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发表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人们对教育特别是教师的素质要求就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又为广大教师“下海”搞第二职业提供了机会和条件。面对教师“第二职业”的热潮,有的人忧心忡忡,有的人牢骚满腹,甚至有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高等学校教师中兴起了一股从事第二职业的热潮。近年来,高校教师从事学校以外工作的人数骤增,并大有进一步发展之势。高校教师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已引起了高等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我们应怎样正确地认识与看待高校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的现象,教师从事第二职业会对学校完成教学、科研等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高等学校应采取哪些相应  相似文献   

3.
1993年新春到来之际,笔者采访了南昌二中“文革”后首任校长、现任书记孙庆佶同志,请他就中学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问:当前社会上出现一股从事第二职业热,不少教师也卷进了这一热潮。请问,贵校教师当前从事第二职业的状况如何? 答:目前我校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联系,第二职业的出现与兴起,成了当前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第二职业的“利”与“弊”有各种不同议论。对此,就第二职业的产生及作用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应该对这种现象采取什么态度?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意见认为,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从事与专业相近的“第二职业”,一方面可以为自己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经济建设服务,有益无害,何乐而不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教师理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除在课堂上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课余时间自己也应吐故纳新,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况且从事“第二职业”不仅从时间上更从精力上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应该对这种现象采取什么态度?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意见认为,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从事与专业相近的“第二职业”,一方面可以为自己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新事物层出不穷。拿时下“教师第二职业”来说,就引得众人议论纷纷,争执不下。笔者不揣粗浅,对此也想一谈管见。就教师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这点而言,“教师第二职业”应是指教师本人在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之外做的第二份与“教书育人”性质不同的工作,比如经商。但是,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第二职业”没有经过这样严格的区分。凡一人做两份工作的,不论这两份工作性质有无区别,都谓之从事“第二职业”。鉴于此,本文也不做严格区分,统而称之。  相似文献   

8.
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和挑战。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因此,我们组织这次“校长笔会”就“学校的改革和教师可否从事第二职业”等问题进行讨论。现将部分同志的发言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9.
读李文铭同志《替搞第二职业的教师说几句话》一文,有点不同想法。 首先,从教师的精力、时间来看,每个教师每天连同睡眠、休息,也只有二十四小时,精力有限,花很多时间去经商或干其它职业,势必影响教学质量。据我们对搞第二职业的教师跟踪了解,不少教师上课没有充分准备,作业来不及批改,讲课时精神疲惫,教学水平大不如前。其次,从管理上看,教师工作弹性大,自由度大,搞第二职业的教师压缩“正常工作量”、增大“第二职业  相似文献   

10.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强劲东风吹拂下,在党的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下,经济大潮同样冲破了校园的宁静,“下海”(指教师搞第二职业)也成为当今教师们的热门话题,有人说是,有人说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的看法认为,可以让教师“下海”试试闯闯,不管是从道理上讲,还是从自身方面而言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薛茂红 《江苏教育》2010,(12):53-54
在农村学校中。通常会形成以下三种教师非正式群体。一是娱乐型非正式群体。一些教师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喜欢打打牌、推推麻将、下下棋等,这些教师就经常聚在一起,时间长了,他们就形成了一种“娱乐型”的教师非正式群体:二是第二职业非正式群体。一些教师有一技之长,经常走出校门,从事第二职业,赚取另外的收入.这些教师由于有共同的赚取外快的话题,他们有时也会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经济型”的教师非正式群体:三是友情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党的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将为我们各项事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对我们经济和社会进步将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同样也带来巨大的影响与冲击,在教育事业也必须适应、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当前,“兼职”、“摆摊”。“下海”等等新名词铺天盖地流行在人的言谈里,出现校校谈经商,师生人人谈“生意”的现象,甚至把生意做到校园里来,破墙开店成风,弄得学校不象学校,市场不象市场。有些领导和教师把心思扑在“第二职业”上,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从事“第二职业”和毅然“下海”者,自南而北,由少而多,渐已形成热潮,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和报刊的热门话题。论者或肯定,或否定,或喜忧参半,各种态度无不有之。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一些地方的教师外流现象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关心教育事业的人的极大关注。教师的外流现象概况起来不外乎两种情况:“显性外流”和“隐性外流”。 “显性外流”是指正常的教师外调。“隐性外流”则是指隐蔽而不公开的外流,即人在学校,实际上暗中干其它事。其具体表现为: 其一,经常请病假、事假,自己帮别人做生意,赚外快。 其二,上班时消极意工,养精蓄锐,一下班则全力以赴从事第二职业。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不少在职人员都纷纷操起了第二职业,以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也不能安于本职。 据调查,某九年制学校20名青年教师中,有17人赞成从事第二职业,其中有两名教师利用课间十分钟、早操、课间操、午休和课外活动等时间,向学生推销汽水。又,某铁路子弟中学有位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收入可观,但因熬夜过多,精力不能集中到教学工作上,教学成绩下降。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教师开辟了更广阔的择业机会。教师可不可以参与第二职业,教师可不可以拥有更多的致富机遇,对此现象是堵还是放,我们不容回避。教师的生活现实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啼笑皆非的问题,那么,下文是否就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请您读下去。  相似文献   

17.
前一阵子,某些传媒机构不惜版面,一吹再次“下海”之风。殊不知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有一种特性——爱搞“一窝蜂”。“海风”吹过了头,硬把“下海”吹成了一种时髦。其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给社会各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许多思索,对音乐界的冲击和震荡也不小:不少中青年音乐表演艺术人员留职停薪,改行经商;少数人趁文艺体制改革尚未完善之机,占尽国家便宜,工资照拿、不辞而别;有的白天在单位混日子,晚上去歌舞厅搞“第二职业”;许多人无心搞艺术,一门心思想着如何“下海”捞几个。音乐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令人担心,音乐事业的前景让人忧虑!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和其他行业的知识分子利用业余时间,纷纷下海经商了。在“下海”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中小学教师也跟着搞起第二职业来。中小学教师能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意识去经商,去种田,去搞承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这对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教育与劳动结合、知识与生产结合,无疑是有重大作用的。何况,它既为社会增加了财富,又为个人增加了收入,于国于己都有利。从这些意义上说,教师下海经商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因此对中小教师搞第二职业,不能横加指责,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中的“语言暴力”是指授课教师在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使用伤害性的语言,是一种精神伤害。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随着学科师德渗透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是,对学生采用讥讽、挖苦、揭短等手段,实行“语言暴力”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2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整个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然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诸如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待遇偏低等长期得不到解决。令人堪忧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种现象甚至愈演愈烈。所谓“孔雀东南飞”、“喜鹊跳槽,麻雀守窝”充分地说明了教师队伍已越来越不稳定;第二职业由“兴起”到“膨胀”,正使教师的职业效能逐步下降,“教书育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差,教师工资的相对值继续降低,教师职业的怠倦现象日趋严重……。这种局面如果不改革,不仅会阻碍民族素质的提高,丧失国本,而且经济的腾飞终将变成空想。面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改善”教师管理,出路何在?教师管理要不要适应市场经济?怎样适应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