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幼儿教师,我每天都会听到幼儿的告状声。洋洋向我告状说:天天没有坐在他自己的座位上。一会儿,天天也来了,他说:美美没脱鞋就进到图书区里拿故事书了。接着,晨晨也来告状了:青青跑到教室外面玩去了。……听到孩子告状  相似文献   

2.
李琳 《班主任》2006,(10):24-25
低年级小学生"告状"现象非常普遍.单纯地要求"不许告状"是不可取的.老师必须了解低年级学生"告状"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和实际观察分析,我认为小学生"告状"行为投射了以下几种心理:求助心理、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  相似文献   

3.
案例这两天总有同学过来告状,说四年级XX班的A同学中午到学校附近的小区去放火,还到学校门口两侧去拔别人自行车的气门芯……作为学校的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我第一反应就是赶紧与班主任取得联系,  相似文献   

4.
幼儿爱告状,有的家长和老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其实幼儿的“告状”大多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告状内涵,不具有“告发”的意思。有的告状是一种变相的询问。例如,小华与小红两个孩子一起玩,小华爬到床上去了,小红告诉妈妈:“小华哥哥上床了。”孩子的告状意在探问妈妈:“可不可以上床玩?”又如小华  相似文献   

5.
"妈妈,艳艳把我的玩具小熊猫抢走了!""老师,刚才喝水的时候,东东推了我一把,结果,我杯子里的水洒了出来,弄湿了我的新衣服。"诸如此类的告状频繁地出自学龄前儿童的口中,让爸爸妈妈感到不可理解:孩子为什么爱告状?他们告状出于什么目的?爱告状究竟对不对,好不好?因此,了解孩子告状背后的原因所在,帮助他们获得一份好心情,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爸爸妈妈必须要做的事情。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就是:解读孩子爱告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主持:杨波读者询问“我儿子4岁,很喜欢告状,有时,朋友难得一聚,想好好聊聊,可儿子不断地来‘告状’,诉说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老师也反映,儿子在幼儿园也很会‘告状’,我觉得一个爱告状的孩子是不受人欢迎的!我该怎样纠正儿子爱告状的毛病呢?”  相似文献   

7.
高鹏飞 《家教世界》2013,(8X):11-12
<正>在幼儿园中,幼儿向教师告状的现象十分频繁。如何对待这种现象,根据幼儿心理需求,认知水平来正确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到,幼儿告状的特点有以下几种:幼儿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有关。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越高幼儿告状与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属于与自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解决的强度高。如:面对桌子上摆放的一筐玩具,小班幼儿会不顾一切(如游戏规则、取放顺序等)先抢一些过来,尽管抱在胸前不玩,也还要再去拿。其他同伴看  相似文献   

8.
别来告状     
“老师,小宇又打我了。”“不是的,老师,是小志先用脚踢的我!”学生又来告状了,当班主任以来,最令我头疼的就是学生来告状。双方都有各自的理,很多时候根本分不清谁是谁非,经常把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搞糊涂了。为了避免“告状”整天围着我转,我在班里郑重地宣布:别来告状!“别来告状”虽然已作为一条班规,但学生却做不到,“告状”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学生遇到一点儿小事都要来找老师呢?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告状”看上去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我”为中…  相似文献   

9.
讨论情景:孩子们正在喝水,阳阳跑过来大声对我说:老师,丽丽打我了,还把我的水弄洒了。没有等到我的答复,他已经跑回到位子上,对丽丽说:我告老师了,我告老师了!满脸的兴奋。当然了,孩子除了这种以告状为乐的情况外,还有委屈的告状、寻求帮助的告状等。总之,有  相似文献   

10.
镜头1:幼儿园里妈妈去幼儿园接巍巍。老师对她说“:巍巍今天上课时,没经过允许就跑到院子里玩了。”可是巍巍却告诉妈妈“:今天有一只老鹰飞到活动室的门口,我们都吓得躲进睡眠室里去了。”妈妈百思不解:为什么巍巍能把没有发生的事情编得如此逼真呢?镜头2:小区里下午,洋洋在小区的花园里踢球,一不小心踢碎了魏爷爷家的窗玻璃,他吓坏了。可是到了晚上,魏爷爷来找洋洋的爸爸告状,洋洋却一口否认。爸爸很生气,证据确凿,洋洋为什么不承认呢?专家的话:大家可能都记得童话《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因为说谎,他的鼻子越变越长。可是匹诺曹的故事讲…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教师,特别是一年级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爱“告状”,有时批评也不是,表扬也不是,很不好处理.学生“告状”是他依赖心理的表现,“告状”的内容一般是两个方面:一是受了欺负想寻求教师的保护,一是  相似文献   

12.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告状行为时有发生。告状是幼儿在成长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而又令人犯难的行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告状行为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研究好儿童的告状行为对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以及为家长进行成功的家教提供帮助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幼儿园发生的真实案例,尝试将各种较为常见的告状行为分为有意义告状和无意义告状,并从规则认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以及道德发展的维度分析告状类型及原因,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由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经常出现"告状"行为,教师有必要适时引导学生的告状行为。分析低年级学生的告状动机,为教师提供关于"告状"行为的解决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告状"行为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告状的动机主要有:向教师求助,维护利益;向教师求赏,表现自己;向教师揭短,满足自己;向教师试探,明辨是非。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处理可以通过"当事人"、"总务组长"、班长、教师等多级处理的方法,同时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前,教师对待小学生“告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视学生“告状”为一些不良心理的外露,如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等;二是,教师减少学生“告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而非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教师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告状”。本文旨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告状”,发掘“告状”中所蕴含的教育契机。  相似文献   

16.
一位伟人曾经断言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日本医学界研究表明:如果人在一天中缺觉4小时,反应能力就会下降45%。眯睁着朦胧的双眼,稚嫩地恳求:妈妈,让我再睡一会儿吧!搬进石景山海特花园生活小区,王燕并没产生惯有的喜悦,孩子上学远是时时困扰她的难题。上学期,班主任已经“请家长”了。老师拿出了一本皱巴巴的练习册告状说:“杨姗,上课  相似文献   

17.
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指激发原告告状行为发生的内部动力。在对收集到的231个幼儿告状行为事件进行分析后,研究者把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为求助、求赏、求罚、试探和陈述五类。这五类动机发生的频率是存在差异的。对于5 ̄7岁幼儿来说,促使他们告状的主要动机是"求助"和"求赏"。  相似文献   

18.
通过自然观察法研究63名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后发现.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在不同类型使用频次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男女幼儿告状行为使用频次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而男女幼儿告状行为的不同类型在使用频次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在不同活动类型之间幼儿告状行为的使用频次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分析得出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原因和...  相似文献   

19.
涂绍红 《课外阅读》2010,(9):163-163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向老师告状,是很正常的事,但,这也不是一件小事,如何面对学生告状?本文从学生告状的原因与引导学生告状的对策两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20.
告状行为不仅是小学生在校日常活动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初步产物。教师对告状行为的处理方式对单亲家庭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呈现出内心自卑敏感、对教师有依恋行为、需要被认可、告状主体差异性较大、寻求帮助、过渡溺爱等特征。教师应关注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在校告状行为,并切实了解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更加全面深刻地窥视低年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及影响,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做出正确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