成背,即“熟读成诵”。读和背的时候可以采取许多种方法。以读为例,有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范读;有自由读、同桌互读、前后四人听读、分大组或小组齐读、男女生齐读、全班齐读;指名个别读、同桌读、几个人一起读、让学生喊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小老师”…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如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让课堂富有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知识。下面笔者淡淡对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角色定位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朗读方式多种多样。从朗读者看,有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从朗读人数多少看,有班齐读、小组读和点读;其他还有分角色读和男女分读等。朗读方式的选择对语文教学的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一些教师却不以为意,教学中要么一味齐读,分析课文之前,让学生  相似文献   

8.
教学随想     
一些优秀语文教师,常有教学特点。如博闻强记能背出《四书》的,口若悬河纵论古今的,字体飘洒俊逸让学生舍不得擦黑板的,兴之所至能在课堂上放歌或低吟的……这些都令学生难忘。而“语文”这个概念就是与这些生动的教师形象结合在一起的。但也听很多学生议论另一些教师,面孔记得,教法上有何特点或个性,就说不出来了。  相似文献   

9.
一、“书声琅琅”与“鸦雀无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这次语文课改对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师满堂灌、用繁琐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得到了克服,语文课堂出现了“书声琅琅”的可喜景象。但也产生了另一种偏向,那就是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阅读,用朗读代替默读。我们常看到课堂上有教师这样要求学生:“齐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显然,这“齐读课文”的方式与“思考问题”的目的发生了冲突。  相似文献   

10.
突然觉得,自己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无话可说。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每堂课都是用了“万能教学语言”。每堂课的教学基本模式为———第一课时是:1.同学们,课题为什么这样(大概)?请带着这个问题齐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生词画出来。教师最多让学生读读生字,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之后把分段的答案讲解。最多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后就谈谈读后  相似文献   

11.
有教师认为:阅读课上,齐读虽然能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共同提高,却不利于部分学生个性的张扬.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我十分喜欢并积极提倡在课堂上让学生齐读课文.我认为,齐读是"共同提高"与"张扬个性"的双赢选择.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大道至简”,“读”领风骚: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齐读“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利用课堂上学生的“独特感受”,把它作为生成性资源,让“别样的声音”变得精彩。  相似文献   

14.
时至今日,那种“满堂灌”式、独白式的课堂教学,逐渐为人们所摒弃,让学生自己提问的自主性课堂教学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但目前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不问”“怕问”“不会问”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新课标教学理念格格不入。因此,教师“导问”,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湖北教育》2005,(7):66-68
有这样一句名言:“人,涛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是一门需要教师在课堂演绎诗意之美的学科。生活中的李伶看上去是那么普通。然而只要走上讲台,她便在课堂上绽放着一位语文教师的美丽,绽放着语文教学的美丽。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眼清泉,李伶便以她的“美丽”让学生生命的激流在课堂上涌动,一路欢歌,携着学生身心的愉悦,奔向“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之河。  相似文献   

16.
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里所说的“动”,最根本的还是思维的动。预习充分、课堂高效、课后巩固是学习的三个主要环节,牢牢抓住了这三个环节,全程齐“动”,学习成功就有了基本的保证。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里介绍我的催动三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更要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个性。课堂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个性鲜明、品格健全的人。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很多教师仍然刻意以“冷漠”、“严肃”的面孔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被压抑,课堂仍如一潭死水。笔者认为,课程改革首先得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将课堂变成活力四射、轻松愉快的场所。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8.
激活魅力课堂,让课堂“开放”起来1.教师理念的开放 《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提要》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营造大语文魅力课堂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使教师认识到构建开放式大语文课学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开放的理念。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可以学语文、用语文。所以,让语文教育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向学生的精神家园开放,把学生带入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大地,让语文教育流淌着时代生活的源头活水,这是新时代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9.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相似文献   

20.
一套好的语文教材,能够有效指导教师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改革。让教师不再纠结于“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真正“便利教学”。而“课堂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让课堂在有效互动中前行,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要立足文本,以课后练习题为抓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动态生成的、真实高效的课堂,让课堂在互动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