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女权"与"爱国"之间——清末民初文学中的"新女性"想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救亡图存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想望是清末民初倡导女权的主要驱动力。男性主导的事实,"强国"、"保种"的目标,都决定了女权运动从一开始就运行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宏大叙事轨道中的命运。与此相应,文学作为女权倡导和"民族共同体"最主要的想象方式,也得到了一种同质性的理解和运作。于此语境,清末民初,"文治武功 女权 爱国"的"新女性"构型在文学想象中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在早期神话中,女性因其丰产力备受尊敬,妇女在神话中处于显赫的主语位置。随着母权制被推翻,女性在生殖话语中的主语地位受到侵犯,并且经常被男性所置换,男性生育的神话产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权神话消失了,但男女之间的对立并未消除,男性叙事话语无法接通孕妇的真实信息,恢复和提高孕妇的文学地位,只有依靠女性叙事话语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英雌”话语是中国近代女权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话语既有社会历史背景及现实国家命运作依托,又是国家民族宏大叙事的子话题,同时还获得了女性主体的认可实践和一定的性别意义的补充与丰富,而在虚拟的文学世界中,“英雌”话语也呈现出多种想象模式。考察这一话语型态的形成过程、实践态势和文学想象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女权运动与西方的女权运动处于不同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结果中,进而对20世纪初中国的女权运动作出切合历史语境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女性文学叙事情结始终呈焦虑态,显出对现实生活中坚挺的男性中心话语的柔软无力。为此,女性作家群体被迫无奈地转向寻觅自我的身体、内心、性灵,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文学演义业已突破了男性文化霸权的困境,反而是过多彰显了女性自我灵魂的分裂、搏斗和挣扎。可见,中国女性文学似乎总是在刻意突显女性长期被遮蔽的情欲渴盼,肆虐袒露女性隐秘的本能欲望,张扬个人化的性爱自慰体验,从而始终洋溢着女性主义文本叙事的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5.
女性创作常表现两种话语形式主体话语和客体话语.前者是女权主义者所提倡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表现,而后者被理解为女性作者在男性霸权下的文本叙事策略.但本文认为,文本叙事策略不能作为解释女性客体话语存在的唯一理由,它也是女性客体意识的文本表现.而女性客体意识是人类历史上女性卑贱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起源于晚清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国民"与"新民"概念的提出及其泛化确立了文学大众话语的接受主体,以"开通民智"为核心的启蒙目标的确定使文学变成了政治启蒙的工具,促成了晚清"文学民众化"的潮流的发生。白话报刊的创办和戏剧改良的盛行是晚清"文学民众化"潮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晚清的"文学民众化"运动开启了"五四"时期的"文学民众化"潮流,其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女娲石》是描写晚清妇女运动的典范之作,小说描写了女性身体的肉欲和禁欲两级形态,流露出对男性世界的极端仇恨,而这种女性解放实质上对男性世界的拟像,是男权话语操纵的样本。男权立场社会的拟像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叙事声音的男性化等三个方面。《女娲石》并没有西方女权主义话语诉求的反抗父权的声音,实质上只不过是男性用以救国启蒙的工具,因此,女性自身"身体"并不属于女性自己,而是为民族国家话语所征用,这也是知识分子在民族国家危机时刻焦虑的表征。  相似文献   

8.
作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对沙俄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尖锐批判,同时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典型形象,为其赢得了不朽的声誉。但他的妇女观与农奴制息息相关,充满着矛盾与悖论。表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存在着妇女观与女性文学形象、男性霸权主体话语与女性反叛形象话语的双重悖反。托氏文本话语作家主体的“卧室理论”,实为“狼对小羊的真理”;女性形象反叛“卧室理论”的语义特征,实为“主体间性”的视界取向。  相似文献   

9.
诗性写作已成为女性个人化写作的一大特征,但并不意味着它立即可以成为女性个人化写作的一大优势,从普泛的层面看,它表现出来的是女性写作中文学叙事的严重匮乏,是试图走出男性叙事传统阴影而又暂时无力建构女性叙事话语的不十分情愿的选择。叙事策略的过渡性、经验的私人性、观物结体的弥散性、话语操作的抒情性、意义指向的潜隐性,是近年女性诗性写作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主要的批评话语。现实主义批评话语首先作为一种科学话语产生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中,它表现为从科学话语的自然主义到文学话语的现实主义,从民族国家到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过程。而一旦确立,现实主义批评话语就以一种遗忘的方式在重叙文学史中改写了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进而为获得后来的强势话语地位敞开了自身。  相似文献   

11.
研究晚清现代性话语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时,应该对报刊的作用和地位予以充分重视。传播现代性话语,是晚清报刊的自我定位。晚清报刊的现代性话语批判直接指向的是宗教,同时也批判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在政治制度的讨论上,晚清报刊现代性话语的最重要贡献是提供和传播了一套新的政治话语,探讨近代中国现代性社会制度构建的选择模式,实现了现代性政治话语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的演变历程。作者认为,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热情支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以及先进妇女的积极努力,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比清朝末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由于传统的积弊太深,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在“国族话语”与“社会变革”这一特定的历史心态文化语境中,清末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乌托邦”式的想象空间,借助将现实置于虚幻之中这种鸟托邦想象展开“中国梦”叙事与抒写。  相似文献   

14.
天地会是有清一代反社会性秘密社会组织。仪式行为建立并夯实了家族伦理秩序的组织结构,确立起价值观充分整合的文化同质性组织。仪式行为藉由民间信仰的宗教话语表达,促成组织结构、组织行为与组织价值整合的世俗话语落地。  相似文献   

15.
晚清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规模的商品博览会。它虽然在经营有较大的亏空,但是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它引导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实现了其最基本的目的———开启民智,振兴产业,促进了商人阶层由注重单一产业发展到注重产、学、研整体发展的变化,促进了清政府职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从传媒话语权的视角对清末报刊的历史进展进行了梳理,论述了近代国人逐步从洋人手中夺回公共话语权。到了维新运动时期,掀起了近代中国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从外国人手里夺回了一定的传媒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女子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是文化变迁的寒暑表。清朝末期,女子教育和女子高等教育在争议中萌芽;教会女学首开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之风,更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肇基者。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和女子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两性双轨制到混合双轨制的演变;"五四运动"前,中国政府一直无视女子高等教育;"五四运动"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才真正起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教会女子大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成为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将女性弱势的根本原因归结于语言的男权特征,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重塑女性身份。最主要的身份重塑手段就是女性话语重构,这也是女性主义译论和翻译实践的最重要目标和最终理想。女性主义译论所表现出的内在矛盾性,将成为这一理想最终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洋务派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采取一系列“自强”“求富”措施,虽然目的是为了帮助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客观上却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进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