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忧国忧民的时代精英们把目光共同投向了被正统文化所排斥的“游侠”身上,章太炎力图从自己的文化底蕴中找出游侠与时代的结合点,从而选择了“儒”与“侠”并举可以达到“躬行”与“力为”的有效结合,以促使革命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
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游侠"、"儒侠"、"豪侠"、"官侠"、"仙侠"、"红侠"已经在语文教材中别开生面,这些以作者、文学人物形象为载体的"侠气聚合体"使侠文化更具备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教育性,不是空洞的经书律例,而是鲜活的人格魅力.在语文教学的领域发掘"侠文化",遵循文本意识、生本意识和情本意...  相似文献   

3.
盛唐咏侠诗是咏侠诗发展的集大成阶段。“马”是盛唐咏侠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盛唐咏侠诗中的马意象可烘托游侠的勇武气度及骄横意气.还可抒发侠客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功名不成的悲愤之情.是盛唐咏侠诗的用来展现游侠行为和情感的重要意象。  相似文献   

4.
明代武侠小说《水浒传》的出现,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在继承太史公侠义精神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重新的解构和整合,加上了“忠”的思想,使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嬗变为忠义武侠,即“侠与儒”的融合。而清代侠义小说《三侠五义》的出现,又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一变,即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形成了清官断案、诸侠辅佐的小说创作新模式,这就是“侠义公案小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侠与法”的合流。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是中国侠义小说之集大成者,上承古代自由之侠,下启后代忠义之侠。清代道光以后的《荡寇志》与《三侠五义》两部侠义小说,就是在对其接受的基础上产生的。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它们对《水浒传》中的侠义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内涵又有所改变,《荡寇志》将《水浒传》的“忠义之侠”转变成为“盗”,而《三侠五义》将《水浒传》中的“非法侠”转变成了“合法侠”,同时分析了《荡寇志》中“侠”形象转变的原因及《三侠五义》合法侠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侠儒各自的文化结构虽然极为复杂,但在各自的系统中却存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基因,儒家的文化因子包括仁、礼、义、智、勇、信等,而侠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义、勇、智、孝悌、善等与之相通,这种相通使儒侠文化得以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7.
李白乃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而且在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上,李白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他身上,儒、侠、道、释都有体现,并获得了完美的融合.而其中侠、儒两大思想亦获得了和谐的统一,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李白的政治历程、诗歌内容及风格来看,"援侠入儒"是李白思想性格中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黄美玲 《考试周刊》2011,(36):30-31
侠是中国文化中一曲美妙的声乐,一篇浪漫的诗章。中国自古有好侠之风。西汉时期是游侠的盛行时期,前四史中《史记》和《汉书》均为游侠专门立传。但两者的游侠观差异甚大。本文试图对马班游侠观进行再认识,即从“侠的定义”角度切入,探究其差异之因,并从儒侠文化同一性的角度,探究马班游侠观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夷坚志》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部文言小说集,集中有许多侠义小说,这些小说多以宋金战争为背景演绎故事,塑造了女性侠、文人侠、士子侠、市井侠等类型众多的侠义之士,他们的侠举义行不局限于为市井细民打抱不平,有时涉及国家与民族利益,融入了他们的爱国之情,从中可以看到,宋人的侠观念更宽泛了,侠内涵更丰富了,侠文化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梁代《刘生》诗溯源,分析梁陈两代帝王咏侠诗的特色及游侠形象的改变。梁陈帝王咏侠诗在宫体诗风影响之下,呈现出与建安风骨迥异的柔靡之音,咏侠诗在不同作者笔下被赋予新的形象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李白热爱旅游,遍游名山大川。他在“游”的问题上的行为与追求,皆与他十分复杂的思想有关。他集儒、道、释、侠的思想于一身,故而,儒家的“兼善天下”使他漫游天下,广交朋友,游览名山大川,陶冶性情。道家的“逍遥物外”,使他在理想追求受挫时,或为隐遁山林、洁身避祸、任诞纵酒之玄游;或为求仙学道、采药炼丹之仙游。总之,李白在旅游的行为与追求上是多元化的,其思想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其创作的诗篇也是气势磅礴、博大精深的。  相似文献   

12.
墨家思想为后世游侠精神的源头,墨子从思想到行动为后世的游侠树立了典范。战国至两汉是游侠的黄金时代,司马迁和班固记载了现实中游侠的侠义之举。曹魏立国,游侠作为阶层已不复存在,曹植以浪漫的气质和惊人的才华在《白马篇》中塑造了充满理想色彩的游侠形象。至此,"侠"的精神品格基本定型,侠的形象作为正义的化身不断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13.
“侠”作为中国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早在《史记》和《汉书》中就专门列出“游侠”的范畴关注这一现象。但由于所谓的“雅俗”之分,当前专门研究侠化的专并不多。陈平原在2002年为其《千古人侠客梦》新版写后记时还说:被人看作武侠小说研究专家,不是一件很舒心的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如曹正《中国侠化史》、陈平原《千古人侠客梦》等少数作外,侠化研究专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4.
王象春论     
晚明山左诗经历了一个由标举齐风到宣扬禅诗、侠诗的演变历程。明末山左诗坛巨擘王象春,倡导禅诗、侠诗,欲“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其《问山亭集》之诗“自辟门庭”,其“箕踞悲歌”,抒写末世士子的侠戾之情与兀傲之气,而其清隽神秀之作亦极具艺术价值,并且透出王士Zhen“神韵”诗的端倪。  相似文献   

15.
侠经历了游侠时代、文侠时代和武侠时代三个前后相沿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侠的人格精神也各具特色.侠文化是对侠的人格精神的积淀和传承,其当代价值在于对中国传统人格的建设性重构.  相似文献   

16.
针对余英时先生《侠与中国文化》一文的不足与不确处,提出四点,加以补充与纠正:(1)追溯“任侠”的起源、“儒侠”的起源及“儒侠”的形成;(2)论析谭嗣同对“任侠”的理论阐述;(3)“任侠”之风并未在西汉中期后消失;(4)明、清时期对“任侠”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徽商“任侠”风气盛行。许多徽商在行商的过程中践行侠之行为准则,进而成为亦商亦侠的“侠商”。徽商任侠之风的形成受到时代大背景以及身处小徽州两方面的影响。但无论徽商任侠抑或好儒,其在“名”和“利”两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徽商任侠和徽商好儒品质一样,被看作是徽商的一种独立的精神风貌。同时亦应注意到徽商无论是“好儒”或是“任侠”,都只是在特定时代下寻求的一种身份认同,传统的士商关系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18.
杨瑾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113-115
明人汪道昆出身于徽州商人世家,又出入官场与文坛,其独特的经历和敏锐的眼光,使他在《太函集》中为徽人作传时特别突出了"儒侠"精神。"儒侠"这种受传统影响又能够勇于突破、求新求变的特质成为明代中晚期处于上升时期徽人的重要品质,也是徽州文化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白与任侠     
侠,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际.那时,旧的宗法关系沦于解体,一部分失去社会地位的武士和脱离生产资料的游民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侠”.它的名称,首次出现在韩非的《五蠹》里,所谓“侠以武犯禁”、“国平养儒侠”等.侠是没有固定职业,而在社会上游荡的,故亦称为“游侠”,它的职能是受雇于某集团或个人,用自己的暴力行动替雇主完成某种使命.到了战国中后期,侠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势力,常常成为贵族间政治斗争的工具,如聂政受严仲子之托谋杀韩相,荆轲应燕太子之请行刺秦王皆是.  相似文献   

20.
2010年8月在乌鲁木齐举行了全国侠义小说研讨会。会议讨论了侠义复仇与过激行为问题;《水浒传》侠义的多向度以及在其中出现的文侠形象;清代公案小说对《水浒》侠义精神的背逆与“伪侠”的出现;清代的女侠与情侠问题;侠义小说中的“混混儿”是侠义的变形。会议还讨论了三派侠义小说的写法及影视改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